首页 > 健康养生 > 《折肱漫录》: 一本从病人视角下写成的医书
2024
04-21

《折肱漫录》: 一本从病人视角下写成的医书

导论

传统中国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常常涉猎医学,会在自己或家人患病时,将掌握的一些诊疗疾病,或养护身体的知识应用在医疗过程中。而且,许多士大夫在涉猎的同时,会结合自身患病情况和求医问药的经历来参悟医学,甚至因此而成为一代名医,比较著名的如朱丹溪、黄元御等。

今天,我们介绍另外一位——明朝晚期的士大夫,黄承昊。

黄承昊自幼体弱多病,自言“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其本身亦不是医生,因多次被时医误诊、误治,遂潜心研究医学,故而略明良医之道,并将平日所苦,随笔记之,以警示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久则成帙,年六十始将之整理成书。

这本书与其他医书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是根据自己一生的求医及自治经历,从一个病人的视角下,对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疾病、求医问药、调息养生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在书中可以发现,黄氏常常被本草书和方书误导,致使病情加重。因此,他对待医书的态度并不是拈来即用,而是批判地利用。他在书中以大量事例为基础,批评一些本草书和方书存在着夸大药物疗效、没有指明药物药性副作用的缺点,例如:

“盛称枳术丸之能健脾可常服也,而反以伤脾;言玉屏风散之能御风寒也,而反以开腠理;如侈口豨莶丸之能延年也,而反以耗精神。”并举例道:“友人徐显甫患指麻,单服前药(豨莶草)一月余,精神大减,步履遂艰,遂改服补药将一月,步履始得如故。”

这启示我们,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除注重药物的正常药效外,对于它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要重视起来。如风药的使用,虽能升阳除湿,对于脾虚湿盛之证有很好的疗效,但若久用,也存在着散耗阴血的弊端;在治疗肝阳上亢的疾病时,风药的使用更应谨慎,譬若张锡纯所言:

“若辨证不清,本系内中风,而亦以祛风之药发表之,其脏腑之血,必益随发表之药上升,而脑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药。”

对于常用药物的品鉴,黄氏另在书中专列一卷“品药”论述。书中所述药物,多为其本人所历,故每药的评点均比较简明精当,或与各家本草所载比对验证,或自述病案阐明药效,或参以己见说明禁忌,常寥寥数语,却令人耳目一新。如黄芪与人参,他提到:“黄芪之功不下人参,但性太绵密,能闭腠理,有邪者禁服,不如人参之补而能宣耳!”

在疾病治疗中,黄氏首重脾胃,常曰:“养生家第一先须于脾胃上着力,每治它病,切须照顾脾胃。不可一意攻伐,忘其根本。”

对于消导药的使用,他提到:“凡人脾胃气虚,而饮食难消者,必以参、术为主治,而少佐以消导。”如平素脾胃虚弱之人,突然饱食过度,则用六君子健脾益气为主,而稍作枳、朴、楂等消导药,寒者可再加炮姜,如若一味消导,则“愈消愈虚,而食愈不消矣。”

对此,黄氏举了自己被误治的例子——“予患胃脘痛,继而泄泻…遂服枳实、黄连、厚朴、山楂、木通等药数剂,又服枳术丸一月,以致脾胃大伤,是秋遂溏泄不止,渐觉饮食难化,痞闷倒饱,深自悔恨。服参、术等药及八味丸,十余年始得全愈。”

至于脾胃久伤,健脾效不显者,他提到:“凡人脾病,服补土药不效,即宜服八味丸,以补其母。”脾胃之能腐熟水谷,全赖坎水之温煦,若真阳衰惫,不能上蒸中土,譬若釜底无火,则锅中之米终日难熟也。

关于如何摄生养性,也是本书的一大重点内容,黄氏将之列在“养形篇”中。

体质虚弱者,养护健康,不妄作劳是应当之事,而身体壮实者,亦不可过于放浪形骸,否则祸事旋踵而至,正如黄氏所见“后见强壮者,忽登鬼箓;而多病者,或得绵延。”其中原因,不外乎对自己身体的重视程度,所谓“盖无病者,有所恃而纵恣;常病者,以有所惧而冰兢,故得失相反如此。”

黄氏对食疗也颇有研究,如枸杞叶代茶,治消渴、强阴、解面毒;生姜秋不宜食,泄气损寿元。 讲究食物的搭配与疾病禁忌,如野鸭不可与木耳,胡桃、豆豉同食;鸽肉能减药力,服药人不可食等。

另外他对五谷、瓜果、菜蔬、饮料、蛋禽、肉类、水产等近百种食物的功用和食用宜忌也进行了评述,强调服食求益人毋求爽口为原则。

书中另一个重要话题是寒凉与温补之争,这与黄承昊及其家人、朋友的医疗经历密切相关。

黄氏由于中青年时期体弱多病,中气虚寒,又数次被时医误用克伐及滋阴之药,深受其害,加之目睹亲人、朋友因误诊、误治而加重病情,乃至陨殁,故将李东垣、薛立斋温补之说奉为蓍蔡,极为推崇补中益气汤,六味丸、八味丸等补脾肾之方,并大力驳斥丹溪之学,谓之“遵丹溪之法以治劳症,往往脾败以致不救。”此或与时代背景相关。

寒凉学说,是金元时期医家在批判和反思《局方》用药偏温而当时热病偏多,在此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金元四大家都曾论述过温热药物的危害,其中,刘完素、朱丹溪的阐述最具代表性,该思想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当时的戴思恭、刘纯、王纶、虞抟等名医都推崇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强调抑阳养阴、滋阴降火,用药倾向于苦寒。

温补学说,则是明朝中末期一些医家批判和反思同时代医家,喜用寒凉、畏投温热而带来的种种弊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驱,以汪机、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为代表人物,他们多以李杲的“脾胃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助阳补虚、调治脾胃,用药倾向于甘温。

诚如,时代不同,气候特点不同,所流行的疾病亦会有差异,但书中黄氏一味强调“温补”而贬低“寒凉”的论述,在今天看来确实失于以偏概全。每一种学说都不是完整而全面的,当形成门派之见时,视野和见解往往或多或少会产生局限,故而仲景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唯有摒弃成见,保持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才能学习到他人的优势,不断完善自己。

讲到这,这本书大概就介绍完了。

虽然作者专注于温补学说,观点略显偏颇,但书中所记,均系作者自身实践经验,或目睹别人用之有效者。所谈所论,亦皆真实有感而发,非虚言附会之著,且书中记有不少调摄养生之法,于今日而言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书很薄,大家如果有时间,不妨品读一番。

– E N D –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