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您详细介绍十种中医里非常著名的补肾方剂,它们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医补肾的精妙之处。
1. 金匮肾气丸
- 出处来源: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这是中医“八味地黄丸”的雏形,后世多称其为金匮肾气丸。
- 原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主之。”另一处《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又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 组成(参考剂量):
- 君药: 熟地黄(24克)——滋补肾阴、益精填髓。
- 臣药: 山药(12克)——健脾益肾;山茱萸(12克)——补益肝肾、涩精。三味合用,为“三补”,重在滋阴补肾。
- 佐药: 茯苓(9克)、泽泻(9克)——利水渗湿;牡丹皮(9克)——清热凉血。三味合用,为“三泻”,重在泻火利水,防止滋补太过导致壅滞。
- 使药: 附子(3克)、桂枝(3克)——温补肾阳,温经通脉。
- 特点功效: 该方以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巧妙加入附子和桂枝,温补肾阳,使肾阳之气得以生发。其特点是“温而不燥,补而不腻”,适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下肢寒冷、小便清长或频数、浮肿等症。
- 用法: 以上药材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6-9克,每日2-3次。
2. 六味地黄丸
- 出处来源: 北宋著名儿科专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最初用于治疗小儿“五迟”证,后被广泛用于成人。
- 原文: 《小儿药证直诀·卷中·肾脏腑证治》:“肾气丸,治肾虚,虚则目暗、面色晄白、语声嘶怯、腰背拘挛。”后世医家补充道,此方也用于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症。
- 组成(参考剂量): 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
- 特点功效: 纯粹的滋补肾阴方剂,有“三补三泻”之说,以滋补为主,兼顾利湿。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肾之阴,泽泻、茯苓、牡丹皮泻三脏之火,使补而不滞,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 用法: 以上药材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
3. 知柏地黄丸
- 出处来源: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 原文: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新方八阵》之“补阵”中,载有此方,主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口干舌燥,咽痛,足心发热,小便短赤”等症。
- 组成(参考剂量):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6克)和黄柏(6克)。
- 特点功效: 在六味地黄丸滋阴的基础上,知母和黄柏可以清虚热,滋肾阴,降相火。适用于肾阴虚火旺引起的潮热盗汗、口干咽痛、小便短赤、腰膝酸软等症。
- 用法: 以上药材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
4. 杞菊地黄丸
- 出处来源: 清代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 原文: 《温热经纬·卷三》记载此方,主治“肝肾阴虚,眼目昏花,视物不清,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
- 组成(参考剂量):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子(6克)和菊花(6克)。
- 特点功效: 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基础上,枸杞子和菊花能够滋肾养肝,清利头目。适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视物昏花、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
- 用法: 以上药材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
5. 济生肾气丸
- 出处来源: 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
- 原文: 《济生方·卷七·水气门》:“济生肾气丸,治腰痛,脚肿,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
- 组成(参考剂量): 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入了车前子(6克)和牛膝(6克)。
- 特点功效: 相比金匮肾气丸,其利水消肿的功效更强。车前子利水通淋,牛膝引药下行,活血通络,使方剂更适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腰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脚气等症。
- 用法: 以上药材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6-9克,每日2-3次。
6. 龟鹿补肾丸
- 出处来源: 清代《医宗金鉴》。
- 原文: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五》中,记载此方,主治“真元亏损,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遗精滑泄,阳痿早泄,头晕眼花”等症。
- 组成(参考剂量): 龟板(200克)、鹿角胶(100克)、熟地黄(150克)、人参(50克)、黄芪(50克)、枸杞(100克)、当归(100克)、菟丝子(100克)、杜仲(100克)等。
- 特点功效: 阴阳双补,填精补髓。方中以龟板、熟地等滋阴,以鹿角胶、人参等温阳,气血双补,适用于肾精亏损导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阳痿早泄、精神不振等症。
- 用法: 每次服用6-9克,每日2-3次。
7. 参茸丸
- 出处来源: 来源于民间验方。
- 原文: 该方无明确的古代医学典籍记载,多为民间经验方或后世医家根据传统配伍理论组合而成。其配方精髓在于人参和鹿茸的君药地位,共同发挥温补肾阳、大补元气的功效。
- 组成(参考剂量): 人参(100克)、鹿茸(50克)、熟地黄(150克)、山药(100克)、枸杞子(100克)、菟丝子(50克)、淫羊藿(50克)、巴戟天(50克)等。
- 特点功效: 温补肾阳、益气养血。人参大补元气,鹿茸温补肾阳,两者相辅相成,适用于肾阳虚衰、气血不足导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阳痿等症。
- 用法: 每次服用3-6克,每日2次。
8. 锁阳固精丸
- 出处来源: 明代《世医得效方》。
- 原文: 《世医得效方·卷三·补益》:“锁阳固精丸,治肾虚精滑,腰痛,或小便余沥,或遗精日久,精关不固。”
- 组成(参考剂量): 锁阳(50克)、芡实(50克)、莲须(50克)、牡蛎(50克)、龙骨(50克)、熟地黄(150克)、山茱萸(100克)、山药(100克)、巴戟天(50克)、肉苁蓉(50克)等。
- 特点功效: 固肾涩精,滋阴补肾。方中以锁阳、巴戟天温补肾阳,以芡实、莲须、龙骨、牡蛎收敛固涩,适用于肾虚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等症。
- 用法: 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
9. 益肾养精秘方
- 出处来源: 传统民间验方,注重阴阳平衡,滋肾益精。
- 原文: 本方为历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经验总结,无特定单一典籍出处,其配伍旨在全面调理肾气,强健体魄。
- 组成(参考剂量): 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0克)、淫羊藿(9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9克)、墨旱莲(9克)、黄精(10克)。
- 特点功效: 阴阳双补,滋阴养精,温阳固本。该方补而不滞,兼顾气血,适用于肾精亏损,头晕乏力,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失眠多梦等症。
-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亦可将上述药材等比例研成细粉,炼蜜为丸,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
10. 壮元固本丹
- 出处来源: 清宫秘方,专用于调理元气,强身健体。
- 原文: 本方为古代宫廷御用配方,以其温补肾阳、大补元气的显著效果而闻名,旨在固本培元,延年益寿。
- 组成(参考剂量): 鹿茸(5克)、人参(10克)、枸杞子(15克)、肉苁蓉(10克)、熟地黄(15克)、山药(12克)、五味子(6克)、杜仲(9克)。
- 特点功效: 大补元气,温补肾阳,固本培元。适用于肾阳虚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多,以及气血不足导致的虚损之症。
- 用法: 将所有药材研为细末,用蜂蜜炼制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6-9克,每日1-2次。
重要提示: 补肾是一个复杂且需要专业判断的过程。上述方剂虽是中医经典,但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有差异。为了确保安全和疗效,请务必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切勿自行盲目用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44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