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中,糖尿病是很头痛的一个病症,几乎属于绝症,现代医疗只能控制,一般采用胰岛素,类似治疗尿毒症的思路。人体一旦出现病症,往往会采取疾病指征,糖尿病患者体现出来的指征就是血糖失控,排出来的尿液含有很高指标的糖分。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
一、诊断辨证要点
1. 流行病学: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降低,应激状态的增多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本病的发病率已逐渐上升。世界上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0%~50%,我国发病率约为10%~20%,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本病已成为继冠心病、癌症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2. 症状体征: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早期轻症患者大多无体征,久病者可发现因失水、营养障碍、继发感染,以及心血管、神经、肾脏、眼部、肌肉、关节等并发症而出现各种体征。
3. 实验室检查:
(1)尿糖定性,正常人或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肾糖阈时,尿糖阴性,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于肾糖阈时,尿糖阳性;
(2)血糖:正常空腹全血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恢复至7.8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3)葡萄糖耐量试验:如空腹血糖≥7.77mmol/L或服糖后120分钟血糖≥11.1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如空腹血糖≤7.77mmol/L,服糖后120分钟血糖为7.77~11.1mmol/L,则诊为葡萄糖耐量减低;
(4)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测定、血酮体测定、血脂等,根据情况选择检查。
二、中医分型治疗
1. 肺热津伤型
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色黄味甘,舌红而燥,苔薄黄,脉洪数。
-
消渴方加减
[组方]天花粉、生地各15克,黄连、藕汁各10克,葛根20克,麦冬、玄参各15克,太子参12克。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禁忌]忌食含糖分高的食物,注意控制饮食。
2. 胃热炽盛型
多食易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
玉女煎加减
[组方]生石膏30克,知母、麦冬各12克,生地、牛膝各15克,黄连、栀子各10克,玄参15克。
[治法]清热泻火,养阴保津。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3. 气阴两虚型
自汗气短,消瘦乏力,尿多或尿甜或尿混浊如脂膏,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或淡红,苔薄少,脉细或细数。
-
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组方]太子参、生黄芪、麦冬、玄参、生地、茯苓各15克,丹皮、苍术、泽泻各10克,山萸肉、淮山药各20克。
[治法]益气养阴滋肾。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参考方]
(1)体形寒肢冷,面色无华,腰膝酸软,或水肿少尿,腹泻便溏,阳痿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属阴阳两虚,治宜滋阴补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制附子、桂枝各8克,熟地、山萸肉、茯苓各20克,淮山药30克,丹皮、泽泻各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单方:生地、黄芪各30克,淮山药90 克。水煎。每日1剂。
(3)山药控糖方:淮山药30-120 克,生黄芪30克,知母10-15克、天花粉10克、鸡内金10、葛根30克
三、六经辨证[划重点]
-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
《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
《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明清两朝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中医描述的消渴症,可对应糖尿病的症状,现代医学把糖尿病分成Ⅰ型,Ⅱ型,这种分类在中医六经分病论,是合病的多样性,相对于并发症,多经合病,或者轮流中病。
从医学监测数据看,一天之中,凌晨1-3点的血糖最低,这里是有明显的时间特征规律,而现代医学认为血糖和空腹,吃食物有直接关系,但对生物钟规律研究较少,其实里面涉及到一个六经病解的模型(如下图)。糖尿病缓解的时间段,对应厥阴病欲解阶段,同时,厥阴病前后对应了太阴病欲解阶段,以及少阴,少阳病欲解阶段。通过反推,可以了解糖尿病和厥阴、少阴、太阴都大有关系,甚至还波及到少阳经,这么多类型的糖尿病,从五脏分类考虑,和肝、肾、脾,甚至三焦(少阳经)都是有关系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82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