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雪无痕,韩愈后裔
昨天 21:52
【每天一味中药】秋燥上火、爱长痘?不妨试试栀子,清泄一身之火古人爱栀子,大抵是贪它的清透。杜甫写“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不是夸它名贵,是见它在盛夏里守着一份素净——春末开白花,香得清冽不腻,秋初结红果,圆滚滚像悬在枝头的小灯笼。这灯笼里藏着的就是中药里的“清热能手”,《神农本草经》早把它列作中品,说它“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药铺里的栀子常堆在竹匾里,晒得干干的,红得发亮,像串被岁月焐过的玛瑙。抓一把凑近,有股淡淡的草木香,不似陈皮的浓烈,倒像晒过太阳的棉絮,暖融融里裹着清苦。老药工说,栀子最妙的是“通三焦”——人身的火气本就爱乱窜,心火旺了会烦躁失眠,肝火盛了目赤肿痛,胃火高了口舌生疮,三焦不通,火就淤成了一团乱麻,这时候栀子就像把灵巧的梳子,顺着经络把这团火慢慢梳开。最常见的,是治心里的“无名火”。现代人熬夜加班、压力大,总觉得胸口堵得慌,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舌头尖还红得像点了颗朱砂痣。这时候用栀子配淡豆豉煮水喝,栀子清上焦的心肺之火,淡豆豉帮着宣散郁热,喝下去半日,心口那团闷火就松快了,晚上能睡个踏实觉。老人们管这叫“撤心火”,不是猛药压着,是顺着火势给它找个出口,像给烧红的铁匠炉子打开风门,火势缓了,人也就静了。脸上爱冒痘的人也离不了它。尤其是额头、下巴反复长红肿痘,又疼又难消,多是三焦湿热往外冒。栀子能凉血解毒,单味煎水放凉了湿敷,或者配点茵陈、大黄煮水喝,湿热顺着大小便排出去,痘痘就瘪得快。不过要记着,这火要是虚火,比如手脚冰凉却脸上冒痘,可不能用栀子,越清越虚。外用更是民间智慧。小时候磕了碰了,膝盖肿得像个馒头,老人会摘几片新鲜栀子叶,捣烂了敷在肿处,第二天就消了大半。原来新鲜栀子含的栀子苷能消肿,晒干的栀子研成粉,用醋或酒调糊,敷在扭伤的地方,冷敷能止痛,热敷能散瘀。从前没有红花油,这抹红粉就是家里的“急救包”。但要论起最熨帖的,还是治“黄”。古方里的“栀子柏皮汤”,专治湿热黄疸,脸黄、眼白黄、小便黄得像茶渍。栀子清肝胆脾胃的湿热,黄柏燥下焦的湿,甘草调和,喝上几剂,那股子闷在身体里的黄气就慢慢透出来了。不过现在黄疸多要查病因,中药得在医生指导下用,可别自己瞎试。这味红果子虽好,却不是人人都能揣兜里的。脾胃虚寒的人要当心——平时吃点凉的就拉肚子,手脚总暖不热,喝口栀子水能疼得直咧嘴。孕妇也得慎用,栀子性寒,到底是动了气血的药。就连健康人,也不能长期喝,毕竟苦寒伤阳,喝上一周得停两天,让脾胃缓口气。秋后的栀子干,最好收在陶罐里,放在阴凉处。不是为了治病,是留着那份清苦的安心——哪天心里躁了、脸上冒痘了、磕了碰了,抓一把煮水,看红果子在沸水里舒展,苦香漫出来,火气也就跟着散了。中药的妙处,大抵就在这儿:不跟病硬扛,是顺着身体的性子,给它递把梳子,理顺那团乱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22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