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属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师,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用平胃散治病的故事。
平胃散,你想必是了解的。它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经典、著名的局方之一。配伍特别简单,就是苍术15克,厚朴、陈皮各9克,甘草6克。煎煮的时候,往往还加入姜枣。其功效,就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是湿滞脾胃证。
在我的眼中,平胃散是治疗湿病,尤其是内湿病的最常用方子,也是最直接、最省事儿的方子。哪怕脑子里有再多的除湿方,也不如在临床中用好这一个。
来吧,我们看一个小案例。
说有一个女子,当时36岁,初诊时间为2001年的8月份。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神经衰弱。早在五年前,她就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主要症状,是睡眠不好。最近四个月以来,睡眠质量愈发下降,而且白天特别不舒服。有时候心烦胸闷,有时候口苦,嘴里黏糊糊,有时候还恶心。一旦恶心起来,她就想吐,但是吐又吐不出什么,只是一些如口水一样的东西。食欲很不好。
此患觉得,一定是神经衰弱加重了。但是服用相关药物,效果平平。最终,患者投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脉象滑数,舌苔厚腻微黄。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炒苍术10克,厚朴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薏苡仁3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先煎),柏子仁、酸枣仁各10克,黄连5克,焦栀子10克,生甘草3克。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以后,恶心欲呕的感觉没了,心烦胸闷、口腻口苦之感减轻,睡眠质量有所提升。
这时候,原方不变,再投10剂,患者最终诸症消失,晚上睡觉基本正常。
这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3年的《中国民间疗法》。
来,咱们认真研讨一下。
你看啊,这个患者的问题,主要是睡眠质量差,伴随一系列躯体症状。西医认为这是神经衰弱。
中医的语境下,没有“神经衰弱”这个词儿。中医抓住患者睡眠质量差这个关键点,认为其病乃是“不寐”。
那患者为啥不寐啊?我们从其全身症状里找线索。
首先,此人脉滑数,舌苔厚腻微黄。这明确告诉我们,患者体内有湿热。脉滑苔腻主湿,脉数苔黄主热。
哪里的湿热呢?再看,患者经常口腻口苦,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这一看,你会发现,患者是脾胃湿热啊。人家有一系列的消化道症状,这就是湿热困脾的表现。湿热上泛于口,于是口中湿热。湿热阻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所以患者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而患者呕吐出的痰涎,则是其湿热的具体表现。
那么,这个湿热,为什么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呢?这个道理好理解。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枢。湿热困脾,气机升降就受阻。气机不顺,阳不入阴,所以患者就失眠。
那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以化解患者脾胃湿热为主,同时辅以安神。你看当时医家开的方子:
炒苍术10克,厚朴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薏苡仁3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先煎),柏子仁、酸枣仁各10克,黄连5克,焦栀子10克,生甘草3克。
这里面,肯定有安神助眠之品。比如说煅龙骨、煅牡蛎、柏子仁、酸枣仁。这是治标的。
治本的呢?就是清湿热。清热怎么清?焦栀子和黄连。这是以清热为主。
除湿怎么除?你看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这是啥呀?这不就是前面提到的平胃散么?对了,就是平胃散。其中苍术燥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陈皮理气消痰除湿。甘草调和诸药。
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半夏、茯苓、薏苡仁。其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薏苡仁健脾利湿,兼能清热。陈皮、甘草和半夏、茯苓搭配,是二陈汤。因此医案里也可以看成是平胃散、二陈汤的合方。
其实,这个小医案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属于用常用治法、常用方剂,治疗常见病。但是,它向我们展示出,如何用平胃散加减,治疗湿热困阻中焦所致的证候。用药平和,是值得效法的。
可以这么说,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合起来的平胃散,是中医治疗脾湿证的最直接、省事儿的方子。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己在临证的时候,遇到脾湿,就首先想到平胃散,或平胃散与二陈汤合方。尽管方法庸碌,但它是实用的。
当然,近些年,由于湿邪困脾所致的睡眠障碍、神经衰弱患者越来越多。上文医案告诉我们,这类病的治疗,中医是有方法的。文中所述配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全文完。我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0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