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源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是“补土派”的代表方剂,核心组方为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功效定位“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专门针对“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型。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气(脾胃之气)不足则气血生成减少,甚至出现气机下陷,引发多种病症。
补中益气丸既补脾胃之气,又能提升下陷的气机,临床应用广泛,以下10类病症尤为典型,均有中医辨证依据与实践支撑。
1.脾胃气虚型疲劳综合征
脾胃气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表现为持续性乏力、精神萎靡,活动后加重,伴肢体酸软、少气懒言、食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补中益气丸中黄芪、党参、白术可健脾益气,为身体补充能量,临床常用于职场人群、体力劳动者因长期劳累导致的疲劳综合征,需与阴虚疲劳(伴手足心热、口干)区分。
2.中气下陷型胃下垂
长期脾胃气虚致中气下陷,胃腑位置下移,表现为餐后胃部坠胀、嗳气频繁,平卧后症状减轻,伴食欲差、乏力,胃镜检查提示胃下垂。此药中升麻、柴胡可提升气机,配合补气药能托举胃腑,改善坠胀感,临床需与胃炎(伴胃痛、反酸)区分,通常需连续服用1-2个疗程。
3.脾胃气虚型消化不良
脾胃运化无力,食物难以消化,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反酸(无灼热感),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伴食欲减退、乏力,舌淡苔白。补中益气丸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胃气虚者,需与湿热型消化不良(伴口苦、大便黏滞)区分。
4.中气下陷型子宫脱垂
女性产后或长期劳累致中气下陷,子宫失于托举,表现为小腹下坠、阴道口有异物脱出,行走或站立时加重,平卧后可回纳,伴乏力、腰酸。此药通过补气升阳,增强盆底肌肉支撑力,辅助改善轻度子宫脱垂,临床常作为保守治疗用药,需排除重度脱垂(需手术干预)。
5.脾胃气虚型久泻
脾胃气虚致运化失常,表现为长期腹泻(每日2-3次),大便稀溏、无黏液脓血,伴食后即泻、乏力、腹胀,舌淡苔白。补中益气丸可健脾止泻,改善肠道运化功能,常用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属脾胃气虚者,需与寒湿型腹泻(伴腹痛、怕冷)区分。
6.中气下陷型脱肛
长期便秘或腹泻致中气下陷,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表现为排便后肛门有肿物脱出,轻者可自行回纳,重者需手动托回,伴乏力、肛门坠胀。此药能补气升提,增强直肠括约肌功能,缓解脱肛症状,临床适用于轻度脱肛,需配合改善排便习惯(如避免久蹲)。
7.脾胃气虚型自汗
脾胃气虚致卫气不固,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汗,活动后更甚,伴乏力、怕风、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补中益气丸中黄芪可固表止汗,配合补气药能增强卫气功能,减少自汗,需与阴虚盗汗(夜间睡时出汗、醒后汗止)区分。
8.脾胃气虚型月经淋漓不尽
脾胃气虚致统血无力,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超过7天),经量不多、色淡质稀,伴乏力、小腹坠胀,舌淡苔白。此药可补气摄血,改善经期淋漓症状,临床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属脾胃气虚者,需排除子宫肌瘤(伴经量增多、腹痛)。
9.中气下陷型慢性鼻炎
脾胃气虚致清阳不升,鼻窍失养,表现为长期鼻塞、流清涕,遇寒加重,伴嗅觉减退、乏力、食欲差,舌淡苔白。补中益气丸可升提清阳、温养鼻窍,缓解鼻炎症状,适用于慢性单纯性鼻炎属脾胃气虚者,需与过敏性鼻炎(伴鼻痒、打喷嚏)区分。
10.脾胃气虚型低血压
脾胃气虚致气血不足,表现为血压持续偏低(收缩压<90mmHg),伴头晕、乏力、眼前发黑(体位变化时明显),舌淡苔白。此药可补气养血,提升血压,临床常用于体质虚弱者的生理性低血压,需排除心源性低血压(伴胸闷、胸痛)。
需特别注意,补中益气丸药性偏温,仅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伴乏力、舌淡苔白),阴虚火旺(如手足心热、口干)、湿热内盛(如口苦、大便黏滞)者禁用。用药期间需忌食生冷、油腻食物,避免过度劳累;若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口干、上火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咨询中医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93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