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灸理论中,“输主体重节痛” 是一句至关重要的纲领。《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明确指出:“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意指对于病情呈周期性发作、时有加重(如关节酸痛)的疾病,应取用十二经脉的“输穴”。
一、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理论,其中“输穴”是气血灌注旺盛之处,犹如水流渐盛,灌注成渠,故而对疏通经络、祛风除湿、缓解关节肌肉疼痛有特效。
二、“输穴”为何能治关节痛?
1. 理论核心: “输主体重节痛”。 “体重”指身体沉重、困重、酸困之感,“节痛”即关节疼痛。这是输穴的共性主治。
2. 作用机理: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关键转输点。刺激输穴能强力激发整条经络的经气,疏通瘀阻,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3. 从现代医学看,刺激这些穴位可能通过调节神经传导、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来发挥止痛作用。
三、高效记忆法宝:四大方法
方法一:掌握流注顺序与表里配对。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有固定顺序,且两两成对(一阴一阳,互为表里)。按此分组记忆,脉络清晰,永不遗漏。顺序:手之三阴 → 手之三阳 → 足之三阳 → 足之三阴。
1. 第一组(手经):肺经 vs 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 —— 太渊:腕掌侧,脉会太渊。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手阳明大肠经 —— 三间:食指桡侧,赤白肉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 第二组(手经):心经 vs 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 神门:腕掌侧,宁心安神要穴。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手太阳小肠经 —— 后溪:握拳,小指尺侧纹头。通督脉,善治腰背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3. 第三组(手经):心包经 vs 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 大陵:腕横纹正中。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手少阳三焦经 —— 中渚:手背,第四五掌骨间。善治肩臂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4. 第四组(足经):胃经 vs 脾经
足阳明胃经 —— 陷谷: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足太阴脾经 —— 太白:足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脾经原穴。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5. 第五组(足经):膀胱经 vs 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 束骨: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后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足少阴肾经 ——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肾经原穴,大补穴。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6. 第六组(足经):胆经 vs 肝经
足少阳胆经 —— 足临泣:足背,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足厥阴肝经 —— 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肝经原穴,调气大神。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发现规律:足部三条阴经的输穴均为“太”字辈——太白 (脾)、太溪 (肾)、太冲 (肝)。
方法二:口诀记忆法。
歌诀:太渊三间陷谷白,神门后溪束骨溪,大陵中渚足临泣,太冲肝经终有时。
(注:“白”指太白,“溪”指太溪)
方法三:部位联想记忆。
手腕“三剑客”:太渊(桡侧)、大陵(正中)、神门(尺侧)均在腕横纹上。
手背“三兄弟”:三间(食指)、中渚(手背)、后溪(小指)。
足踝“阴阳配”:太溪(内踝阴)、足临泣(外踝阳)。
足部“三足鼎立”:太白(内侧)、陷谷(足背)、束骨(外侧)。
方法四:临床应用联想。记住一个经典应用,就能反向记住穴位。
落枕、腰痛——后溪(通督脉)
头痛、目眩、胁痛——足临泣(带脉穴)
脾胃虚弱、胃痛——太白
肾虚腰痛、牙痛——太溪
情绪郁结、高血压——太冲
四、临床应用要点。
1. 循经取穴是灵魂: 必须明确疼痛部位属于哪条经络循行,再选取该经的输穴。例如:
肩前痛(大肠经)—— 取三间
腰痛中轴(膀胱经)—— 取束骨
踝内侧痛(肾经)—— 取太溪
2. 配伍增效: 临床常与其他穴位配伍使用,如:
输穴 + 原穴(“原输配穴”),加强调理脏腑经络之功。
输穴 + 阿是穴(疼痛点),直达病所。
3. 刺激方法: 除针刺外,可用指压、艾灸、点刺放血等方法,强刺激效果更佳。
这份十二输穴的知识是针灸学的瑰宝,精准掌握了它们,就等于握有了治疗各类关节疼痛的一把关键钥匙。通过理解经络流注、表里配对的关系,并辅以口诀和联想记忆,便能轻松地将这十二个穴位融会贯通,为深入学习针灸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中医基础知识仅供学习参考用,不存在医疗指导。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78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