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汉《张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文(宋本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精译少阳病兼水饮内停证 汗下误治后,邪陷少阳,水饮内结; 胸胁满微结 →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郁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 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 郁热上蒸,正邪交争; 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二、药物组成与经方剂量| 药物 | 汉代剂量 | 现代等效量 | 核心作用 | 柴胡 | 半斤 | 24g | 疏解少阳,透达郁热(君药) | | 桂枝 | 三两 | 9g | 通阳化气,解肌散邪(臣药) | | 干姜| 二两 | 6g | 温中散寒,化饮止利(臣药) | | 瓜蒌根 | 四两 | 12g | 生津止渴,润燥散结 | | 黄芩 | 三两 | 9g | 清泄少阳郁热 | | 牡蛎 | 二两 | 6g | 软坚散结,敛阴潜阳 | | 炙甘草 | 二两 | 6g | 调和诸药,护胃和中 | 配伍精要 柴胡+黄芩 → 和解少阳 → 治往来寒热桂枝+干姜 → 温阳化饮 → 治水结胸胁 瓜蒌根+牡蛎 → 生津软坚 → 散微结、止口渴 甘草 → 调和寒热 → 平调枢机。三、核心病机与辨证铁证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郁结三焦 | 主症 | 病理实质 | 胸胁满闷/微结 | 少阳经气郁滞,水饮内停 | | 往来寒热 | 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 | | 头汗出(身无汗) | 郁热上蒸,水饮阻遏 | | 小便不利而渴 | 气化失司,津不上承 | | 舌淡红苔白滑 | 水饮内停,郁热未伤阴 四、临床应用指南1. 经典场景: – 慢性胆囊炎(胁痛、口苦、小便不利); – 更年期综合征(寒热往来、头汗、心烦); – 结核性胸膜炎(胸水伴低热盗汗)。 2. 现代拓展 – 糖尿病(口渴、小便不利属气化失常); – 甲状腺结节(痰结胁下); – 慢性结肠炎(腹泻、胁胀、头汗) 绝对禁忌 阴虚火旺(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明实热(高热便秘,脉洪大) 纯太阳表证(恶寒无汗) 六、现代药理实证| 药物 | 核心药理作用 | 临床意义 | 柴胡 | 抗炎利胆(柴胡皂苷) | 缓解胆囊炎胁痛 | | 干姜 | 促进胃肠吸收(姜烯酮) | 改善水饮内停致腹泻 | | 牡蛎 | 调节电解质(碳酸钙) | 纠正水液代谢紊乱 现代医案(刘渡舟治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女,48岁阵发潮热,头汗如洗,胸胁胀满,口干不欲饮,便溏日3次,舌淡苔白滑。 处方:柴胡15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黄芩9g,牡蛎30g,炙甘草6g。 效果:5剂头汗止,14剂寒热除。 总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 和解少阳、化饮散 的枢纽方: 柴芩→ 疏解少阳 → 治半表半里 桂姜 → 温化水饮 → 治三焦停水 蒌牡 → 生津软坚 → 治津伤微结。 仲景警示: 已发汗而复下之 → 强调误治致邪陷少阳水饮证! 临证要点 1胸胁满+小便不利+头汗出三联征是应用铁证; > 2. 瓜蒌根必用 天花粉(生津力强于全瓜蒌); > 3. 牡蛎宜 生用先煎(软坚散结力优)现代化裁指南 胸水加 葶苈子、茯苓(增强利水); 结节/囊肿:加 夏枯草、浙贝母; 久泻:加 炒白术、茯苓(健脾化饮)。 此方被日本汉方医称为疑难病神方,现代用于: – 艾滋病发热(少阳证型) – 干燥综合征(水饮不化津) – 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53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