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3】“太阳病”二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两天以后,“反烧瓦”来烫他的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烦躁”,这里用躁烦,“必发谵语”,十几天振栗,有寒的现象回头的时候,“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过去大陆的北方会有这种现象,大家总说“流流汗就会好”,或者是北方人睡在炕上面烤,得了太阳病本来应该发汗,可是这个汗应该用药、得汗来解,为什么用药汗来解?因为我们处方麻黄汤的时候,里面会有杏仁、炙甘草在里面补肺的津液;如果是开桂枝汤就更多了:生姜、炙甘草还有红枣都在里面。所以如果药汗会用发汗的药以外,加一些增润津液的药在里面,病人就不会有津液不够的现象。过去有的人感冒发烧请不起医生,或者也不懂,因为恶寒嘛,靠在炕上面比较舒服,结果因为外面的热进来,造成病人大汗出,这个“汗出”是被蒸出来的,不是从里面发出来的,这时候火热入胃(这个“胃”你把它当成“胃和肠”,肠子也在内)肠子的津液没了、水竭了,病人会烦躁,“必发谵语”,这个“谵语”就是大便干掉了,这是谵语的一种主要的症状。如果十几天以后,病人突然不热了,有振栗、有点恶寒就代表水回头了,那个时候“自下利”了,大便也通畅了,这就是快要好了、病要恢复的现象。“从腰以下不得汗”,因为足阳明胃经从腰一路到腿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就是津液不够了,病人有恶心,同时“先欲失溲”,就是想要去小便,小便却排不出来,解释就是这样。脚底下恶风,“大便鞭”,大便是干燥的,“小便数”。如果大便鞭小便数的话,那还好;如果现在小便“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这是为什么?因为外面的火一烤过之后,大肠的津液不够了,津液不够有很多方式让津液回头,包括吃蔬菜、喝稀饭、吃人参汤,有钱的用独参汤嘛,还有吃水梨都会让津液慢慢回来。津液回来再补充到肠里,肠的蠕动回来时只发生在瞬间就是燥气会往上冲,所以会头痛一下,但是这个痛不会持续,痛一下就过去了。“谷气下流”就是胃气顺着足阳明胃经到脚上去。所以太阳病千万不要用火、热去烘他,如果你的家人有感冒、伤风,冬天的时候用旁边放个火炉、电热炉并不见得是很好的事,可以用,但是必须要确定你没有表症。如果你用了电热炉,大汗出的时候就记住:可能肠胃的津液伤到了,大便就会干在里面,然后看他会不会谵语。你有病看谵语就不准了,因为你自己谵语了,误认为是你太太谵语,实际上是你谵语,所以发现自己一流汗不对“怎么流那么多?”就知道把自己搞坏了。
附倪师注解《伤寒论》中该条辨下的部分内容:
“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肚脐以上有汗,肚脐以下没有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此段顺序有错,先把“反呕”拿掉,“先欲失溲”,就是急着想小便又小不出来,水堵在里面,“足下恶风”,脚下冰冷,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胃气往下注,到脚指头,脚整个热起来,“足下恶风”代表胃气没有下注,堵到了;如果把胃的津液伤到的时候,胃里面干掉了,张仲景说先不要管它,先少少与之,慢慢让他津液回来,或先吃一点稀饭,让他自己调理回来,这样最好;在这种状况下要不要开处方?先观察病人,如果病人“大便鞕”,小便量应该会增加。“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代表水还是没有回来,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头卓然而痛”,为什么?因为大肠和脑是连到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因为前面用瓦去烫过发汗,这大肠的津液回来的时候,阳明燥屎突然通一下,一下子浊气往上冲,头会突然痛一下,痛一下就没有了,大便也出去了,因为在里面太久了,“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脚会热起来,因为胃气往下走了,胃气往下走就是胃气能达到四肢,能布达津液了;
过去有些派系把123、124条拿掉,因为这两条上下条文比较不通。
【2.124】“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本来是中风,用桂枝汤就解掉了,结果以“火劫发汗……久则谵语”,严重的“甚者至哕……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意思就是小便再不利,这个人出现“哕”症的时候就很危险了。这种情形现在也会发生,为什么?家里失火,从火场逃出来的人不是给烤过吗?这就是“火劫”!不但给烤过,还被吓死、受到惊吓、还被火烧过,所以我们可以煮一些药在火场门口,救火队去的时候:“你好,我是慈济会(或者功德会)的”需要帮人家,你在那边煮,煮什么汤?我等一下讲给你听。
“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是一种特殊的情形,被烤过。这个时候“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本身的阳和外面火的阳、火的热两个碰到一起,血里面有70%以上是水,血里面的水不够了,你透过皮肤表面,看上去他的身体是黄的,并不见得一定是那种肝胆的病生成的那种黄。如果两阳相抗的时候,阳非常的盛会流鼻血,鼻血流出来烧就退了,也就罢了。“阴虚小便难”,因为津液伤到了,小便就很少了。如果阴阳两个都虚掉了,身体会枯燥。
头部是诸阳之会,如果病人精神很好,有两种“但头汗出”:一种是妈妈、妇女,常常会一工作、一做事就满头大汗,可是她精神都很好,讲话都很有力,气色又很光鲜,你不能说“'阴阳俱虚、但头汗出’很可怕,快死掉了,”不能这样判断,她这个“但头汗出”是阳明热,我们用汤剂可以去阳明热,比如用白虎汤把它去掉。这个“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就是因为头是诸阳之会……所谓身上有六阴六阳,阴经只到喉咙、到脖子,头上是六阳之会,所以过去皇帝说“这人该判死刑,要砍掉六阳之首”,就是说的头是六阳之会。“但头汗出”这种情形有两种,这种极虚的人会有头汗出,那就很危险,阳绝掉了;还有一种是阳盛也会头汗出。
如果“微喘,口干”,里边津液不够,“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哕”。喉咙是三阴的交会处,太阴、少阴、厥阴都会在喉咙的地方,所以喉咙是检查“阴够不够”的所在,头部是看“阳够不够”的所在。如果喉、咽都烂掉了,代表阴津已经伤到了,头上又流汗代表阳又虚掉了,这就说明阴阳都虚掉了。再加上谵语,大便又堵在里面了,津液没有回头,严重就会哕,哕是打嗝,病人会出现打嗝。打嗝这个现象就是“呃、呃、呃”:刚开始的时候比较有间断,比如说每隔几分钟打一次,再到后来就不间断了,连讲话都在打嗝,“呃呃呃……”一直打就快接近死亡了,人就差不多了,很危险。
病人出现“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意思就是这个人可治,为什么?“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是阳明燥证,阳明证才会出现,所以干燥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时,病人会出现“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真的是捻衣摸床哦,他沿着床边走,摸着床床沿这样走过去,两眼是直的,好像中邪一样,摸着床边走,然后抓着衣服。你把他拉开,他没摸床时,他的手就捻他的衣服,一直在揉,一直在揉,一直在揉,无法控制,只要是布类的,他就会去抓,象这种情况,“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为什么?因为病在阳明证,阳明证就是大便干在里面,如果小便如果不利就完了,阴津都没了。小便还利代表阴还有,这个时候用大承气汤一剂下去就救回来了。我们后面到介绍到大承气汤证的时候,介绍阳明篇的时候,我还会跟诸位介绍到这个症状。手足都代表胃,所以我们去摸人家手是热的、脚是热的,手背是冷的、脚背是冷的,就代表胃气很足。所以我们常常去摸摸病人的手就可以知道,手是阴阳嘛,如果是胃气不够了,津液不够了,开始要躁扰了。我看过这种捻衣摸床的病人。
我们常常看病人有没有渴?肾脏病的,在治他的时候,他本来不口渴,治到开始口渴、很想喝水,代表病人救回来了;原来没有胃口,现在胃口大开——回来了;原来小便都不利的,现在小便利了,代表津液回头了。我们可以从这些外面的症状,可以知道身体里面变化的情形。
附倪师注解《伤寒论》中该条辨下的部分内容:
“但头汗出”,为什么有这现象?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但是满头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作浮阳,浮阳就是免疫系统,就是肠胃的功能,就是肠胃的热气,正常时阴阳是相交的,为什么阳热能停在中焦不会散出去?因为人有阴阳,有津液,按一定比率存在,所以可以停在中焦。有一天如果津液少了,津液少的原因,可能被攻下,可能被火烤,津液一少,胃里面的阳热就冲到头上去了,头就在流汗。中药里面能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牡蛎会收浮阳。相书上“蒸笼头”,这种人在部队只能干校宫,干不了将官,因这人太急躁了。另外一种情形,阳明热也会容易头汗出,与这里的“但头汗出”不同,这里是阴阳都虚掉才会但头汗出。
例:小孩感冒,麻黄汤证,一剂下去小孩发汗太过,烧退了就转白虎汤证了,结果误诊,看他还发烧给大青龙汤,小孩一直在发汗,原来是太阳表证,立刻转成阳明燥证,就捻衣摸床,这代表津竭了,而阳明燥热证,对小孩摸脉不准,因为小孩的脉,正常时都跳得很快,摸肚子拒按,表示大便堵在里面。阳明证应该考虑大承气汤或白虎汤?结果因拒按而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一下去,烧就退了,还有,这小孩从小就黄疸,大便不好,常常阳明燥热,常常口渴,常常便秘,脑子反应慢,大承气汤一攻都好了。
孙斋氏曰:本条宜对证用药:“黄疸病”用茵陈蒿汤;腹满而喘、谵语、下大便用“承气汤”。独躁扰循摸一症为神经濒绝之现象,法在不治。这现象用“大承气汤”,如果白虎汤证造成的壮热,用犀角地黄汤可能会好,大便不通的,就不会好。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36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