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指南与共识|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指南 (2025)
2025
09-06

指南与共识|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指南 (2025)

引言

创伤是指各种外力或机械性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发生在上肢或下肢的创伤称为肢体创伤,包括医源性创伤和非医源性创伤。医源性创伤通常与骨骼和关节手术相关,而非医源性创伤主要由外来暴力或自身病理性损伤引起,导致肢体组织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部分或完全破坏,如骨折、关节脱位、开放性损伤等。肢体创伤可能引起局部血管、肌肉、神经受损,并易引发局部水肿。水肿也是肢体创伤康复期间的常见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道路交通和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创伤发病率不断升高。作为肢体创伤中常见的损伤之一,骨折在我国人群中发生率约为 3.21‰。尽管临床上对水肿的管理手段日渐增多,但目前尚缺乏针对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指导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联合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了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制订《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指南 (2025)》,以期为骨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急诊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在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方面提供循证依据和实践参考,促进水肿规范化管理和治疗。

肢体创伤后水肿原因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典型表现为皮肤肿胀、光亮、弹性差、皱纹变浅等。肢体创伤后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水肿。此外,创伤可能触发炎症反应,促使炎症介质(例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释放,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的渗出,从而形成水肿。肢体创伤后水肿常见原因主要包括静脉淋巴功能不全、创伤后导致炎性反应、创伤 / 术后制动、出血及骨髓水肿等。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

医源性创伤和非医源性创伤均有可能损坏静脉淋巴系统,如手术、创伤导致静脉管壁、静脉瓣膜和(或)淋巴结构损伤,可进一步引发阻塞、反流或淤积等血液或淋巴液流变学异常,从而导致肢体水肿或肿胀。

创伤后导致炎性反应

目前普遍认为,肢体创伤后肿胀的主要原因是以炎症反应为核心的微循环系统紊乱。创伤后,血管内血液凝集,血小板脱颗粒,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同时,巨噬细胞也分泌大量生长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对炎症反应的介导,引起白细胞游出,并对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趋化作用,这些机制间接影响创伤肢体,引发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水肿或肿胀的发生。一项系统性评价分析显示,炎症反应是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肿胀的原因之一,因此,准确识别和有效管理炎症反应对于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创伤/术后制动

肢体创伤后局部制动可引起骨及周围组织炎性改变,减弱肌肉的收缩功能,滞缓血液流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水肿的发生。在下肢严重肿胀的情况下,由于腿部肌肉收缩和舒张减少,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恶化,甚至停滞。血管内皮损伤同时触发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致使血小板计数增加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强,从而诱发高凝状态,血液淤滞堵塞,最终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水肿。一项关于不同部位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DVT 总发生率为 6.41%,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 DVT 发生率高达 20%。

出血

肢体创伤或创伤后过度抗凝可能导致手术或创伤部位出血、血肿形成,这也可能是导致关节血肿、下肢肿胀的原因之一。MRI 可以检查关节腔内是否存在血肿,但其价格昂贵;相比之下,超声检查可以描述血肿形态、大小和位置,是检查关节血肿的首选方法。

骨髓水肿

肢体创伤、生物力学超负荷或关节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骨髓水肿。骨髓水肿是一类隐匿性骨损伤,其病理变化为骨小梁断裂、组织间质液渗出及细胞外间隙出血,可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因此,肢体创伤导致水肿后,应进行综合性评估,以判断导致水肿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水肿管理措施,减轻水肿对肢体运动范围、肢体功能、肌肉力量等产生的负面影响。

水肿的危害

对于需要手术的肢体创伤患者,水肿会延长术前准备时间,增加感染、并发症等发生的风险。术后肿胀如未及时进行处理,可能会影响患者愈后。肢体创伤后水肿严重者可能会发生张力性水泡,如不能正确处理骨折水泡和因张力性水泡引起的皮肤破裂,可能会导致骨折区域形成慢性溃疡、感染等,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或导致 DVT 形成,加剧肢体的肿胀、疼痛,甚至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肢体肿胀严重者可能会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伤肢坏死而致残。

水肿的评估与鉴别

水肿通常是一种体征,常用体积大小、患肢围度等客观指标来评估其严重性。由于肢体创伤后出血、炎症反应的级联放大以及应激反应引起的局部体液分布不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组织水肿的高峰期一般出现在损伤后的 24 – 72h,随后炎症反应开始消退。因此,创伤发生后 3 – 4d 是形成水肿的高峰期,1 周后水肿逐渐消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或充血而体积增大,严重的可形成水泡,有时甚至覆盖整个肢体。

临床上常用肿胀评估标准如下:0 度为无肿胀;1 度为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仍存在;2 度为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消失;3 度为极度肿胀,皮肤上出现水泡。此外,肢体周径测量、“8” 字测量法等水肿评估方法也较常用。同时,MRI、生物阻抗谱、3D 扫描等技术也在进一步探索中,未来将提供更精准、客观的评估手段。

推荐 1:对于发生肢体创伤水肿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肢体肿胀情况的评估,并密切关注严重肿胀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100%)

推荐 2:观察患肢的外观,注意肿胀的范围、程度及皮肤颜色、温度等变化;轻柔触摸患肢,评估肿胀部位的质地、压痛程度及有无波动感等;使用软尺等工具测量肢体周径,首次测量需同时测量患肢和健肢周径,以作对比观察,便于判断肢体肿胀程度,后续重点关注患肢周径,计算患肢周径差并记录;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肢体是否存在血肿、积液或深静脉血栓以及排除血管损伤等情况。(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100%)

推荐 3:肢体创伤水肿可导致张力性水泡、骨筋膜室综合征、DVT、非深静脉血栓等,应与其他疾病相关性水肿相鉴别。(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98.0%)

张力性水泡:指创伤特别是骨折后明显肿胀的皮肤中,表皮和真皮层分离后出现的囊泡或大泡,是闭合性骨折常见并发症。骨折暴力越大,局部软组织遭受的膨胀和牵拉越严重,骨折水泡的发生率越高,骨折后水泡的发生率为 2.9% – 7.2%,水泡最早在骨折后 6h 内形成,大多数在 24 – 48h 内形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创伤如下肢骨折、前臂骨折、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等是导致筋膜室内容物增多的因素。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通常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基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被动牵拉痛、患肢肿胀、患肢颜色改变、患肢脉搏减弱、患肢感觉异常、患肢麻痹等。随着缺血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可出现 “5P” 征(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同时被动牵拉试验也纳入诊断标准。下肢 DVT:下肢 DVT 是肢体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 DVT 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14d 以内为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发病 15 – 30d 为亚急性期,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发病 30d 后为慢性期,可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 – thromboticsyndrome,PTS)。对于下肢创伤患者,均应常规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明确诊断。非深静脉血栓:非深静脉血栓包括浅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浅静脉血栓也称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创伤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肢体受伤后,且可能与周围组织的瘀斑有关,血栓性浅静脉炎可通过临床表现诊断,患者通常表现为受累浅静脉处疼痛及皮肤颜色改变。触诊时静脉脆而硬。肌间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为小腿的疼痛与肿胀。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佳的静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确诊、排除深静脉血栓和确定血栓范围。其他疾病相关性水肿:水肿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产生原因多样,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鉴别。心源性水肿常见心力衰竭,表现为身体低垂部位(如双下肢)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常伴随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心跳加快等症状。肾源性水肿由各型肾炎和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所致,表现为全身性水肿,并可能伴有尿量减少、血压升高等症状。肝源性水肿常 见于肝硬化患者,水肿起初出现在双下肢踝部,后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通常无水肿。常伴随腹水,严重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例,水肿特点为非凹陷性,且不受体位影响。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温度减低,同时可能伴有心率慢、血压偏低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

(一)肢体创伤后水肿的早期预防

局部冰敷

推荐 4:创伤发生后,应在 1 – 3d 内,采用局部冰敷以预防和控制水肿。冰袋敷于水肿明显处,定期观察患者皮肤,以防冻伤。(证据等级:A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100%)冰敷是创伤后较常用的治疗方法,能明显减轻四肢骨折术后早期疼痛,有效控制水肿。在创伤或软组织损伤后的急性炎症期,冰敷可通过诱导血管收缩来减少水肿形成,并通过降低损伤组织的代谢需求来减少继发性缺氧损伤。一项荟萃分析研究了 TKA 后冰敷对膝关节肿胀的影响,其中有 7 项研究共 403 例参与者测量了 TKA 术后 2 – 6d 髌骨中部膝关节肿胀变化,结果显示,术后 2 – 6d 冰敷治疗组膝关节最大径减少 7.32mm(P=0.001)。另有项研究共 283 例参与者测量了术后 6 周髌骨中部膝关节肿胀变化,膝关节直径减少 1.89mm(95% CI:13.66 – 9.88,P=0.75)。由此可见,冰敷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术后膝关节肿胀情况。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不同冰敷方案对急性踝关节扭伤导致水肿的影响,结果显示,标准冰敷(20min 冰敷 / 2h)或间歇性冰敷(10min 冰敷后 10min 室温间隔,然后继续 10min 冰敷,重复 1 次 / 2h)可显著改善水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冰敷时间,一项 RCT 对比了冰敷 10、20、30min 对软组织损伤水肿的影响,结果显示,冰敷可以有效改善肿胀,且冰敷 20min 患者满意度最高(F=130.99,P<0.05)。刘岩等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冰敷可有效减轻四肢骨折患者患肢的疼痛与肿胀。患肢抬高推荐 5:创伤发生后,应及时适当抬高患肢以预防和缓解肢体肿胀。(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100%)患肢抬高是临床上减轻肿胀的有效方法之一,适当抬高患肢有利于肢体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消除水肿、减轻疼痛、避免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康复。患肢抬高的高度根据病情、肢端的血液循环情况以及治疗目的而定。对于组织挫伤、严重血液循环差者,肿胀肢体一般与心脏平齐,或略高于心脏。对于上肢轻度肿胀者,肢体垫起高于头位,严重者用输液架悬吊。患肢抬高后要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状况、患肢的感觉及运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采用抬高患肢可促进上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在胫腓骨骨折抬高消肿治疗中,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可有效缓解消肿、减轻疼痛,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依从性。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推荐 6: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标准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性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镇痛、心理辅导和针对性康复训练等可以缓解肢体创伤水肿。(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100%)一项对照研究评估在标准护理干预(包括局部冰敷、抬高患肢、功能性锻炼、止痛措施、药物管理和一般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增加关于肢体骨折原因的健康教育、预防措施、骨折后肿胀肢体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促进血管收缩和减轻疼痛和肿胀的冰敷、缓解负面情绪的心理咨询、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监督等干预措施。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更好地缓解肿胀,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并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P<0.05)。另一项研究探讨了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行择期手术的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患肢消肿效果,共纳入行择期手术的踝关节骨折患者 72 例,其中常规护理组 35 例,护理干预组 37 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包括患肢抬高、骨折周围制动、局部冰敷、足底动静脉泵和等长收缩等功能锻炼在内的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给予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护理干预,包括皮肤护理、徒手淋巴引流、压力治疗、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护理 3d 后两组患者肿胀比与肿胀度均显著降低(均 P<0.05);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护理干预组的肿胀比与肿胀度均更低(均 P<0.05)。镇痛推荐 7:对于需要镇痛的肢体创伤患者,建议在处理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非药物和 / 或药物镇痛。(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98.0%)肢体创伤患者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给予适当的镇痛,并考虑个体患者的获益和风险,合理选择非药物和 / 或药物措施。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诱导放松、冷热疗法和情感支持等,以及骨折的外固定、牵引、支撑等。药物治疗包括: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吲哚美辛等;②阿片类,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等;③其他类别,如对乙酰氨基酚、氯胺酮、艾司氯胺酮等;④局部麻醉药类,包括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⑤外用止痛制剂,包括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云南白药气雾剂等。

(二)药物治疗

推荐 8:推荐使用静脉注射消肿药物(如 20% 甘露醇、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口服血管活性药物(如七叶皂苷钠片、地奥司明片、柑橘黄酮片)、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外用药物(如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50% 硫酸镁湿敷)。(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100%)

高渗性脱水剂:甘露醇在组织创伤和骨折导致出现的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甘露醇是一种渗透性利尿剂,在体内不被代谢,通过增加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内,在临床上广泛用于促进组织脱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较好的疗效。甘露醇可以促进前列腺素的分泌,扩张肾血管,增加血流量。然而,肾小管对甘露醇的吸收能力有限;肾小管可以保持相当高浓度的甘露醇,减少水分的被动吸收并促进尿液的排出。上述机制相互促进和配合,促进甘露醇的脱水和利尿功能。一项双盲 RCT,静脉注射 20% 甘露醇可有效降低患肢筋膜室内压力。研究纳入 40 例孤立性、闭合性、高速和近端 2/3 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使用 20% 甘露醇)和对照组(使用 0.9% 氯化钠溶液)。分别在输注后 0、1、3h 测量小腿前室压力。结果显示两组之间 1h 或 3h 的压力无显著差异。然而,在基线隔室压力≥3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中,与对照组几乎无压力变化相比,试验组在 1h 内显著降低了 8.5mmHg 的压力。

血管活性药物:七叶皂苷类代表药物七叶皂苷钠片,是七叶树科种子的提取物,其抗炎效果与地塞米松相似,且不依赖于皮质激素的分泌,同时能抗渗出、增加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内的血流淤滞状态、加快微循环、促进淋巴回流,具有显著的消肿作用。七叶皂苷钠临床剂型包括注射剂、片剂、外用剂型。一项包含 12 项 RCT 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七叶皂苷钠治疗术后肿胀疗效显著,可降低术后肿胀程度评分、缩短术后肿胀时间、改善术后疼痛评分,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用七叶皂苷钠片治疗小腿外伤性肿胀、四肢骨折术后肿胀的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七叶皂苷钠片联合用药可减轻患肢疼痛和快速消肿。在联合用药方面,20% 甘露醇、七叶皂苷钠联合治疗胫腓骨骨折肢体肿胀及上肢和下肢创伤后肿胀相关研究显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 20% 甘露醇联合用药可增加消除水肿的效果,减少静脉炎并发症,效果显著。黄酮类代表药物包括地奥司明和柑橘黄酮片。地奥司明是一种从橙皮苷中提取的半合成类黄酮,因其潜在的疗效而备受瞩目,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以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减轻四肢的肿胀症状。地奥司明的消肿机制主要与增加静脉张力、改善淋巴引流的能力有关,通过保护微循环免受炎症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此外,地奥司明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毒性较低,应用时的风险较小。一项全国多中心 RCT 证明了地奥司明能有效减轻 TKA 术后下肢肿胀和疼痛。柑橘黄酮片也是黄酮类的代表药物,既往的研究证实了柑橘黄酮片在改善慢性静脉疾病患者临床表现方面的有效性,Allaert 研究发现,柑橘黄酮相对其他静脉活性药物在减轻踝部水肿方面的疗效更好。一项纳入 8 项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柑橘黄酮可以显著改善慢性静脉疾病患者的下肢水肿。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和炎症。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作用时间长、强化抗炎、降低水钠潴留等作用。多项研究显示,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使用中小剂量的地塞米松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白细胞介素 – 6 等炎性指标的水平,改善水肿,减少住院天数。此外,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了临时性使用中小剂量地塞米松,可预防下肢创伤软组织早期并发症。对于使用地塞米松治疗肢体软组织肿胀时机选择的研究显示,对就诊时间在伤后 8h 甚至 24h 以上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低于受伤后早期治疗的患者,因此在这一阶段仍应该积极采用药物干预。外用药: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主要的功效是抗炎与消肿,对改善骨折水肿与疼痛、输液引起的静脉炎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50% 硫酸镁为高渗溶液,其高渗透作用能迅速消除局部组织炎性水肿,常规使用冰袋冷敷 48h 后改用 50% 硫酸镁湿热敷,可快速缓解骨折术后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

(三)中医治疗

推荐 9:中医治疗肢体创伤肿胀,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为主,可采用中药外敷、内服以及手法按摩等方法消肿。(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95.9%)

中药直接外敷、中药膏剂贴敷、膏药外敷、中药溻渍疗法、中药熏蒸疗法等能够减少血管内液向组织间隙外渗,可有效缓解疼痛,缩短伤后患处肿胀疼痛时间,降低肢体肿胀的概率,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愈合。活血止痛散外敷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清热止痛的功效,主治骨折筋伤所致的明显瘀肿胀痛,或伤处红肿热痛者。取生大黄、栀子、土鳖虫、醋乳香、醋没药、红花、当归、川芎、制川乌、制草乌等加减,可碾磨粉碎,适当加工后外敷于患处或置于适量酒精内静置一段时间后涂擦患处。使用时应注意避开无覆盖开放性伤口处,且皮肤过敏者慎用。临床观察显示,活血止痛散治疗骨折术后肿胀,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另有消肿膏、消肿方加减、消肿镇痛散等中药外敷制剂,以及桃红利水汤,促愈消肿汤等中药汤剂,在消除肿胀、减轻骨折早期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整体疗效方面效果显著。

(四)物理治疗

压力疗法

推荐 10:创伤发生 1 – 3d 后,若排除深静脉血栓,则可根据肿胀程度推荐使用压力疗法,如弹力绷带或弹力袜缓解水肿。(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1 级,共识度:93.9%)加压治疗可以缓解肢体肿胀。一项单中心 RCT 将接受膝关节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术后立即穿压力袜(23 – 32mmHg)或不穿压力袜 2 组,干预为期 10d。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预防性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在第 1 天和第 4 天两组患者大腿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第 10 天时,两组大腿中部的周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在术后早期穿压缩长袜可以显著减少术后肢体肿胀,并改善关节镜手术后的康复过程,压迫疗法的最佳持续时间在 3 – 10d。然而,在对 TKA 后实施加压绷带的 Meta 分析显示,目前的证据无法支持原发性 TKA 术后需要加压绷带。另一项关于加压治疗对踝关节骨折围术期影响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加压疗法在减轻水肿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可能对缓解疼痛和改善踝关节活动性产生积极效果。另外,压力疗法通过加压抵消增加的静脉淋巴高压,能够改善皮肤及皮下组织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促进静脉淋巴回流,预防静脉淋巴水肿进一步发展。其他疗法推荐 11:根据医院可及性及患者经济等具体情况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肌内效贴、负压治疗、体外冲击波、红外线疗法、动静脉足泵等方法缓解水肿。(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2 级,共识度:98.0%)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作用原理为在肢体上进行周期性空气施压,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体液循环,从而达到减轻肢体肿胀和预防 DVT 的目的。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的 80 例 TKA 后肢体肿胀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 7d 后显示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够明显改善 TKA 后肢体肿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物理治疗和康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 52 例接受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标准康复方案的对照组和接受相同康复方案和肌内效贴应用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第 2 周的疼痛和水肿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 4 周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似,而试验组患者的水肿减轻情况仍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R 后肌内效贴的应用有助于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和水肿。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使用肌内效贴在 TKA 术后早期康复期(术后 14 – 28d)可显著消退水肿,同时显著改善早期膝关节伸展功能(P<0.05)。③负压治疗通常用于复杂开放性骨折伤口的处理,特别是在去除感染性物质、软组织重建之前暂时处理伤口、厚度过大的皮肤移植等方面。负压引流通过抽吸出渗出的体液,能够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缓解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同时由于水肿液中有高浓度的炎症细胞和炎性因子,去除水肿液有助于减少炎症级联反应,缓解水肿。目前肢体创伤手术中,负压治疗已逐步从开放性伤口管理发展到闭合性伤口的管理。④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一种基于冲击波能量作用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作用于人体可在不同密度的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和扭转张力,加速组织再生与修复,具有操作安全性高、患者依存性好等临床优势。近年来,ESWT 已成为有效治疗肌腱病、外上髁炎、钙化性肌腱炎、长骨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肌肉、骨骼疾病的主要选择之一。系列研究证实了 ESWT 可以有效治疗膝骨髓水肿综合征、足部骨髓水肿综合征、股骨骨髓水肿,并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和功能恢复。⑤红外线疗法。红外线具有良好的穿透作用和热效应,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和代谢产物的迅速吸收,加强细胞活力,缓解组织肿胀,是临床常用的缓解水肿、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手段。一项在活血化瘀、适当肢体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红外线照射并结合等长收缩舒张锻炼(观察组)的 RCT 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损伤肢体的肿胀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特别在治疗第 14 天和第 28 天时,观察组患肢的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红外线灯照射可以明显缓解骨折后患肢肿胀,在治疗后第 7 天即开始发挥作用。另一项研究显示,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应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有利于消除肿胀,入院第 5 天、术后第 5 天均观察到踝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足底泵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从而减少血液淤滞。骨折创伤、踝骨骨折患者中,与对照组(腿部抬高联合冰疗)相比,使用动静脉足底泵可显著减轻患肢受伤后的肿胀和疼痛,对患者早日康复发挥积极作用。(五)手术治疗

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应立即行筋膜室彻底切开减压术,建议在伤后 6 – 8h 内彻底减压,最迟不能超过 12h,及时彻底、完全的筋膜室切开减压是必须坚决贯彻的原则。对于外周淋巴水肿,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淋巴液流入静脉或缩小患肢的体积。手术方式包括淋巴管 – 静脉吻合、淋巴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等显微淋巴手术。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早期凹陷性水肿为最佳手术期,或者在综合消肿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抗凝是 DVT 的基本治疗方法,但抗凝药物不具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部分患者在行积极的抗凝治疗后仍会发展为中、重度 PTS,通过腔内治疗早期清除血栓有助于静脉血流复通和静脉瓣膜功能保护,防止静脉高压的发生、发展,降低 PTS 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目前,腔内治疗下肢 DVT 的方法主要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大腔导管抽吸术、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成形术。

(六)患者教育

教育患者理解肢体创伤后肿胀全过程,并告知其如何观察和预防严重肿胀及其并发症。在创伤或术后第 1 天,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水肿,或者仅有轻度的肿胀表现。然而,随着炎症反应的加剧和渗出液的增加,通常在创伤或术后第 3 天,肿胀会逐渐加重,皮肤出现青紫色或颜色变化,这是血液淤积和局部缺氧的表现。如果肿胀过于严重,可能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情况,如张力性水泡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此外,强调术后康复锻炼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鼓励患者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总结

本指南结合临床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对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提供指导,旨在促进临床规范管理,通过充分评估,优化可控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和缓解水肿,减轻患者不适感,减少组织损伤,加速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肢体创伤后水肿种类、疾病程度、高危人群等因素,制订合理用药方案。本指南不作为法律依据,在患者个体情况及临床实践等各种因素制约下,临床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同时,本指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指南聚焦水肿管理方面,但临床上有效治疗手段还包括多种治疗手段联用,限于现有文献证据,指南未给出更多的推荐意见,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疾病诊治认知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新的治疗方法或评估手段出现。因此,本指南将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临床需求。

END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骨与关节损伤学组.. 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指南(2025)[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5, 27(2), 93-105. 

足踝一昇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