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原】肩周炎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肩周炎的5类联合用药
2025
08-29

【原】肩周炎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肩周炎的5类联合用药

肩周炎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

由于对肩周炎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了不同的病理变化,提出了众多的病因学说,证明了肩周炎是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实则与腰腿痛一样,属模糊概念,非单一疾病,是认识的过渡阶段,从发展而言,要进一步研讨,从模糊走向精确,以确定单一诊断,有针对性予以治疗,才能提高疗效。由于解剖、病理、生化、免疫学及病因学知识的积累,“肩周炎”的名词已逐渐被“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和冈上肌腱钙化”、“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冻结肩”、“肩撞击综合征”等具体定位定性名词分别所替代,现特分别阐述如下。(一)肩周炎的分类诊断1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2 喙突炎

3 冈上肌腱炎和冈上肌腱钙化临床检查除肩前方痛和肩峰下间隙及大结节近侧压痛外,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疼痛弧综合征阳性(即患臂上举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冈上肌腱钙化,X线肩关节正位摄片可见大结节上方的冈上肌腱内有小的、密度不一致的、不规则的钙化影,部分病例肱骨大结节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稀疏,但须与肩关节内游离体相鉴别。4 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肩峰下滑囊又称三角肌下滑囊,儿童时两者分开, 成人时常互相交通,可视为一整体。此滑囊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结节的上方。滑囊顶部附着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面,以及三角肌发自肩峰的深面纤维上,其底部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面内外方各2厘米处和肩袖上。肩关节外展、内旋时,此滑囊随肱骨大结节滑入肩峰的下方而不能被触到。此滑囊炎的特点多不是原发性的,而是继发于邻近组织的病变,尤以冈上肌的损伤、退行性变、钙盐沉积和肌腱袖破裂的影响最大,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在急性期能破溃至滑囊内引起急性滑囊炎,称钙化性滑囊炎。当然,也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伤所引起。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是肩峰下滑囊炎的主要症状,疼痛逐渐增剧,夜间痛较著,常痛醒,尤以肩外展外旋时痛加重,一般位于肩部深处并涉及三角肌的止点,亦可向肩胛部、颈、手等处放射。压痛点多在肩关节、肩峰下、大结节等处,常可随肱骨的旋转而移位,当滑囊肿胀或积液时,在肩关节区域或三角肌范围内都有压痛。为减轻疼痛病人常使肩处于内收、内旋位,随着滑囊壁的增厚和粘连,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晚期可见肩胛带肌的萎缩。X 线检查偶可见冈上肌的钙监沉着。急性外伤所致的三角肌下滑囊炎,往往在伤后数日才出现急性滑囊炎症状。肩峰下滑囊穿刺,依据积液量及性状有助于诊断病变性质和程度。5 冻结肩冻结肩又称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是中年以后突发性的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挛缩症,好发于50岁前后,故又称“五十肩”祖国医学称为“凝肩”或“漏肩风”。本病为具有自愈倾向的自限性疾病,经过数月乃至数年时间,炎症逐渐消退,症状得到缓解。过去统称为肩周炎,首先使用“冻结肩”的诊断名词以便把它和其它肩周炎的疾病区分开来。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病理变化为一种多滑囊、多部位的病变,病变范围累及肩峰下或三角肌下滑囊、肩胛下肌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以及盂肱关节滑膜腔,同时可累及冈上肌、肩胛下肌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喙肩、喙肱韧带。早期滑膜水肿、充血、绒毛肥大伴有渗出,后期滑膜腔粘连闭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黄公怡等把冻结肩的临床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急性期,又称冻结进行期: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夜间痛剧,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X线检查一般阴性。急性期可持续2~3周。(2)慢性期,又称冻结期:此时痛相对减轻,但压痛范围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挛缩障碍,此时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向后腰结带等动作均感困难。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关节造影,腔内压力增高,容量减少至5~15ml(正常人20~30ml),肩胛下肌下滑囊闭锁,不显影,肩盂下滑膜皱襞间隙消失,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充盈不全或闭锁。关节镜检查:盂肱关节囊纤维化,囊壁增厚,关节腔内粘连,肩盂下滑膜皱襞间隙闭锁,关节容积缩小,腔内可见纤维条索及漂浮碎屑。本期可以持续数月乃至一年以上。(3)功能恢复期:盂肱关节腔、肩周滑囊、腱鞘的炎症逐渐吸收,血供恢复正常,粘连吸收,关节容积逐渐恢复正常,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过程中,肌肉的血供及神经营养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6 肩撞击综合征肩峰下关节由于结构的原因或动力的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发生肩峰下组织的撞击而产生的疼痛症状,称为肩撞击综合征。1972年NeerⅡ提出后,才引起同道的重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也是肩袖破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腱变性、损伤的原因之一,多发生在肩峰前1/3及肩锁关节的下面。临床症状除肩部疼痛外,肩上举受限,疼痛弧征阳性,撞击试验阳性,X摄片可发现肩峰形态异常,肩峰—肱骨头间距缩小,肩峰过长、过低、大结节骨赘形成等。(二) 肩周炎的鉴别诊断

别再错怪肩周炎!肩胛上神经可能才是你肩痛的'真凶’

你是否经历过肩膀“发僵”、抬胳膊隐痛、提重物无力,甚至睡觉压到肩膀会疼醒的情况?

其实,这很可能是肩胛上神经卡压在“捣乱”。作为肩部的“能量传输线”,肩胛上神经一旦被卡压,肩袖肌群就会失去“动力”,引发一系列不适。

下面我们就好好聊聊肩胛上神经卡压。

一、解剖

(一)起源与性质

肩胛上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上干,其纤维来自C4-C6,为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

(二)走行路径

起始至冈上窝:从上干发出后,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侧走行。通过肩胛横韧带下方的肩胛切迹进入冈上窝,而与之伴行的肩胛上动静脉则从该韧带的浅层跨过,再进入冈上窝。该神经在经过肩胛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所组成的骨-纤维孔时位置较为固定。

冈上窝分支:在冈上窝,肩胛上神经发出两根肌支支配冈上肌,还发出两支或更多的细感觉支,用于支配肩关节和肩锁关节的感觉。

冈上窝至冈下窝及分支:之后,该神经与肩胛上动静脉伴行,由外侧绕过肩胛冈、肩盂下切迹弧形进入冈下窝。在冈下肌深层,又发出两肌支支配冈下肌,同时发出到肩关节和肩胛骨的小细支。

(三)神经节段与疼痛特点

肩胛上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肱骨后的皮肤感觉处于相同的神经节段,且均为支配深部感觉的纤维。因此,患者常诉肩周疼痛为钝痛,且往往难以说清疼痛的确切部位。

(四)2个易卡压部位

1.肩胛上孔(黑箭头)

由肩胛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围成,其体表投影在肩胛冈中外1/3交点上1厘米处。

2.肩胛下孔(黑箭头)

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横韧带围成,其体表投影位于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的下方2厘米处的深面。

二、肩胛上神经卡压与肩痛

1.疼痛:

  • 位置与性质:多为肩胛骨深部、后方或肩关节后外侧的深部钝痛/酸痛。

  • 压痛:肩胛上切迹或冈盂切迹处有明显压痛。

  • 牵涉痛:可向上放射至颈部,向下放射至上臂外侧。

  • 时间特点:部分患者夜间疼痛加剧。

  • 活动相关:过头动作、外展及外旋肩关节时疼痛诱发或加重。

2.肌肉功能障碍:

  • 无力:冈上肌无力致肩关节外展起始困难;冈下肌无力使肩关节外旋力量减弱。

  • 萎缩:慢性卡压可致冈上肌和冈下肌萎缩,冈上窝和冈下窝肌肉体积减小、轮廓凹陷。

3.继发性影响:

  • 稳定性下降:肩袖组成部分功能异常,导致肩关节动态稳定性降低。

  • 功能受限: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表现。

  • 撞击风险增加:肱骨头活动控制不佳,增加肩峰下撞击风险,引发其他炎症,使疼痛更复杂。

三、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

1. 体征

  • 冈上肌、冈下肌萎缩。

  • 肩外展无力,特别是开始30°左右的肩外展肌力明显较健侧减弱。

  • 肩外旋肌力明显下降,甚至不能。

  • 冈上窝、冈下窝处有压痛。

  • 肩部相当肩胛切迹处压痛明显。

2. 特殊试验阳性

  • 上臂交叉试验:双臂前屈90°,在胸前交叉,肩部疼痛加重并有牵拉感。

  • 肩胛骨牵拉试验:令患者将患侧手放置于对侧肩部,并使肘部处于水平位,使患侧肘部向健侧牵拉,可刺激卡压的肩胛上神经,诱发肩部疼痛。

  • 利多卡因注射试验:于肩胛上切迹压痛点注射1%利多卡因,若症状迅速缓解,有助于诊断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3. 影像学检查

X线: 可能发现肩胛上切迹或冈盂切迹处的骨质变异(如骨赘、骨折、囊肿),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卡压。

MRI:非常重要!直接显示神经在卡压点(切迹处)的异常信号或形态改变。

  • 评估冈上肌和冈下肌有无萎缩、脂肪浸润(慢性神经损伤的特征性表现)。

  • 排除其他导致肩痛的原因(如肩袖撕裂、盂唇损伤、囊肿压迫神经等)。

  • MRI是显示神经和肌肉变化的关键工具。

  • 超声: 可动态观察神经,发现囊肿或腱鞘囊肿压迫,评估肌肉形态。

4.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

金标准:这是确诊肩胛上神经卡压最客观的电生理学检查。

肌电图:可检测冈上肌和冈下肌在放松和收缩时的电活动异常,判断是否存在失神经支配(神经损伤)。

神经传导速度:测量肩胛上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在卡压点通常会出现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降低。

四、鉴别诊断

1.C5神经根卡压

疼痛性质与肩胛上神经卡压很相似,但常是腋神经同时受累,压痛点主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2.颈椎病

表现的周围神经损伤,以臂桡侧麻痛、无力为主,颈部活动与上臂疼痛有关,扣顶试验阳性,颈肩牵拉试验阳性。颈部X线片、颈部MRI有利于鉴别诊断。

3.肩周炎

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主要表现为肩关节酸痛,活动受限,被动活动亦受限,肩前即肱二头肌长头腱处压痛明显。

4.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活动时疼痛,肩外展在60°~120°时有一疼痛弧,压痛主要在肩峰下。

五、治疗

1. 保守治疗

休息与制动:减少肩关节过度活动(如投掷、举重等),避免神经进一步受压。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缓解炎症和疼痛。

  •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2、甲钴胺,促进神经修复。

物理治疗:

  • 热敷或超声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电疗或低频脉冲:减轻神经水肿。

  • 康复锻炼:针对性强化肩袖肌群,纠正姿势(如圆肩)。

局部封闭注射:在压痛点或肩胛上切迹处注射激素(如利多卡因+曲安奈德),减轻炎症和卡压。

2. 手术治疗

适应症: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肌肉萎缩(如冈上肌/冈下肌萎缩)或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明显损伤。

术式:

  • 神经松解术:解除韧带、囊肿或纤维组织对神经的压迫。

  • 切迹扩大术:若因肩胛上切迹解剖狭窄导致卡压。

术后康复:需结合渐进性肩关节功能训练,恢复肌力。

肩痛!!!神经卡压!!!!

神经卡压的肩痛具有三大特征:  

1. 放电样疼痛:可沿 C5-T1 皮节向上肢放射;  

2. 感觉异常:麻、刺、蚁走,范围跨越肩-臂-手;  

3. 力量下降:外展、屈肘、握力减弱,常被误认为“肩周炎活动受限”。

一、臂丛神经:肩痛的“高速公路”  

臂丛由 C5-C8 与 T1 脊神经前支编织而成,像五条车道汇成一条“高速”,在锁骨上、下穿行,最终分出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等。任何路段“堵车”,都会以肩痛为首发信号。

常见卡压三关卡  

1. 斜角肌间隙 

   · 边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第一肋  

   · 内容:臂丛上、中、下干 + 锁骨下动脉  

   · 典型场景:颈肋、斜角肌肥大、钩椎关节增生

2. 肋锁间隙

   · 边界:锁骨下肌+锁骨+第一肋  

   · 内容:臂丛股束 + 锁骨下动静脉  

   · 典型场景:驼背+背包带压迫、锁骨骨折后骨痂

3. 喙突下间隙

   · 边界:胸小肌肌腱+喙突+肋骨  

   · 内容:臂丛终末束支  

   · 典型场景:胸大肌过度训练、长时间手臂高举

三、体征速查(门诊 2 分钟完成)  

1. Adson 试验  

   坐位,头转向患侧,后伸并深呼吸 → 桡动脉搏动减弱或症状加重 → 斜角肌间隙卡压阳性。

2. 肋锁试验  

   挺胸夹肩向后 → 搏动减弱或疼痛 → 肋锁间隙狭窄。

3. Wright 试验  

   肩外展外旋 90°,肘屈 → 症状再现 → 喙突下间隙卡压。

4. Spurling 试验  

头侧屈+轴向加压 → 肩痛/麻木放射 → 颈椎神经根受累。

四.预防 4 招  

1. 每 30 分钟“肩胛后缩+下沉”10 次  

2. 背包左右肩轮换,重量≤体重 10 %  

3. 电脑屏幕顶端平视线,避免驼背  

4. 游泳、普拉提:强化下斜方肌、前锯肌,打开胸廓出口

肩周炎的针灸治疗一、 病机分析(中医视角)肩周炎的核心病机在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的并存与交织。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这是最常见的诱因和早期主要病机。肩部暴露或卫外不固时,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性收引凝滞:导致筋脉拘急挛缩,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剧痛和活动受限(尤以夜间、遇寒加重为特征)。湿性重浊粘滞:导致局部沉重、酸困感,病程缠绵难愈。风邪善行数变:可致疼痛游走不定。三者常相兼为患,痹阻肩部经络(主要为手三阳经),气血运行受阻,发为疼痛和功能障碍。2. 劳损外伤,气滞血瘀:长期劳损(如过度使用、姿势不良)或急性外伤(如扭挫伤),导致肩部筋肉、脉络受损。气机不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内停:离经之血停滞局部,形成瘀血,阻塞脉络。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局部可能触及条索或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疼痛和粘连的重要因素。3. 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多见于病程日久、年老体弱或素体亏虚的患者。气血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濡养筋脉关节。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则筋脉失于濡养,骨节不利。表现为肩部酸痛无力、活动障碍、肌肉萎缩、伴有全身乏力、头晕眼花等虚象。此为“不荣则痛”的根本。气血亏虚也降低了机体抵御外邪和修复损伤的能力,使疾病迁延难愈。4. 经筋失调,枢机不利:肩关节活动范围大,依赖多条经筋(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协调运动。风寒湿痹、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因素最终都会导致经筋挛急、粘连、结聚,使得肩关节的“枢机”(转动开合的枢纽)功能严重障碍,表现为各方向活动(尤其外展、后伸、上举)严重受限,甚至形成“冻结肩”。总结病机特点: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风寒湿邪侵袭、气滞血瘀为标(实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本(虚证),经筋粘连挛结是核心病理改变。 早期多以邪实(风寒湿、瘀血)为主,后期则虚(气血、肝肾)实(瘀血、粘连)夹杂。二、 穴位选择与配伍原则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核心原则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邪扶正、松解经筋”。选穴配伍遵循“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循经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以阳经穴为主,兼顾阴经”的策略。(一) 主穴(疏通局部气血,松解经筋)1. 肩髃 (LI15,手阳明大肠经):作用: 肩部最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肩峰端下缘凹陷。直接疏通肩关节局部气血,是治疗肩臂疼痛、活动障碍的要穴,尤其擅长改善外展、上举功能。2. 肩髎 (TE14,手少阳三焦经):作用:位于肩峰后下方凹陷。疏通肩后部气血,是治疗肩痛(尤其后伸、外旋受限)的要穴,常与肩髃配伍形成“肩三针”的基础(另一针常为肩前或臑俞)。3. 肩前 (奇穴,腋前纹头上1寸):作用: 位于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连线中点。针对肩前部(肱二头肌长头腱等处)疼痛和活动(内旋、摸背)受限效果显著。4. 臑俞 (SI10,手太阳小肠经):作用:位于肩胛冈下缘凹陷中。疏通肩后深部气血,对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后伸内收困难效果好。5. 阿是穴:作用: 即压痛点、结节条索处。直接针对病灶,疏通局部瘀滞,松解粘连,是“以痛为腧”原则的体现,非常重要。常在痛点最明显处进针,或采用围刺、齐刺等手法。(二) 远端配穴(循经疏导,整体调节)1. 阳陵泉 (GB34,足少阳胆经,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作用:治疗肩周炎的必选远端要穴! “筋会阳陵”,统治一切筋病。针刺阳陵泉能强有力地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缓解肩部经筋的挛急状态,改善活动度。常采用条口透承山(详见下文)或单独针刺。2. 条口 (ST38,足阳明胃经):作用: 常与阳陵泉配伍,或采用条口透承山法。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此透刺法能强力疏通气血、缓解肩部拘急疼痛,尤其对上举困难效果突出,是“上病下取”的经典范例。3. 合谷 (LI4,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作用: “面口合谷收”,也是治疗上肢疾患要穴。作为大肠经原穴,能激发手阳明经气,推动上肢气血运行,起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肩前部、外侧疼痛。4. 外关 (TE5,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作用: 位于前臂背侧。是治疗上肢痹痛的要穴,能疏通三焦经气,调和气血,祛风散邪。尤其适用于肩外侧疼痛(三角肌处)、放射至手臂者。通阳维脉,有维系联络诸阳经的作用。5. 后溪 (SI3,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作用: 握拳时掌横纹尺侧端赤白肉际处。作为输穴(主体重节痛)和通督脉的穴位,能通调督脉阳气,强健筋骨,疏通肩背部(尤其手太阳经循行区域)气血,对肩胛部疼痛、后伸受限效果好。6. 中渚 (TE3,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作用: 位于手背第4、5掌骨间凹陷。作为输穴(主体重节痛),能疏利三焦经气,通络止痛,对肩外侧及上臂疼痛效果好。(三) 辨证配穴(针对病机)风寒湿重:加 风池 (GB20)、大椎 (DU14)(祛风散寒)。加 阴陵泉 (SP9)(健脾化湿)。重用温针、艾灸或火罐于局部穴位(如肩髃、肩髎、阿是穴)。气滞血瘀明显:加 膈俞 (BL17,八会穴之血会)(活血化瘀)。加 血海 (SP10)(调血活血)。加 三阴交 (SP6)(活血通络,肝脾肾同调)。针刺手法可稍强,或配合刺络拔罐(在瘀滞明显的阿是穴)。气血亏虚:加 足三里 (ST36,合穴,胃之下合穴)(补益气血,强壮要穴)。加 气海 (RN6)、关元 (RN4)(补益元气)。加 脾俞 (BL20)、胃俞 (BL21)(健脾益胃,助气血生化)。针刺手法宜补,可加灸。肝肾不足:加 肝俞 (BL18)、肾俞 (BL23)(补益肝肾)。加 太溪 (KI3,肾经原穴)(滋肾阴,强筋骨)。加 悬钟 (GB39,八会穴之髓会)(填精益髓)。针刺手法宜补,可加灸肝肾俞、太溪。三、 五输穴在肩周炎治疗中的作用五输穴(井、荥、输、经、合)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各有其特殊主治。在肩周炎治疗中,输穴、合穴作用尤为突出:1. 输穴(主体重节痛):理论依据: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注为输。” 意指经气灌注转输之处。输穴属性多为土(阴经)或木(阳经),土应脾主肌肉四肢,木应肝主筋。在肩周炎中的应用:后溪 (SI3, 小肠经输穴): 如前所述,是治疗肩背痛(尤其手太阳经区域)的要穴,通督脉增强其效。针刺时常嘱患者活动肩部。中渚 (TE3, 三焦经输穴): 治疗肩臂外侧疼痛(手少阳经区域)效果佳。三间 (LI3, 大肠经输穴): 可用于肩前部、上肢外侧疼痛(手阳明经区域)。作用:输穴是治疗关节肌肉疼痛(痹证)的首选远端穴之一。 它们能深入调节经气,疏通经络在肢节部位的壅滞,特别擅长缓解沉重、酸痛、活动不利等与“体重节痛”相关的症状,这与肩周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特点高度契合。2. 合穴(主逆气而泄,治腑病):理论依据: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入为合。” 意指经气由此深入汇合于脏腑。合穴属性均为土(阴经)或水(阳经),土应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养四肢百骸,水应肾主骨。在肩周炎中的应用:曲池 (LI11, 大肠经合穴): 虽然也是局部/近端穴,但作为合穴,其通经活络、清热祛风、调和气血的作用非常强,是治疗肩肘臂痛的要穴。尺泽 (LU5, 肺经合穴):对于肩前内侧(肺经循行区域)疼痛有一定效果。足三里 (ST36, 胃经合穴): 虽然在下肢,但作为强壮要穴,补益气血、强壮筋骨的作用对于虚证型肩周炎(气血亏虚、肌肉萎缩)至关重要,体现了“治痿独取阳明”和整体调理的思想。阳陵泉 (GB34, 胆经合穴,筋会):其作为合穴的作用与其作为筋会的作用相辅相成。胆经合穴能疏利少阳经气,通调全身气机,加强其舒筋活络止痛的功效。作用:合穴主要用于调节脏腑功能,化生气血津液以濡养筋骨关节。 对于因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肝肾)导致的“不荣则痛”型肩周炎(慢性期、体虚者),选用相关经脉的合穴(特别是足三里)进行补法或加灸,是治本的关键。同时,合穴(如曲池)本身也有很强的通经活络作用,能缓解疼痛。总结五输穴的作用输穴 (如后溪、中渚): 是直接针对“痛”(尤其是关节肌肉的酸痛、重痛、活动痛) 的远端特效穴,通过调节经气在肢节的输布来疏通局部痹阻。合穴 (如足三里、阳陵泉、曲池):侧重于调节脏腑功能以治本(补气血、强筋骨)和通过强大通络作用以治标(活络止痛)。阳陵泉因其“筋会”的特殊性,兼具输、合穴的优势。四、 总结与提示针灸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其精髓在于精准的病机把握(辨明虚实寒热瘀滞)、合理的穴位配伍(局部+远端+辨证+五输穴)、以及恰当的操作手法(补泻、温通等)。核心思路: 以局部阿是穴及肩髃、肩髎、肩前、臑俞等疏通肩部气血,松解粘连;以远端阳陵泉(筋会)、条口透承山等强力舒筋活络,改善活动度;以输穴(后溪、中渚等)专攻肢节痹痛;以合穴(足三里等)调脏腑、补气血、强根本;再根据风寒湿、气滞血瘀、气血虚、肝肾亏等不同证型加减配穴。五输穴应用要点:善用输穴(后溪、中渚等)治疗关节痛,重用合穴(足三里)扶正固本,巧用特殊穴(阳陵泉为筋会+合穴)。综合治疗: 常结合艾灸(温散寒湿)、拔罐(祛邪活血)、刺络放血(化瘀泻热)、推拿(松解粘连)、功能锻炼(恢复活动度)等方法,效果更佳。个体化治疗: 务必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脉进行个体化辨证选穴和施治。坚持治疗: 肩周炎(尤其冻结期)恢复需要过程,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并配合功能锻炼。

对付肩周炎,这个方法更有效!

https://mp.weixin.qq.com/s/oe5cI-1KULwp_7n8WXEckQ

今天大家聊一个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老百姓可以自行诊断的一个疾病“肩周炎”,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叫的不太准确,肩周炎是一个泛泛的称呼,他还包括: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峰撞击综合征等等,其实这些疾病损害的都是我们的肌筋膜,所以今天咱们从肌筋膜触发点的角度分析一下我们的肩周炎,所有和肌筋膜触发点相关的疼痛疾病,都是可以从生活工作当中找出会导致这些疼痛的不良姿势,进而找到相关肌肉和相关的触发点,之后的治疗相对而言就简单很多了,干针和湿针以及肌内效贴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如何使用肩肱节律处理肩关节疼痛

人体关节的活动在我看来,是这个宇宙间最美妙的运动。因为人体的运动并不像是单独一个舞者默默地在台上演绎,而是有着一群优秀的音乐家在给台上的舞蹈演员们不停地演奏音乐。不过,我们往往分不清究竟是跳舞的人带领着演奏的人在掌控舞台的气氛,还是乐器鸣响的节奏使台上那些美好的身体作出各种美不胜收的动作……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一个运动解剖知识,是我个人最钟爱的一项。它可以与肩关节所有的疼痛相关,更是解决肩部疼痛时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关键,那就是——肩肱节律。

首先,给大家讲解一下肩关节。实际上,肩关节并不只是一个关节,而是一个“肩复合体”。构成肩复合体的关节包括了肩胛骨,锁骨,胸骨,肱骨与胸廓。其中,胸骨与锁骨构成胸锁关节,锁骨与肩胛骨构成肩锁关节,肱骨与肩胛骨通过肩胛骨上的关节盂相连形成盂肱关节(第2肩关节),肩胛骨依附在胸廓上被称为肩胛胸廓关节。

以上这些关节都各自有着一定的活动度,而且通过骨骼与肌肉相连,他们之间的动作会有很紧密的联系:肩关节外展至30°或前屈至60°时,肩胛骨是不发生移动的。但当肩关节外展或者前屈超过这个角度以后肩胛骨开始移动,其方式是向上旋转。肩关节每外展15°肱骨上抬10°,同时肩胛骨上回旋5°,两者比例为2:1。当肩关节外展至90°以上时,每外展15°时,肱骨上抬5°的同时肩胛骨上回旋10°,两者比例为1:2。

在肩关节外展180°时,盂肱关节完成外展的120°,肩胛胸廓关节完成外展的60°,其中肩胛骨上回旋的60°中又必须包含有胸锁关节的活动,即锁骨也应该上抬30°同时向后旋转。

盂肱关节外展时,肱骨在肩胛骨的关节盂上发生移动,其中也需遵循一定规律:盂肱关节属于球窝关节,肱骨头是凸面,肩胛骨关节盂是凹面。凸面绕凹面滚动的时候,要往相反方向滑动。凹面绕凸面滚动的时候,往滚动方向滑动。那么在盂肱关节外展的时候,肱骨的肱骨头不仅仅要向上滚动,还需要向下滑动才能完成正常运作。如果这个滑动不能很好地完成,肩关节也容易出现疼痛。其次还有一点,就是肱骨上有一个骨性坐标叫做肱骨大结节,大结节正好处在肩胛骨往外突出的肩峰之下。为了完成完整的外展,我们必须避开大结节与肩峰之间的触碰。

大家可以跟我一起做个小测试:先把你们的双手伸直打开,把大拇指朝下,然后上抬肱骨做肩关节外展。此时你会发现,双手只能上抬约90°就不能继续了。我们把大拇指转向上,其实也就是你的肱骨做了个外旋,继续向上抬,你就会发现,很容易就能外展到180°了。那么之前大拇指朝下只能外展90°就感觉无法上抬时,就是你的肱骨大结节与肩峰触碰到了一起,受到了卡压。我们做了肩关节的外旋之后,就能轻松外展到180°,这是因为我们的大结节避开了肩峰。这也是正确的肩关节外展运动模式。

到此为止,我们就算是把肩关节的运动规律全部讲述完毕,接下来,我会教大家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肩肱节律,绝对是你能在网络上看到最干的干货!

如何使用肩肱节律处理肩痛

前面我给大家分析了肩复合体中,由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廓关节和盂肱关节协同运作的重要规律——肩肱节律。今天我要教给大家的就是如何在实践中评估肩肱节律的失常与紊乱,同时提供解决方案。

第一个评估

首先,再次回顾肩肱节律:在肩关节外展180°时,盂肱关节完成外展的120°,肩胛胸廓关节完成外展的60°,其中肩胛骨上回旋的60°中又必须包含有胸锁关节的活动,即锁骨也应该上抬30°同时向后旋转。那么我们的第一个评估就在这里:治疗师把手放在患者的锁骨窝,感受在患者做肩关节外展时锁骨会不会上抬和向后旋转。如果锁骨不会移动,则有可能是锁骨下肌紧张。

处理思路:直接找到患者锁骨下方的锁骨下肌,按压进行松解。这里可以使用意大利筋膜手法的治疗点,CC点IR-SC。这个点位于锁骨内侧1/3处。先用指关节按压下去,再在深层进行滑动治疗。意大利FM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前面写的一些文章。

第二个评估

如果患者的锁骨运动没问题,进行第二个评估:治疗师用一只手卡住患者肩胛上角,另一只手卡住肩胛下角。让患者再做肩外展,同时帮助患者做肩胛骨上回旋,询问患者疼痛是否有减轻。如果疼痛减轻,说明肩胛骨上回旋不足。

处理思路:患者可能是肩胛骨上回旋的主动肌肉无力,也可能是肩胛骨下回旋的肌肉紧张。也很有可能两者兼具。

第一点:改善患者肩胛骨上回旋无力,需要教会患者如何练习前锯肌。这里,有两个很好的动作可以教给大家:1.面对墙壁站立,靠近墙壁,双手掌心贴紧墙面做类似于擦窗户的动作。这样可以激活前锯肌。2.患者俯卧,双手掌心相对伸直手臂伸向天花板,同时主动把肩胛骨向前伸出。在这个姿势下,对抗治疗师来自各个方向的阻力。

第二点:改善患者肩胛骨下回旋紧张,需要帮助患者被动放松胸小肌。这里也可以使用意大利筋膜手法的治疗点,CC点AN-SC,在喙突下1CM处,触诊到致密化最严重的点,按压下去后在深层滑动治疗。

接下来要考虑到肱骨上有一个骨性坐标叫做肱骨大结节,大结节正好处在肩胛骨往外突出的肩峰之下。为了完成完整的外展,我们必须避开大结节与肩峰之间的触碰。所以第三个评估就是:治疗师帮助患者肱骨做外旋再外展。如果患者的疼痛减轻,就说明患者的肱骨外旋不足,肱骨大结节撞击肩峰。处理思路:教会患者如何练习冈下肌和小圆肌。那么这个训练也很简单,教给大家,我们可以使用弹力带,在大臂夹紧的情况下,两个手拳眼相对,握住弹力带做肩关节的外旋。注意向心和离心收缩时都要控制速度。感受自己肩胛骨下侧的肌肉收缩。

最后,不能忘记盂肱关节外展时,肱骨在肩胛骨的关节盂上发生移动的规律:盂肱关节属于球窝关节,肱骨头是凸面,肩胛骨关节盂是凹面。凸面绕凹面滚动的时候,要往相反方向滑动。凹面绕凸面滚动的时候,往滚动方向滑动。那么在盂肱关节外展的时候,肱骨的肱骨头不仅仅要向上滚动,还需要向下滑动才能完成正常运作。所以我们可以在之前的评估和处理都做完后,帮助患者制造肩关节的滚动与滑动。这个处理是物理治疗师都会做的,有肩痛的患者自己无法完成哦。

肩周炎夜晚剧痛难眠?4 个急救妙招+6 个康复动作

肩周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俗称“冻结肩”、“五十肩”、“凝肩症”,指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发生炎症(关节囊炎),导致周围组织增生增厚,并且与其他组织粘连在一起。

肩周炎患者常以持续性钝痛为典型表现,疼痛可向颈部及上肢放射,夜间休息时可呈现阵发性加剧,严重干扰睡眠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因肩部剧痛出现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临床特征。

一、相关解剖

肩是上肢最大、最灵活的关节。也是最容易“累”的关节之一。

肩关节指上肢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包括臂上部、腋窝、胸前区及肩胛骨所在的背部区域等身体很大的一部分。

广义的肩关节包括:盂肱关节、肩胛胸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峰肱骨间关节。

盂肱关节由肩胛骨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是典型的多轴球窝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三轴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和伸,矢状轴上的收和展,垂直轴上的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关节囊较松弛,附着于关节盂周缘和解剖颈。关节腔的滑膜层可膨出形成滑液鞘或滑液囊,以利于肌腱的活动。

肱二头肌长头腱就在结节间滑液鞘内穿过穿关节。关节囊上壁的喙肱韧带,从喙突根部至肱骨大结节前面,与冈上肌腱交织在一起并融入关节囊的纤维层。

臂外展超过40°~60°,继续抬高至180°时,长伴随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运动及肩胛骨的旋转运动。

二、肩周炎患者夜间疼痛加重的核心原因

1. 炎症反应的昼夜节律

促炎因子活跃:夜间人体的皮质醇水平较低(皮质醇有抗炎作用),而促炎细胞因子(如 IL-6、TNF-α)浓度可能升高,导致炎症反应增强,疼痛敏感度增加。

代谢产物堆积:夜间活动减少,局部血液循环减缓,炎症代谢产物(如乳酸、前列腺素)易在肩关节周围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

2. 睡眠姿势与关节压力

压迫与牵拉:侧卧或平躺时,肩关节可能因姿势不当受到持续压迫或牵拉,加重关节囊和周围组织的张力,引发疼痛。

肌肉放松:夜间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对肩关节的支撑力减弱,关节囊和韧带承受的压力相对增加,导致疼痛加剧。

3. 关节润滑与活动减少

滑液分泌不足:夜间关节长时间静止,滑液分泌减少,润滑作用减弱,关节摩擦增加,活动时疼痛明显(如翻身或晨起时)。

4. 心理与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聚焦:夜间环境安静,患者对疼痛的关注度更高,心理敏感性增强,导致疼痛感知放大。

焦虑与抑郁:长期疼痛可能引发情绪问题,而夜间情绪波动可能进一步加重疼痛感。

三、4个“睡前急救”小妙招

1. 枕头调整法:10秒缓解压迫

仰卧时:在疼痛侧手臂下垫一个蓬松枕头,保持肘部弯曲90°,手掌轻搭腹部(减少肩峰下压力)。 这个非常重要。 

侧卧时:胸前抱一个大枕头,避免患侧肩膀直接接触床垫(原理类似“隔空减负”)。  

2. 每天热敷:每天晚上低成本消炎镇痛

慢性僵硬期(无红肿):每天睡觉之前用热敷袋(40℃左右)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半个小时。每天热敷,热敷半月到一个月。

3. 简易拉伸:睡前5分钟放松肩周

毛巾辅助拉伸:  

① 双手背后握住毛巾两端,健康侧手缓慢向上提拉,患侧手被动抬高(保持10秒)。  

② 重复5次,缓解肩后侧肌肉紧张。  

门框扩胸:  

双手扶门框,身体微微前倾,感受肩前侧拉伸(保持20秒)。 

4. 镇痛穴位按压:快速缓解不适

①肩井穴:颈部与肩峰连线中点,用拇指按压至酸胀感,持续1分钟(促进局部循环)。  

②合谷穴:手背虎口处,按压5秒松开,重复10次(通过神经反射减轻肩痛)。

四、6个康复训练动作

1.爬墙运动

取站立位,面向平整的墙壁,与之保持1/3手臂的距离,双手/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每天反复10~20次。

2.侧平举前后划圈

取站立/坐位,双手侧平举,掌心向前保持肘关节、腕关节不动肩关节向前/后画圈反复交叉进行,各15-20次

3.徒手侧平举

取站立/坐位,双臂伸直反复由前平举——侧平举——上举一次10-15下,一天一次。

4.肩部前后划圈

取站立位,患臂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向前向上向后画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进行一次10~15下,一天一次

5.肩胛骨前伸后缩

取站位,双臂平举前伸掌心相对,保持不动肩胛骨前伸后缩体会两侧肩胛骨靠拢的感觉每次15-20下,每天一次。

6.徒手推举

取站位,肩胛骨和肩肘腕紧贴墙壁双臂伸直,贴于耳侧,掌心向上手臂沿着墙壁上下缓慢运动体会两侧肩胛骨靠拢的感觉每次15-20下,每天一次。

肩周炎的5类联合用药

肩周炎在中医中被称为“漏肩风”“肩凝症”或“冻结肩”,其发病与体虚、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有关。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病程、舌象和脉象等,常见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1、风寒湿痹型

症状: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舒,关节活动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常用中成药

(1)独活寄生丸

功效:祛风除湿,养血活血,适用于风寒湿痹兼血虚者。

适用症状: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舒,关节活动不利。

(2)祛痹舒肩丸

功效:祛风寒、强筋骨、止痹痛、益气血。

适用症状:肩部怕冷,夜间疼痛明显。

(3)风湿骨痛胶囊

功效:散寒除湿,活血止痛。

适用症状:寒湿痹阻型肩周炎,肩部疼痛,遇寒加重。

(4)追风透骨丸

功效:散寒除湿,活血止痛。

适用症状:寒湿痹阻型,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联合用药方案:

(1)内服中成药 + 外用贴剂:

内服:独活寄生丸或小活络丸,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外用:麝香壮骨膏或消炎镇痛膏,外敷于患处,缓解局部疼痛。

(2)中成药 + 非甾体抗炎药:

中成药:独活寄生丸或小活络丸。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疼痛。

2、湿热痹阻型

症状:肩部疼痛,局部灼热感,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常用中成药

(1)四妙丸

功效:清热利湿。

适应症状:适用于湿热痹阻型肩周炎,表现为肩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2)湿热痹颗粒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适应症状:适用于湿热痹阻型肩周炎,缓解肩部疼痛和肿胀。

(3)风湿祛痛胶囊

功效: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适应症状:适用于湿热痹阻型肩周炎,缓解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联合用药方案

(1) 中成药+西药

中成药:四妙丸或湿热痹颗粒。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型肩周炎。

西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炎症。

(2) 中成药+外用药物

中成药:四妙丸或湿热痹颗粒,内服清热利湿。

外用药物:吲哚美辛贴片或肿痛安胶囊外敷。外用贴剂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局部疼痛。

3、痰瘀互结型

症状:肩部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弦涩。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常用中成药

(1)血府逐瘀丸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适应症状:适用于肩部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弦涩。

(2)桂枝茯苓丸

功效:活血化瘀、消瘀块。

适应症状:适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肩部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

(3)小活络丸

功效:化痰除湿、祛风通络。

适应症状:适用于痰瘀互结引起的肩部疼痛,伴有肢体麻木、活动受限。

联合用药方案

(1)中成药+西药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或桂枝茯苓丸。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功效。

西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尤其在肩部疼痛较重时使用。

(2) 中成药+外用药物

中成药:小活络丸或丹蒌片。小活络丸具有化痰除湿、祛风通络的作用;丹蒌片则可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外用药物:镇痛活络酊或消炎镇痛膏。外用贴剂或酊剂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局部疼痛。

4、气血两虚型

症状:肩部酸痛,劳累后加重,伴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常用中成药:

(1)八珍丸

功效:补气养血,调理气血两虚。

适应症状:适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肩部酸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

(2)当归补血丸

功效:补血益气,改善气血不足。

适应症状: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肩周炎,表现为肩部酸痛、乏力、面色苍白等。

(3)人参归脾丸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养心。

适应症状: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肩周炎,伴有心悸失眠、体倦乏力等。

(4)补中益气丸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应症状: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肩周炎,表现为肩部酸痛、乏力、少气懒言等。

(5)十全大补丸

功效:气血双补,调理身体虚弱。

适应症状: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肩周炎,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目眩等。

联合用药方案:

中成药+西药

中成药:八珍丸或补中益气丸。八珍丸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肩周炎,表现为肩部酸痛、乏力、面色苍白等;补中益气丸则有助于益气健脾,改善气血不足。

西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尤其在肩部疼痛较重时使用。

5、肝肾亏虚型

症状:肩部隐痛,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益肝肾。

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

功效:滋阴补肾。

适应症状:适用于肝肾阴虚型肩周炎,表现为肩部酸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2)仙灵骨葆胶囊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适应症状:适用于肝肾亏虚型肩周炎,表现为肩部酸痛、乏力、腰膝酸软等。

联合用药方案

(1)中成药+西药

中成药:如仙灵骨葆胶囊。仙灵骨葆胶囊可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西药:钙制剂和维生素D。补充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强化骨质,预防骨质疏松,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

(2)中成药+外用药物

中成药:独活寄生丸。

外用药物:麝香壮骨膏。外用贴剂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局部疼痛和炎症。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