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老拳师的筋骨对拉技巧!关节拧绞如鞭梢,少这一拧劲力全丢!
2025
08-28

老拳师的筋骨对拉技巧!关节拧绞如鞭梢,少这一拧劲力全丢!

练拳如撑圆,缺了弧线便少了魂。真正的高手,一动便是四面八方的张力,像被塞进桶里打拳,每一寸肌肤都与桶壁较劲。这不是蛮力,而是筋骨、意念、呼吸拧成的整劲,缺了哪一环,拳架就塌了。

有人打拳,自有一股威势。不是他动得猛,是一看就在功力,周身暗流涌动。不得法,就不得功。老说,一个人身上没东西,什么意思?看拳,就看身上怎么动,会不会动。所谓的动,不是胡乱摆动,是一股暗劲。

身上有记忆,拳架也会动力定型。肌肉量大是好事,筋骨有劲,更是好事。你看一个瓷器,千姿百态,先看胚土,再看釉色,器形如何,由内而外,成就一个精品。万物都是,只要是个体,必有一个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个形,内中必有聚合之力,维持不散。人的聚合之力,其实是精神意志,与德行保守。有人手无缚鸡之力,照样临危不惧,这是精神之力。有人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形体也会随之消亡。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不弘毅。这些话,在说一个事儿,莫停下精进的脚步,继续前进。一条线段有两头,对拉才叫“抻”。

太极拳的“抱球式”,胸肌合住劲,背却往外扩,这是第一对矛盾;两肘左右撕开,手却往回收,这是第二对;肩胛下沉,脊柱却往上拔,这是第三对。三组矛盾撑出一个立体圆,便是“掤劲”的根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许多人练拳卖力却显单薄,问题就在丢了弧线,比如云手,若只动手臂画圈,不过是个平面动作。真正的云手,右臂向右转时,肘要向左拧,肩往下沉,小臂、肘、肩三道劲反向撕扯,才能放出螺旋力。

形意拳的“三体式”亦是如此,前手如推山,后手如拉弓,两腿前后对挣,胯却要左右拧转,看似静止,实则筋骨处处争力。弧线不是摆样子,而是关节筋骨的对拉。

通背拳的“劈山掌”,手臂高举下劈时,看似一条直线,实则肩催肘、肘催腕,节节贯穿如鞭梢,末了还要手腕一抖,打出“回钩劲”。若少了这最后一拧,力道就散了一半。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再如八卦掌的“单换掌”,走圈时两腿如剪刀绞缠,上半身却要像磨盘旋转,脚底蹬劲传到指尖,靠的就是胯、膝、踝三处关节的弧线绞拧。练拳如匠人琢玉,先雕局部,再成大局。

站混元桩时,若想“吊丹田”,就得股沟后掖、肋骨横开,让腹腔如气囊鼓荡;若要“拔腰脊”,就得脚底扎地、头顶悬天,把脊柱抻成一张弓。陈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震脚发劲的瞬间,膝盖微屈不是松懈,而是借地面反冲力将劲从脚底螺旋上传,震得全身毛孔张开。

这便是“弧线扩撑”的妙处,看似下沉,实则上领;看似收缩,实则膨胀。老辈拳师说:“练拳不想天边,劲就困在脚尖。”打拳时若只盯着手脚,便成了做操。心意六合拳的“鹰捉”,五指一扣不是抓空气,而是意念如钩,撕开十丈外的幕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杨氏太极拳的“揽雀尾”,手臂回捋时不光要带敌劲,还要想象身后有座山,把山也拽过来。武者如匠人,每一式都需千锤百炼,但更需心念如海,前手打出的不是拳头,是穿透云霄的箭。

后脚踩的不是地面,是崩裂大地的雷。拳无立体不成劲,人无匠心不成器。所谓宗师,不过是把每个弧线撑到极致的匠人。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