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补阳不足别光盯着附子肉桂,这个方才是从气到阳补到位的关键
2025
08-28

补阳不足别光盯着附子肉桂,这个方才是从气到阳补到位的关键

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晓琳,很多人一听 “阳气不足”,就习惯性地用附子、肉桂这些大热的药来调理。但效果常常不如预期,为什么?关键在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阳气虽靠肾阳生发,但真正让它持续充盈的,是气这个 “动力源泉”。当你气虚了,推动阳气布散的力量减弱,这时候再多的温阳药也难以输布全身。就像炉膛里有柴,但风力不足,火焰终究烧不旺。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温阳容易补而不布,反而滋生燥热。更合理的思路,是从补气入手,增强阳气运行的动力,再温肾阳、通阳道、固阳根,形成一个持续循环。这个时候,有个方子就挺对路的 —— 叫益气升阳汤。它不是单纯补阳气的,而是从补气开始,一路助到阳,还兼顾了阳气的输布和固护,思路非常全面。它的核心思路是:先用黄芪、党参补气健脾,让身体有足够的动力推动阳气,再加点白术、茯苓,进一步强化中焦的运化,为阳气生成提供原料。然后再温肾阳,像附子(炮制)、肉桂、巴戟天、仙灵脾这些药,能把肾的阳气根基筑牢。桂枝、生姜通阳散寒,专门把阳气引向四肢百骸,让温暖遍及全身。再加升麻、柴胡升举阳气,让郁滞在下的阳气向上舒展,让人从精神上更振奋。但你要知道,温阳药吃多了容易耗气伤阴,很多人补着补着反倒口干、乏力,这其实就是气阴被伤导致的。所以方子里还加了白芍、麦冬这些滋阴药,像陈皮还能理气,防止补药壅滞,甘草调和诸药,帮助阴阳平衡。说到底,补阳气不能死盯着 “温”,得先把气补足,让阳气能顺畅运行到全身,再去温养,才补得透彻,也补得持久。当然了,方虽好,但用药仍需辨体辨证。不同人的气虚程度、阳虚部位不同,用量、搭配也需灵活调整。建议调理之前,最好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辨清体质、审慎施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