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文化中,站桩被誉为“筑基之法”,而拔背作为站桩的核心要领,历来被内家拳术视为“劲力之源、气血之枢”。正如古拳谱所言:“背不拔则力不聚,脊不伸则气不畅”,拔背之功的精妙,既蕴含着对人体结构的深刻洞察,更承载着调和身心的养生智慧。
横向拔背:聚劲于脊,通肩达膀
横向拔背以“两肩后方下部肩胛骨互拔”为关键,通过肩部里合与肩胛骨的微妙劲力互动,实现“劲力集中于脊椎大椎部位”的核心目标。《太极拳论》有云:“一身备五弓,背为其中弓”,横向拔背正是通过肩胛骨的互拔形成“横向半圆弧形”,如同拉开一张隐形的弓,使劲力在背部凝聚而不涣散。
从实用价值来看,横向拔背能“将腰部的劲气上提至脊”,实现腰脊与两肩的劲力贯通。传统武术讲究“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拔背正是腰劲上传、肩劲下行的重要枢纽。若背不拔,则腰劲易滞于腰腹,肩劲易散于肩臂,难以形成“上下相随”的整劲。同时,肩胛骨的互拔与按劲传递至两膀,能增强肩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避免“耸肩僵臂”之弊,这也是站桩中“沉肩坠肘”的重要前提。
纵向拔背:通督调阳,伸脊养身
纵向拔背追求“大椎至尾骨末端长强穴上下互拔”,形成“纵向半圆弧形”,其核心价值在于对脊椎与督脉的养护。中医理论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纵向拔背通过脊椎的自然伸长,能疏通督脉气血,促进“气通督脉、醍醐贯顶”,这正是传统养生中“通三关、达泥丸”的基础功夫。
从生理层面而言,纵向拔背能“使背部肌肉得到坚韧性的锻炼”,增强脊椎周围肌群的力量,为脊椎提供稳固支撑。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脊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与周围肌肉的张力平衡,是维持脊柱健康的关键。纵向拔背通过“上下互拔”的劲力,既能纠正不良体态导致的脊椎僵直或弯曲,又能通过缓慢的牵拉刺激脊椎间的气血循环,实现“开通闭塞、调和气血”的效果,这对于久坐人群常见的腰背酸痛、气血瘀滞问题尤为有效。
以意领气:拔背之要在“活”不在“僵”
无论是横向拔背还是纵向拔背,其核心要义在于“以意识控制实现,绝不可使用拙力”。古拳谱强调“用意不用力”,拔背之功更是如此。若以蛮力挺背、夹肩,只会导致“身躯四肢束缚之中,成为僵拨或死拔”,不仅无法实现劲力贯通与气血调和,反而会造成气血壅滞、筋骨僵硬,违背站桩“松静自然”的根本原则。
真正的拔背,应是“松中求拔,静中求伸”:通过意念引导肩胛骨自然下沉互拔,感受背部肌肉的轻微牵拉;以意识引领脊椎如“串珠”般节节拉长,而非刻意挺腰挺背。这种“以意领气、以气带劲”的练习方式,能使背部在放松中保持张力,在沉静中蕴含活力,最终达到“拔而不僵、松而不垮”的境界,这也是站桩“培补元气、涵养精神”的核心机制。
站桩作为传统养生与武术的筑基之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调整身形激发人体潜能,而拔背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开关”。横向拔背聚劲于脊,实现劲力的整合与传递;纵向拔背通督伸脊,达成气血的调和与养护;以意领气则确保拔背之功“活而不僵”,贯穿于松静之中。
正如明代武术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言:“身法原由脊梁生,力从脊发是真情”,拔背之功不仅是站桩的技术要领,更是连接形体锻炼与身心养护的桥梁。学会拔背,方能使站桩从单纯的“摆架子”升华为“养气、聚劲、调身”的修行,为后续的养生与功夫进阶奠定坚实基础。此乃“功力桩,必须学会拔背”的深层深意,亦是传统养生文化“以形载气、以气养神”的生动体现。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75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