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人到中年,《黄帝内经》教你养生​
2025
08-04

人到中年,《黄帝内经》教你养生​

《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时间如流沙,人到中年,身体这台“机器”的报警灯开始零星闪烁。

头发渐疏,精力不济,腰膝时有酸软,失眠成了常客……

我们常感叹岁月无情,却忘了最珍贵的养生智慧,早已在千年经典中静静等待。

​人到中年,与其盲目进补,不如翻开《黄帝内经》,学做自己生命的“上医”。​​

养生先养心​​

《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即强调:“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一语道破:非天时之过,乃人失其道也。

中年养生,首要在于​​建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此为“知道”。

这不是人云亦云的保健品清单,而是根植于生命规律的认知:

​​法于阴阳:​​ 懂得顺应自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气血运行亦随之变化。

熬夜刷手机,违背了“日落而息”;寒冬露脚踝,违背了“去寒就温”。

养生,就是​​跟着太阳起床,随着月亮安眠​​。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神的调摄。

焦虑、易怒、思虑过度,都在暗耗气血,是百病之源。​​

养生先养心,心静身自安。​​

学着放空、冥想、培养雅趣,让精神有个栖息的港湾。

朋友老张,曾是“拼命三郎”,45岁那年一场大病让他幡然醒悟。

他不再盯着业绩焦虑,开始研究《内经》,每日必观天象、察自身。

他笑称自己成了“太阳的信徒”,早起晨练,日落归家,睡前必静坐片刻。

几年下来,不仅旧疾稳定,连脾气都温和了许多,整个人散发着一种从容的气度。

他说:“以前是拿命换钱,现在是用《内经》换命,更划算。”

这正应了《内经》所言:“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观念是养生的灯塔,错误的方向,再好的补品也是南辕北辙。

​​懂得“道”,才能让养生事半功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细节决定健康​​

《内经》提出的“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养生的具体法门,更是中年健康最可靠的“储蓄罐”。

​​和于术数:​​ 掌握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

这并非追求高深功法,而是找到能融入日常、​​简单有效的“小动作”​​:

早起梳头百下通经络,睡前搓热脚心涌泉穴引火归元,工作间隙揉揉耳朵,拍打胆经(大腿外侧)疏肝利胆。

这些《内经》提及的方法,简便易行,贵在坚持。

《素问·刺法论》提到:“肾有久病者…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

强调了呼吸调息的重要性。

每天几分钟的深呼吸练习,就是给五脏做温和的按摩。

​​食饮有节:​​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内经》的膳食指南至今闪耀智慧。

中年忌过饱过饥、肥甘厚腻。​​

吃当季、吃本地、七分饱,让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得以休养生息。​​

记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规律作息是养生的基石。

子时(23-1点)胆经旺,丑时(1-3点)肝经旺,此时深度睡眠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期。

​​熬夜,熬的是生命精华的“灯油”。​​

尽量在23点前入睡,让阴阳顺利交接。

不过度劳累,既包括体力上的“久行伤筋”,也包括脑力上的“久思伤脾”,更包括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量力而行,劳逸结合,是中年人对身体最好的体恤。​​

《灵枢·九针论》明确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李姐,一位45岁的教师,常年咽炎、便秘。

她按《内经》“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提示,坚持做两件事:

一是晨起一杯温水后揉腹(促进肠蠕动),二是下午课间用“呬”字诀(六字诀之一,补肺气)轻声吐纳几分钟。

半年后,困扰她多年的问题大大缓解。

她感慨:“以前吃药无数,不如《内经》教我的这两个小动作管用。” ​​

《内经》的“术数”,精髓在于融入生活。​​

​​养生不在宏大叙事,而在点滴修为。​​

日复一日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是《内经》送给中年人最朴实的健康密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环境滋养生命​​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从未局限于个体。

“和”是其核心思想之一,不仅指自身气血调和,也指与​​外部环境(尤其是家庭)的和谐共生​​。

中年人的健康,家庭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土壤”。

​​情志相生相克:《内经》与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志(怒喜思悲恐)相对应。

明确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家庭是情志波动的主要来源。

​​夫妻和睦,亲子融洽,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本身就是最上乘的养生药。​​

反之,家庭不和,终日争吵或冷战,无异于持续给脏腑“投毒”。

《内经》强调顺应天时。

如果一家人能尽量统一作息,一起早睡早起,一起享用规律的餐食,这种​​“同频共振”​​ 本身就能减少摩擦,创造和谐的气场,让每个成员都受益。

​​ 将《内经》智慧引入家庭生活。

一起学习简单的穴位按摩,互相按揉放松。

根据节气调整家庭食谱。

周末安排家庭户外活动,顺应“广步于庭”的养生之道。

尤其在睡前,减少争吵或激烈讨论,让心神安宁。

王先生,曾因工作压力大,回家常对妻儿发脾气,自己失眠严重,妻子也郁郁寡欢。

后来他意识到家庭氛围对健康的影响,开始改变。

晚饭后全家一起散步聊天,周末一起爬山。

他主动学习《内经》情志调摄知识,遇事尽量心平气和。

不到一年,他的失眠不药而愈,妻子气色好了很多,孩子也更开朗。

他感叹:“《内经》说的’和’,原来是治家治病的良方。” ​​

家庭和谐,是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

​​家是身心的道场,和气方能生“养”。​​

投资家庭氛围,就是投资全家人的健康银行。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人到中年,面对生命的“折旧”,《黄帝内经》提供的不是速效的“补丁”,而是​​系统保养、延年益寿的“使用说明书”​​。

​​养生,不是中年的妥协,而是生命的觉醒;

不是昂贵的消费,而是智慧的投资。

​​ 投资于正确的养生观念,让行动不迷航;

投资于日常的细微修为,让健康有积累;

投资于家庭的和谐氛围,让身心得滋养。

这每一项投资,都在为生命的长度与质量添砖加瓦。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中年,正是“治未病”的黄金期。

翻开《黄帝内经》,学习做自己生命的“上医”,用古老的智慧浇灌当下的生活。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身体没有白养的功,每一天都增值。​​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