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常规检查是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反映常见的感染、贫血,还能提示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征兆。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验室主任张磊教授曾强调:“血常规是最基础、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检查之一,很多重大疾病的蛛丝马迹都会在这里显现。”
那么,血常规报告中哪些指标异常,可能是健康拉响的警报?一旦发现异常,究竟该如何应对?以下几个关键指标绝不能掉以轻心。
1. 白细胞计数异常:警惕感染或血液病
白细胞(WBC) 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卫士”,主要负责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正常范围一般为 4.0~10.0×10⁹/L,如果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可能暗示健康问题。
· 白细胞升高(>10×10⁹/L):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疾病。例如,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常显著升高,体温也可能随之上升。
· 白细胞降低(<4×10⁹/L):可能与病毒感染、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黄晓军教授在研究中指出,某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免疫力。
应对方式:如果白细胞异常,需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比如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指标,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
2. 血红蛋白过低:贫血不可小觑
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将氧气输送至全身组织。正常参考值:男性 130-175 g/L,女性 120-150 g/L。
· 血红蛋白降低(<120 g/L):提示贫血,可能由缺铁、慢性病、营养不良、肿瘤等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研究指出,长期贫血会导致心脏代偿性负担加重,引发疲乏、头晕、气短等症状。
· 血红蛋白过高(>180 g/L):可能与慢性肺疾病、高原适应、脱水等因素有关。
应对方式:贫血患者应检测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等指标,明确是哪种类型的贫血,以便针对性补充营养或进行治疗。
3. 血小板异常:警惕凝血问题
血小板(PLT) 在人体内承担止血和凝血功能,正常范围 100-300×10⁹/L。
· 血小板过低(<100×10⁹/L):可能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骨髓疾病、肝硬化,甚至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
· 血小板过高(>300×10⁹/L):可能与慢性炎症、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关,甚至增加血栓风险。
应对方式:如果血小板异常,建议检查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明确病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4.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离:炎症或免疫异常信号
中性粒细胞(NEUT%) 是白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吞噬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正常参考范围 50%-70%。
· 偏高(>75%):多见于急性感染、细菌感染、应激状态,例如肺炎、败血症等。
· 偏低(<50%):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骨髓抑制有关。
应对方式:如果中性粒细胞异常,结合其他血象指标、病史,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或病毒检测,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
5. 淋巴细胞异常:免疫系统的信号灯
淋巴细胞(LYM%) 主要与免疫系统功能相关,正常范围 20%-40%。
· 升高(>45%):可能与病毒感染(如乙肝、艾滋病)、慢性炎症有关。
· 降低(<20%):可能提示免疫功能低下、应激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应对方式:如果淋巴细胞异常,建议结合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检查,评估免疫功能情况。
血常规异常,不可掉以轻心
很多人认为血常规只是“小检查”,但事实上,它往往是发现健康隐患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定期体检能够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疾病的早期筛查。
建议:✅ 每年进行1-2次血常规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 发现指标异常时,不要盲目恐慌,结合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血液系统的健康。
血常规检查看似简单,但它所透露的信息却至关重要。任何异常都不应被忽视,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正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磊,《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验室研究报告,2023年。
2. 黄晓军,《病毒感染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研究,2022年。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的临床分型与治疗》,2021年。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早期筛查指南》,2023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2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