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后,国内陆续发现:长沙古本,亦称湘古本。四川古本,亦称涪陵古本。桂林古本,原称《伤寒论十二稿》等3种抄本《伤寒杂病论》,俱称古本。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16卷,流传至今版本多样。张仲景尽可能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来写《伤寒杂病论》。而且原文是古白话文,并不是文言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也就是常说的白云阁版),由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传给左盛德,左盛德传给桂林针灸名家罗哲初,1956年罗哲初儿子上交新中国,于1960年正式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各时代注解关于《伤寒论》的书籍有1600多种,日本、韩国的注解也有400余种。可见《伤寒论》这本书在习医人心目中的地位。
公元1057年北宋政府设立的校正医书局,以林亿,高保衡为主,在校勘张仲景一书时,将《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两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我国广为流传。
《伤寒论》在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政府第一次组织高保衡、林亿、孙奇等人校订《伤寒论》10卷形成“定本”。这个“定本”对于《伤寒论》在后世的流传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北宋元祐二年(1088年)“小字本”刊行后,至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凡511年,中间未再刊印,其主要原因是宋版的“大字本”和“小字本”皆无注释,通称“白文本”,不便阅读。
金代的成无己,从临床的角度研究《伤寒论》,对宋版《伤寒论》的底本有所改动,不注意严守底本的原貌,但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颇适合临床医家使用,于是成无己的书取代了北宋《伤寒论》的白文本。金皇统四年(1144年)成无己撰《注解伤寒论》10卷大定十二年(1171年)刊印。
明代万历年间常熟的大藏书家赵开美精心校勘并雕刻了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此时复得宋版《伤寒论》焉”,这个宋版《伤寒论》是北宋“小字本”《伤寒论》。于是在1599年翻刻了宋代“小字本”的《伤寒论》,并且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宋云公的《伤寒类证》、《金匮要略》一起合并成《仲景全书》。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宋版的《伤寒论》有赖于赵开美的翻刻。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目前属于国宝级文献,现存五部分别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部。
《伤寒论》多数推崇原文版本赵开美本·宋。由宋朝林亿校订,官方成形,后明代赵开美翻印。此版本为现行通行本,学院教材本。新手可看此版本。
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国政府组织,从国家层面第二次校订了《伤寒论》,这次校订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任主编,底本是现存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明万历二十七(1599年)刊刻至刘渡舟教授校注之书出版(1991年6月)期间版本歧出的问题。可以说是《伤寒论》在当代的“定本”。
如果大家准备研读《伤寒论》,建议从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语译》入手;如果是中医“小白”或者是临床“菜鸟”想学习《伤寒论》,建议从刘渡舟教授著录的《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入手,《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以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前面说过《注解伤寒论》“颇适合”临床医家使用,一度取代了宋版的《伤寒论》;以《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逐条加以解释,符合临床使用,是学习《伤寒论》入门的好版本书。
初学不要看注解版,要看桂林古本原文完整版的《伤寒杂病论》,不看分割版的。原书《伤寒杂病论》为十六卷本。很幸运,原书张仲景家族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是有传抄的,仲景原书得以保留下来。
当你了解了易经(易经的核心内容很少,一点都不复杂,两百个字就能把核心讲完了)之后,再看《伤寒杂病论》原文,就会豁然开朗。如果不看原文,而是看注解版,这时候就会被别人的理解带偏,不能客观的去理解里面的内容。
中医的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
1994年,钱超尘写了一本书叫做《唐本伤寒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0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