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脾虚痰湿互结,喉咙异物感重!“补”不是重点,“通”才是关键!
2025
07-05

脾虚痰湿互结,喉咙异物感重!“补”不是重点,“通”才是关键!

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堵着,说不清楚是什么感觉,就是不舒服,老想咳嗽清痰。这种症状在脾胃虚弱的人群中特别常见,往往提示着脾虚湿困,痰湿内阻的病理状态。

很多患者一听到’脾虚’二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补脾益气,认为把脾胃养好了,湿气自然会减少,症状也就缓解了。从理论上讲,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更复杂,关键在于忽视了’湿困脾土’这一核心问题。

当喉咙异物感明显加重时,说明体内痰湿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时候的脾胃功能已经被湿邪所困,脾不仅生湿,湿邪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损伤脾的运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状态下,脾胃对于补益药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大下降,不但无法发挥滋补作用,反而可能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热内生,出现口干、口苦、烦躁等’上火’表现。

中医认为痰湿性质黏腻厚重,如同管道中的油垢污物。当这些病理产物在体内堆积时,会严重影响气血的正常流通。此时若贸然进补,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仅清除不了痰湿,还会让本就不畅的气机更加阻滞,喉咙异物感非但不会改善,甚至可能伴发胸闷气短、腹部胀满等连锁反应。

既然直接进补行不通,那该如何正确处理痰湿问题呢?答案就是’通法为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什么叫通法为要呢?就是运用疏通调达的治疗方法,让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脏腑功能重新协调,最终实现补益机体的目标。面对痰湿阻滞、咽喉不适的情况,应该采用化痰祛湿、理气开郁等疏通之法,先把痰湿这个’拦路虎’清除掉,让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气血生化有源,身体自然就得到了滋养。

说到具体用药,这里分享一个门诊的病例:

李女士,52岁,主诉咽喉异物感半年余,伴有胃胀嗳气、大便黏腻不爽、舌苔厚腻。患者描述:总感觉嗓子眼儿有个疙瘩,咽也咽不下去,吐也吐不出来,特别难受。平时胃口不好,吃点东西就胀,大便经常粘马桶,冲都冲不干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望诊所见:面色略黄,舌体偏胖,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濡缓。

中医辨证:脾虚湿盛,痰气互结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治疗方案以疏肝理气、化痰祛湿为主:

法半夏、厚朴、苏梗、茯苓、陈皮、白术、苍术、砂仁、神曲、甘草

服药两周后,李女士反馈咽喉异物感明显减轻,胃胀情况好转,大便成型度有所改善,效果满意。继续调整用量,再服用一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随后建议患者服用半夏厚朴丸进行巩固治疗。

此方通过半夏、厚朴的化痰散结功效,配合陈皮、苏梗的理气作用,有效消除了咽喉部位的痰湿停聚,缓解异物感症状。同时茯苓、白术、苍术、砂仁等药物协同调理脾胃功能,从病机根源上解决问题,使机体恢复正常的代谢状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语:

痰湿一旦在体内形成,往往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容易停滞在各个脏腑经络之间,成为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遇到类似情况,切忌急于进补,应该先通后补,标本兼治。但一定要强调的是,具体用药必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差异,需要个体化治疗方案。

有问题需具体跟我讲,详细辨证后会给你一点合适的调理建议。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