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革脉浅解
2025
07-05

革脉浅解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一、核心定义与指下特征

革脉是脉诊中具有特殊形态的脉象,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位置偏深,似沉似伏:脉搏位置相对较深,轻取(举)时感觉不明显或难以触及,需稍加压力(寻)才能感知其存在,甚至有类似沉脉、伏脉需重按才能触及的特点(“有似沉伏”)。

脉体实大而长:脉搏搏动范围宽大(“实大”),搏动幅度较强,感觉“充实”有力;且脉体长度常超过寸、关、尺三部(“长”),向尺后延伸。

脉管紧张微弦:脉管本身具有紧张度,指下感觉脉体较硬,带有弦脉的绷急感,但紧张程度不如典型弦脉那么强(“微弦”)。

中空感(核心特征):这是革脉最关键的鉴别点。虽然脉体宽大、搏动有力(外坚),但仔细体会其内部,却感觉脉管内容物(气血)相对不足,指下有一种按在鼓起的皮革管或空心的竹管上的感觉(内虚)。即“外急(紧张)中空”。重按时,这种空虚感可能更明显。

形象比喻:

如按鼓皮:鼓皮表面绷紧(实大微弦),但内部是空的(中空)。

如按皮革管:管子质地较硬(实大微弦),但管壁内里空虚(中空)。

生理性变异与影响因素:

通常无生理性变异:革脉几乎总是病理性的脉象,一般不存在生理状态下的革脉。

年龄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硬化,可能在某些虚损状态下更易出现类似革脉中“硬”的感觉,但仍需结合“中空”本质判断。

二、操作手法要点

寻(中取):革脉在轻取(举)时常不明显。需施加中等压力(寻),在皮下组织中仔细探寻,方能感知其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的搏动和紧张的脉管。

按(重取):施加较重压力(按),进一步体会脉体的长度(是否过尺)和核心的“中空”感。重按时,外表的“实大”感可能仍在,但内部空虚的本质显露。

三、临床意义(主病)

革脉的脉象特点是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硬而搏指,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外坚中空如以指按压鼓皮之状。正如徐春甫所说:“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临床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机理分析:因精血耗伤,脉道不充,正气不固,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以致脉来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绷急的鼓皮,有刚无柔,此为太过,为无胃气的真脏脉,多属危候。

革脉主要反映机体精血亏虚,阴不敛阳,阳气浮越外越,脉道失充而外张的复杂病理状态,常见于以下情况:

亡血失精:

机制:长期或大量失血(如崩漏、便血、外伤出血)或肾精严重亏耗(如房劳过度、遗精滑泄),导致阴血大伤。阴血不能内守、充盈脉道,则脉道失养而显“中空”;阴不敛阳,虚阳外浮,则迫使脉道紧张外张,呈现“实大而长微弦”。

主病:如崩漏、产后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严重遗精、不育等。

半产、漏下(妊娠相关疾病):

机制:半产(流产)、漏下(孕期阴道不规则出血)导致阴血骤伤,冲任不固,气随血脱或虚阳外浮,脉道失充而外张,形成革脉。常提示胎元不固或已失。

虚劳重症(精血大亏):

机制:久病重病,耗伤精血至极,阴损及阳,或阳气浮越,脉道失于濡养而硬,内里空虚。常见于晚期肿瘤、严重消耗性疾病、终末期肾病等。

阴伤及阳(阴阳两虚,阳浮为主):

机制:阴虚日久,累及阳气,导致阴阳两虚。但以阴虚精亏为本,致使脉道失充(中空);虚阳不能潜藏而浮越,鼓动脉道外张(实大微弦)。多见于慢性病后期。

关键鉴别点:

与芤脉:芤脉亦主失血,特点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两边有,中间无)。革脉则是位置偏深(似沉伏)、实大微弦而中空(如按鼓皮)。芤脉多见于急性大失血初期,浮而中空;革脉多见于慢性失血、精亏或急性失血后病情迁延,位置深、外坚中空。

与牢脉:《千金翼》将革脉等同于牢脉,但后世主流观点(如《濒湖脉学》)将两者区分。牢脉是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无中空感,主阴寒内盛、癥瘕积聚。革脉核心在于“中空”,主精血亏虚阳浮。牢脉沉实有力无空,是纯实证;革脉外坚中空,是本虚标实(精血亏虚为本,虚阳外浮或脉道失养而硬为标)。

四、形成机制(现代医学视角)

革脉指下特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病理生理改变相关: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中空的核心):

长期或大量失血(各种原因贫血)、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压下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导致血液总量或有效成分(红细胞、血浆蛋白)减少,脉管充盈度下降。触诊时感觉脉管内“空”,即“中空”感。

血管壁硬化与张力增高(实大微弦的根源):

动脉硬化:常见于老年患者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动脉中层钙化、纤维化,弹性减退,管壁变硬增厚,触诊感觉脉体“实”、硬(“微弦”)。

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张力增高:在失血、疼痛、焦虑或疾病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外周血管(尤其小动脉)收缩,血管张力增加,导致脉体感觉绷紧(“微弦”)、位置可能相对固定(“似沉伏”)。

代偿性心输出量增加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实大而长的部分原因):

在贫血、低血容量早期或某些高代谢状态下,机体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代偿性地增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增加),以维持重要器官灌注。这使得脉搏搏动幅度可能相对较大(“实大”)。

血管硬化本身也会使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可能显得较高。

“长”可能反映脉搏波传导的特点或患者尺脉部血管相对表浅。

矛盾组合的体现:

革脉的“实大微弦”反映了血管壁结构改变(硬化)和/或血管张力增高(收缩)。

革脉的“中空”则直接反映了脉管内有效血容量或血液成分的严重不足。

“似沉伏”可能与血管收缩、位置相对深在或触诊时需加压感知其内部空虚有关。

这种“外强中干”的特征,正是精血大亏导致脉道失养而硬、虚阳浮动或机体代偿与失代偿并存状态的综合体现。

五、常见病理场景的现代解读

慢性重度贫血(如缺铁性贫血、肾性贫血晚期):

机制:长期红细胞/血红蛋白严重不足(中空)→ 组织缺氧 → 代偿性心输出量增加(可致脉大) + 可能合并的血管硬化/血管张力调节异常(微弦、似沉伏)。触诊感觉宽大但内部不充盈,硬而空。

晚期肾病(尿毒症期):

机制:严重肾性贫血(中空)+ 肾性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硬化(实、微弦)+ 电解质紊乱/尿毒症毒素对血管张力和心肌的影响 + 可能的继发性甲旁亢导致血管钙化(硬)。典型的精血亏耗(肾精亏)伴脉道损伤。

晚期恶性肿瘤恶病质:

机制:极度营养不良、消耗、贫血(中空)+ 可能的肿瘤相关微血栓或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张力异常(微弦)+ 常伴有疼痛、焦虑等致交感兴奋(血管张力↑)。脉体可大(代偿或消耗性)但内部空虚

大出血后迁延期或慢性失血性疾病(如消化道溃疡出血、女性月经过多):

机制: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贫血(中空)→ 机体代偿(心输出↑,早期脉或大)+ 长期慢性刺激可能影响血管功能/合并基础病(如动脉硬化,致微弦)。由急性期的芤脉(浮大中空)转为迁延期的革脉(沉伏、实大微弦中空)。

重度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

机制:低蛋白血症、贫血(中空)→ 胶渗压↓、血容量相对不足 + 可能伴有的维生素缺乏影响血管/神经功能(微弦感)。脉道失养。

六、总结与应用提示

核心特征:革脉的核心是“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外坚中空”。关键在于深刻体会其位置较深、脉体宽大绷紧但内部空虚的感觉(如按鼓皮)。

核心病机:主精血亏虚(阴损),阴不敛阳(虚阳浮越),脉道失充而外张。本质是本虚(精血大亏)标实(脉道紧张或硬化、虚阳浮动)。

首要鉴别:

芤脉:主急性失血,浮大中空如葱管,位置浅。

牢脉:主阴寒内实、癥积,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无中空感。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可有力可无力,但无“中空”感。革脉必带弦意且中空。

危重信号:革脉多见于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危重阶段(如大失血后、晚期肾病、恶性肿瘤恶病质),提示精血大伤,元气衰惫,阴阳失衡(阳浮),预后多不良。需高度重视。

结合病史与兼证:诊断革脉必须紧密结合患者病史(有无长期失血、精亏、重病)和当前症状(如面色苍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崩漏、遗泄不止等精血亏虚表现)。

现代视角辅助理解:

矛盾统一体:反映了血管结构/功能改变(硬化/张力↑)与脉管内有效容量/成分严重不足的矛盾组合。

慢性化与失代偿标志:与芤脉相比,革脉更提示失血精亏病程已迁延,或机体从急性代偿(如芤脉的心输出↑)进入更复杂的失代偿状态(如血管硬化、代谢紊乱)。

多系统受累:常见于血液系统(贫血)、循环系统(血管硬化、心功能代偿/失代偿)、泌尿系统(肾病)、内分泌代谢(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多系统严重病变的终末期。

动态观察:在慢性病过程中,若脉象由其他形态(如细弱、濡软)逐渐转变为革脉,常提示病情恶化,精血进一步耗伤,虚阳浮动加剧。治疗若有效,革脉的“中空”感或“微弦”感可能减轻,脉象趋于缓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