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扁鹊镜经》精读 – 通天(4)
2024
06-12

《扁鹊镜经》精读 – 通天(4)

通天(4)

原文(略)

— 逐句精读 —

齐襄公问于扁鹊:气布精变,可得闻乎?

前一问提出了而系统与系统之间还会发生互动,互相作用,从而推动人体的循环变化,这就是“五脏气布,而变由生矣“。这一问就是具体展开详细描述各系统之间的互动变化。

扁鹊曰:风气通于肝而生于津。

前面的解读,我们知道“风气通于肝而生”是风气、肝、生舍三个概念,代表的就是肝藏系统。这里多了一个“于津”,这是把主津的手阳明加了进来,表达的是两两交互的概念。这在前面一问的最后已经给出了引子。

生者津气以行,荣卫相成也。

前半句说的是肝藏系统和手阳明之间的关系,后半句说的是肝藏系统与脾藏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总结性的概括。下面有详解。

卫气之所行速者谓之风。溫分肉充皮肤者,谓之津。津者卫之物也,卫者津之化也;津之行者卫也,卫之用者津也。

这句是讲津卫一体,津是津液,是卫之物,是卫的具体表现;也是卫之用,是卫的功能表现,用于温分肉充皮肤。而推动津液循行的是卫,也是风的力量。

手阳明主津,足厥阴主卫。肝气通于大肠也。

手阳明与足厥阴,大肠与肝联系在了一起。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乃”的古语为难、不的意思。

这句是将肝藏系统与脾藏系统关联起来。肝气行津是肝藏系统中的肝和大肠关联,而脾藏系统中,脾为胃行其津液。那么津就是两个藏系统之间的关联点。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而化而变,风所由生。

继续讲两个藏系统的关系,但这个关系是从循环的角度来看的。之前我们知道《扁鹊镜经》对循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起点和终点,二是中间的循环。起点和终点为枢机之化,中间的循环为气和。所以,这句话说的是气和的循环过程是津液生成的过程,而枢机之化的变易则生肝风。

此句可以结合上一问中的最后一句“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刚柔相司,而变由生矣”来理解。

息动脉应,知其变易也。

既然是循环,自然就可以与脉息关联而知其变化了。

绝者,胃失脾主行其津液而淫也。风客淫气,精亡肝伤。

这句是“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中的绝进行补充解释,可能是后家所解。因为如果“乃”字不解为“不”,则此句难解。所以后家从反向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雷气通于心而动于肺。

这是心藏系统。心藏系统与肺密切相关。

动者,约度其变,衡其生化也。

其变,生化,说的就是循环。心藏系统,也是动舍,就是负责血脉的循环。

人之雷气,浊气也。

天之雷气在于人,就是浊气,而此浊气是回归于心脏的静脉血液。

浊气归心而动于肺者,清浊出入也。

静脉血与肺入的氧气相结合。就是“雷气通于心而动于肺”。

手少阴主神,手太阴主肺。

本书中的神就是血气。前文有说“黄帝谓曰:血气者人之神,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神机者生化之宇,气立者升降出入。”

神机司化,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持于气交也。

神机就是生化之宇,是物质交换之场所,是气交之地。六十首中有说:“故枢持者,变化者以生,气和者而成”。所以,“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持于气交也”说的是循环因神机之气交而开始,也因神机之气交而变化。

肺主宗气,朝会百脉,输布荣卫,通调水道也。

这个简单。需要理解的是,前一句“神机司化”是与手少阴主神关联,而此句“肺主宗气”是与手太阴主肺关联。“神机司化”是负责血气,负责循环的生长化成,那么“肺主宗气”就是负责循环的管道,但这个管道不仅包括脉,还包括卫气的通道以及水道。另外,肺是通调水道,而后面论及膀胱是通水道。也就是说肺与膀胱有密切关系的。

黃帝谓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这是对“肺主宗气”中宗气的解释。后面有一句“黄帝谓曰:五谷入胃,津液、糟粕、宗气,分为三隧”。两句可以结合一起来看。

神机不利,心气喘滿,肾气乃衡。

这个“乃”字仍然是作“不”解。

与前面同样的结构,这句开始讲心藏系统与肾藏系统的关系。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雷殷气交,川流漫衍,腹胀肠鸣,附肿身重矣。

心藏系统通雷气,肾藏系统通雨气。雷电交加,而大雨倾盆。这是“暴气象雷,逆气象阳,雷殷气交,川流漫衍”所描述的自然景象。“腹胀肠鸣,附肿身重”就是“神机不利,心气喘滿,肾气乃衡”的症状。这就是心脏问题表现为水液问题的机理。

谷气通于脾而长于气。

这是脾藏系统。脾藏系统与三焦之气密切相关。

长者,气布蕃茂,化气神机也。

气布讲循环,化气神机也是讲循环,而“气布蕃茂,化气神机”讲的是循环中的气蓬勃生长。

谷气者,荣卫也。

水谷之气,荣卫的来源。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神是血气。

荣而神者,泌津液,注脉化血,以荣四末,內注五脏六腑,
以应漏刻之数焉。

正如前面说的卫是动词的含义,这里的荣也是动词的含义。水谷之气化为津液,进入血脉化为血气,在表,营养四末,在内,营养五脏六腑。表里循行就是一套完整的循环,所以说是应漏刻之数。

脾藏荣,足太阴藏脾,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焉。

这是脾藏系统与胃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脾藏系统的功能。

手少阳主气,真气长于奏理,气化司于三焦也。

这是手少阳三焦主气的功能,三焦是气化之地,是真气的生长之地。

谷气津液以行,荣卫大通而长焉。

这是讲脾藏系统与肝藏系统、三焦的关系。前半句是脾为胃行津液的含义。津液由脾气推行入血而为荣,这是脾藏系统的功能。而肝藏系统推行津气温分肉充皮肤而为卫。在肝藏系统部分已经说过荣卫相成,这是肝藏与脾藏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而“真气长于奏理”,荣卫在三焦气化之地得以循环互通,从而促进真气的生长。这也是“气布蕃茂,化气神机”的含义。

气化和调,长之原也。气化蕃秀,变之由也。

“气化和调,长之原”说的是脾,“气化蕃秀,变之由”说的是三焦。

黄帝谓曰:五谷入胃,津液、糟粕、宗气,分为三隧。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矣。

这个“乃”仍然是作“不”解。

糟粕排泄,宗气为荣,津液成卫,五谷入胃而生荣卫,这个过程与脾气均有关联。

雨气通于肾而育于液。

肾藏系统,与手太阳主液密切相关。

育者,水液溉注,蕃育而养也。

水液滋养是为育也。

肾者水脏,主津液。水者,循津液而流也。液者,灌精濡空窍也。

肾水与手太阳液的关系。水是流体,伴随津液共同循行而流。津是卫气,是手阳明所主,充皮肤温肌肉。而液是藏系统中起到灌诸精濡诸窍。津液一起则渗诸阳灌诸精。

手太阳主液,手厥阴主脉。

引入了第三者关系,手厥阴。这个却不是一个独立的藏系统。

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脉者血之府也。血行脉中者顺,溢于脉外者逆也。

描述的是津液化血与手厥阴主脉的关系。

小肠者,水谷化物之府。火疾风生,乃能雨。因而大饮,则气逆矣。

“乃”仍当“不”解。此句当联合“气和而生,津液相成,而化而变,风所由生。”来看,大肠小肠化水谷而为津液,而火疾风生,则是小肠系统有问题,那么肾藏系统功能也不能正常发挥。这时候,吃得过饱,则容易产生气逆的问题。

川气通于脑而止于骨。

脑藏系统,与足少阳主骨有密切联系。

止者,气散而形,出入治化也。

止是边界,气散而形,有点类似烟花散开成圆形,这个形就是边界。边界的内外是两个世界,边界就是出入之分。治化是治理、教化,在这里也是边界的意思。

足少阳主骨,足少阴主髓。脑者以髓为主。

有意思的是,这里足少阴不属于肾藏系统,而是在脑藏系统。

黄帝谓曰: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背;气在腹者,止之背脐;气在胫者,止之气街,与承山踝上及下。

这里的关键点是“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其他部分的膺背、背脐、气街与承山踝上及下等都有前后边界不同,“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只有脑这个边界。止是有形的,这个形就是脑形。所以这句的内在说的是头骨与脑髓的关系。为下一句的足少阳主骨与脑髓的关系打下一个基础。

骨之属者,渗精益脑之络也。骨空者,脑络所过之所也。足少阴者,伏行而濡骨髓。

说明足少阳、足少阴、脑髓三者之间的关系。

胆者,清净之府焉。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而动,渗至骨髓也。

胆属足少阳,而肺通过足少阳与肾相连。所以足少阳带动的是肾、肺两脏和胆一腑,并连通到骨和髓。这里暗藏的是足少阴和肾的关系,但没有清晰地表明。可能是后世把足少阴与肾联系起来的来源。

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焉。

足少阳与足少阴的关系。

胆移热于脑,头项脑戶中痛,目如脫;轻则鼻渊,浊涕下不止也。

胆热通过足少阳通道到达头脑形成头脑之病,又与肺藏系统连接到达鼻渊,形成鼻涕之流的症状。这句解释了多系统病之间的关系和来源。

海气通于胃而壴于筋。

胃藏系统。与足太阳主筋密切联系。

壴者,气洁清净,而生化治也。

壴的古义为乐队或陈列乐器。综合上下文,可理解为由一而分解为多样之意。

气洁清净,是足阳明气的属性。

生化治,是后文中“精气津液,皆注于海也”的含义,是把胃藏系统作为所有生化的开始,从胃开始把精气津液梳理分化到各个气海之中。

足太阳主筋,足阳明主血。太阳之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足阳明是胃藏系统的通道,这里是讲足阳明与足太阳的关系。

太阳之气不是指足太阳之气,而应该是足太阳气、足阳明气、足少阳气的加总。这三种气均从头部而下,所以为太阳之气。

精是纯净,可以想象为类似水的部分;柔是可曲可直,可以想象为类似浆糊的部分。它们分别是代表气的两种偏性。

所以,太阳之气的纯净部分是属于足阳明气,养血,而柔性部分是属于足太阳气,养筋,而更偏硬的部分属于足少阳气,主骨。这就符合壴的由一而分解为多样之意。

胃者,水谷之海也。肾者胃之关,聚水而从其类也。膀胱藏津液而通水道矣。

前句讲的是通道之间的关系,这里讲的是脏腑之间的关系,胃藏系统中的胃、膀胱、肾藏系统中的肾,三个脏腑之间的关系以水为核心。

“聚水而从其类也”,参照“肾者水脏,主津液。水者,循津液而流也”的解读,“从”解为循从,“其类”为类似水的津液。所以“肾者胃之关”的含义在于胃是壴,进水谷而分注各海,而肾则是关,是把各海的水连带与水一起循行的津液重新聚合起来。

膀胱则起到回收津液、排泄废水之作用。

食饮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息动脉应,经络流注。精气津液,皆注于海也。

这句可以与《素问经脉别论》中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同参。其实它们分别属于食饮入胃后的两条通道。

精、淫气、浊气、淫精,是精气津液的不同偏性,淫气可以看成是柔气,淫精可以看成是柔精,在精和柔之间。浊气为血,在精和淫精之间。

这句的意思就是:水谷进入胃之后,通过初步的肝、筋、心、脉之后,形成经脉流注的体系,然后分注于各个海。

三焦者气之海,脉道者血之海,胞络者精之海,脑者志意之海,骨者髓之海,
经络者真气之海,溪谷者津液之海,节者筋之海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为十二经之长也;主润宗筋,皆属于帶脉,而络于督脉焉。宗筋者,主束骨而利关节也。阴阳总宗筋之会,以会于气街焉。

这一段就是分注入的各个海。

而六经波荡,纠缠往复者,皆海气司应,高下出入寒热倾移焉。

“六经波荡,纠缠往复”指的是全身的气血循环状态。

全身气血循环的高低起伏、循环返复,都是位于不同位置的这些海互相呼应形成的气血往来、寒热转移的结果。

— 整篇翻译 —

齐襄公问扁鹊:五脏之气输布全身而生生不息变化的具体情况可以告诉我吗?

扁鹊说:风气与肝脏相通而输布形成生舍并与津气密切相关。生舍推动津气的循行,而脾藏荣与肝主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卫气走行迅速所以称之为风。温分肉充皮肤的功能,称为津。津是卫的实体,卫是津的动能。津的走行状态就是卫,而卫的功能状态就是津。手阳明脉主津,足厥阴脉主卫。肝气与大肠相通。肝气带动津气的流动,则脾气就不会绝。肝脾之气和推动循环的产生,津和液因此而相辅相成,津液走行而产生变易,这是风的来源。循环与脉相应,通过脉息的相应变化,就可以其变易的情况。文中所说的脾气绝,是指胃失去了脾对津液的运化控制而变得水湿泛滥。这就是风客淫气,精亡肝伤的含义:肝精虚弱,肝气伤绝,就会津液停留而不行,导致水湿泛滥。

雷气与心相通而输布形成动舍并与肺有密切的关系。动的含义,是对循环的发生、循行、变易起到约束平衡的作用。人的雷气,就是浊气。所谓的浊气归心而动于肺,是指清气浊气的出入交会。手少阴主神(神就是血气),手太阴主肺。神机是生化之宇,是物质交换之场所,是气交之地。循环因神机之气交而开始、发展、循行、结束,也因神机之气交而发生变化。肺掌管宗气,汇集人体百脉,然后输出分布荣卫之气至全身,并可通达调理水的通道。黄帝告诉我们说:宗气在胸中积聚,然后上出喉咙,贯通心脉,推动呼吸。神机不利之时,心气喘满,肾气难以平衡,暴起的气就如雷一样,逆走的气就象闪电一样,自然界的雷响隐隐时,天空中的大气交会生化泛滥,造成大雨倾盆,大地川流漫野,对于人体就是腹胀肠鸣,浮肿身重的症状。

谷气与脾相通而输布形成长舍并与气密切相关。长,是指循环输布中气的茂盛。水谷之气,就是荣卫的来源。神,就是水谷的精气。荣而神的意思,就是分泌形成津液,注入血脉化成血气,向外以滋养四肢末梢,向内注入五脏六腑,循行一周于身。脾藏荣,足太阴藏脾,脾负责为胃推动津液的走行。手少阳主气,是因为真气在奏理处生长,真气的化合也是由三焦来操作。水谷之气依靠脾来分泌形成津液并推以循行,因而荣卫气在三焦气化之地得循环互通而令真气得以生长。脾藏系统的气化和调,是真气得以生长的根源。二三焦之处的气化茂盛,是循环变易的来由。黄帝告诉我们说:五谷入胃,就会转化为三类:津液、糟粕、宗气,通过不同的隧道而走。脾气不湿润,胃气就难以厚实。

雨气与肾相通而形成育舍并与液密切相关。育,就是水与液灌溉,而令其得到充分的育养。肾属于水脏,主津液。水,协同津液一起流动的是为水。液,濡养空窍的精气是为液。手太阳主液,手厥阴主脉。津液与其他和调之后,会变为赤色成为血。脉是血之府。血在脉里循行是为顺,溢于脉外的是为逆。小肠,是水谷转化为津液之府。小肠系统有问题,肾藏系统功能也就不能正常发挥。这时候,吃得过饱,则容易产生气逆的问题。

川气与脑相通而形成止舍并与骨密切相关。止,是气散而出形成边界,因为有了边界,气血的出入也就了规范。足少阳主骨,足少阴主髓。脑是以髓为主的系统。黄帝告诉我们说:头部的气,边界是在脑;胸部的气,边界是在前胸和后背;腹部的气,边界是在后背和腹脐;腿部的气,边界是在小腹部的气街与小腿后侧的脚踝上下。与骨相同体系的,是用于渗精益脑的脑络。骨空,是脑络经过的地方。足少阴经脉,贴着骨头循行而濡养骨髓。胆,清净之府。少阳与肾相连,在肾之上又与肺相连,所以足少阳带动着肾肺两个脏,将胆的清净之液渗灌至骨和髓。骨是髓之府,髓是骨之充。胆如果有热,会通过足少阳足少阴通道转移到脑,那么头项脑户中就会发痛,眼睛好像要脱出一般,轻则会有鼻渊的症状,浑浊的鼻涕流下不止。

海气与胃相通而形成壴舍并与筋密切相关。壴,一指胃藏系统的气清洁干净,二是指胃藏系统的功能是使生成分化的功能得以井井有条。足太阳主筋,足阳明主血。头顶的太阳之气,精纯的部分会进入足阳明脉滋养血,柔韧的部分会进入足太阳脉滋养筋。胃,是水谷之海。肾是胃的收关之口,将胃分散出去的水及其相类的物质重新收集起来。膀胱则是回收津液并与水道相通。饮食进入胃中后,形成的精气进入肝,通过肝之气,滋润于筋;形成的浊气进入心,通过心之气滋养于脉。随着一呼一吸,脉动相应,经络向四周流注,将精气津液,分别流注到各个海。

三焦是气之海,脉道是血之海,胞络是精之海,脑是志意之海,骨是髓之海,经络是真气之海,溪谷是津液之海,节是筋之海也。冲脉是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足阳明经脉在宗筋处相合。足阳明经脉,五脏六腑之海,是十二经脉的老大,负责润养宗筋。宗筋也属于带脉,与督脉相络。宗筋,负责约束盆骨并通利关节。宗筋、前腹任脉之阴、后背督脉之阳三者在气街是总的会合处。全身气血循环的高低起伏、循环返复,都是位于不同位置的这些海互相呼应形成的气血往来、寒热转移的结果。

— 核心解读 —

这篇可以说是全书的生理常识基础,也可以说是五行模型的复杂版本。

本篇还需要加上《八舍》中的两段关于真气和天气的内容,以及《通天》中关于地气和天气的两段内容,才构成完整的八舍九气:

真气通于三焦而谦于血。人始于母腹,脐乃肇始化生之原。三焦者,人之太虚,奏理肓膜也;奏理者,三焦之道,真气生会之所。太虚者精气司化之机,肓膜者气化交变之分也。分者,肉上肤下者玄府,肉下筋上者溪谷。募原乃脏腑类分之使,膜原乃真气治节之府,皆肓膜质同而异等也。三焦主气为经气之海。三焦约者,母腹孕化之本焉。真气谦于血者,稟于父母,受于水谷,化于清气矣。

天气通于肺而归于心。人之生,以通天气者,肺司开阖呼吸也。肺脉之行,起于中焦,稟受脐之原气,肇始三焦气化也。肺百脉,心藏脉,手少阴藏心,三焦乃心之司也。清气归手少阴以布诸经,足太阴稟受清气而化,皆宗募原真气之
司应,而并谷气行于身也。

地气通于胞而藏于精。胞者,精之府也。地气者,载精气之化也。精者,真气,身之本也。真气者,清禀谷三气行于身,以养五脏气。诸气之精,皆通所藏焉。

人与天气,治化于肺之开阖;人与地气,生化于胞之嗣育。应天之气者,动而不息;故心肺相召,以行气血也。应地之气者,静而守位;故胞络藏精,长养脏真之本也。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刚柔相司,而变由生矣。

全篇内容可以归结为下图:

系统与系统之间互动互生互化等互相作用,推动身体的功能变化或产生疾病变化,这就是气布精变的含义。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