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本条承接《伤寒论》试解No.71,实质上讲的是太阳中风证经过度发汗后津液血液亏耗后的转归,可以结合讲述太阳中风证过度发汗后津液血液亏耗(《伤寒论》试解No.59)而传入阴证的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试解No.20)、干姜附子汤(《伤寒论》试解No.61)、四逆汤(《伤寒论》试解No.29)、传入阳明的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试解No.26)、栀子豉汤(《伤寒论》试解No.77)、传入少阳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试解No.147)、仍在太阳的新加汤(《伤寒论》试解No.62)、桂枝甘草汤(《伤寒论》试解No.64)等条文协同理解,因需要与纯阳明病相鉴别,故开头冠以阳明病。太阳中风证,可一定程度上地出汗(参见《伤寒论》试解 No.2)(本自汗出),需要与阳明病的自汗出相鉴别(阳明病),此时本应该用桂枝汤类微微发汗解表,医生却误用重发汗的方法(医更重发汗),伤及津液血液,就算表证经汗法已解(病已差),也可以因为津液亏损而出现持续轻微烦躁(参见《伤寒论》试解 No.10、《伤寒论》试解No.29)(尚微烦不了了者),那么在临床中可以通过津液虚的类似症状来辅助判断这种津液亏虚的状态(可以定义为正虚但无邪的过渡状态),例如因(胃中)津液亏虚从而二便中的水分含量均下降而出现大便干硬(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问诊患者津液逐渐恢复的症状来判断正气恢复的情况,如《伤寒论》试解No.47中的自衄、《伤寒论》试解No.49的自汗出、《伤寒论》试解No.94的暝眩反应(寒栗、发抖、一阵出汗等)均属此类。通过患者小便总量的增加也可判断津液恢复的情况(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患者之前小便不利每日仅3-4次(若本小便日三四行),而且大便干硬难解,如今小便的次数减少为每日2次(今日再行),而且脉象平稳,说明这是机体机能代偿减少小便的出量,蓄积津液于胃(此处可以与《伤寒论》试解No.105中“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互参理解),因此知道便知道(胃中)津液可逐渐恢复,胃中津液恢复常态后,大便中的水分、肠液也将很快得到补充,因此原本干硬难解的大便也会逐渐变回正常软硬度而容易解(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03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