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中药方的规模有所谓的“七方”之分,主要指用药的种类多少。大家可以自查资料了解。
中药方的剂量轻重,主要指各种药的份量多少。一般来说,经方的剂量比较严谨,但现代药与古代药不同,现代人与古代人也不同,不一定按古代的剂量来使用。所谓“医者意也,神而明之”,医生的悟性、直觉和经验很重要。当然,为了避免过量服药,剂量重时,可分次服用,不必尽剂;感觉剂量轻时,下次可加重剂量。一般对于体质不强者,首次开药宜轻,把握准确后再逐渐加重。
中药方的规模与剂量,要合起来考虑,比如,治上焦的药,最好是“品多而量小”——因为上焦“近”,药的种类多的话,“下走”被排泄掉就慢,更容易发挥作用;治下焦的药,适宜于“品少而量大”——因为下焦“远”,如果药的种类少的话,“下走”的速度就快,就能及时到达下焦。这里面的道理跟打仗行军是一样的,人少的队伍就走得快,走得远;人多的军队就走得慢,不利于走远。
方剂知识“科普”:“七方十剂”之说
中医关于“七方”的论述
中医方剂按组成药物数量与药方力量的不同,分为“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至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才将其总结为“七方”。
中医关于“十剂”的论述
中医方剂按功能分类,可分为“十剂”。
十剂指以中药功效特性对方剂进行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即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今人从《千金要方》考证,认为是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所提出。
1、宣剂:《药对》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宣即宣布敷散之义。凡味辛之品,具有发散、行气之功的药物,治疗邪在胸脘,气机壅塞之证者,称宣剂。完素曰:“抑郁不散为壅,必以宣剂散之”,好古曰:“内经称有五郁,木郁发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诸气郁或七情所滞,最宜宣导,正木郁达之意也。证中夹火热者多,未合宜,用者自临时通变可也。
2、通剂:徐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通者,流通也”,通即通利之义;滞者留滞不行。凡味淡渗利之品,能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淋病、癃闭等证者,称通剂。“经曰: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药为通剂。”凡是具有通行留滞,可以去除蕃聚闭阻的方剂,都属于“通剂”的范畴,如通利小便的五苓散,通泄水气的十枣汤。
3、补剂:《药对》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李杲解释曰:“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相同者,都是补剂。”补即补益之功;弱指虚弱病证。凡味甘之品,具有滋补作用,治疗气、血、阴、阳不足的各种虚证者,称为补剂。张从正曰:“五脏各有药剂补泄,五味各补其对应的脏腑”。
4、泄剂: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李杲解释曰:“葶苈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能泄肺中之闭,又泄大肠。大黄走而不守,能泄血闭时肠胃中的渣秽之物。一泄气闭利小便,一泄血利大便。凡二药同者皆为泄剂。”泄,即泻,祛邪之义;闭,即邪实而闭之义。凡味苦,气味俱厚之品,能泻下通腑,祛邪攻积,逐水,治疗二便不通等脏腑里实之证者,称泄剂。
5、轻剂:《药对》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张从正曰:“风寒之邪,始侵皮肤,头痛身热,宜解体表之邪,内经所谓轻而扬之也。痈、疮、疥、痤,皆宜取解表之法,发汗泄除,以毒烟熏,皆为轻剂。”轻者,指药性轻扬升散;实者,指邪客在表,腠理闭塞。凡质轻升浮之品,能治疗病邪在表之证者,称轻剂。
6、重剂:《药对》曰:“重可去怯,慈石、铁粉之属是也。”张从正曰:“重者,有下沉追猛之意。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上,朱砂、水银、沉香、黄丹、寒水石之伦,皆体重也。”重指药性质重之品;怯是心神不宁,惊悸气逆之证。凡矿物药,质重者能镇,可镇心安神,重镇降逆,治疗心神不宁惊悸,肝阳上亢头晕,肺胃气逆咳喘、呕吐、呃逆等症者,称重剂。
7、滑剂:徐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滑是指药性滑利;着是指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凡药性润滑,能治疗大便燥结、小便淋沥等症者,称为滑剂。
8、涩剂: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涩是指药性收涩,脱是指正气耗散而致的滑脱病症。凡药味酸涩,能收敛固涩,治疗自汗盗汗,久喘久咳,久泻滑泄,遗精滑精,遗尿失禁,带浊崩漏等病症者,称涩剂。
9、燥剂:徐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张从正曰:“积寒久冷,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大寒之病,宜姜、附、胡椒等燥之。若因湿而病,则白术、陈皮、木香、苍术之类除之,此等亦为燥剂。”本义是湿去则燥,故谓之燥,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病的药物可称燥剂。现代则指药味苦而性燥之品者,如黄连、黄柏、苍术、厚朴等。
10、湿剂:徐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湿者,润湿也,即滋润之义。后世称“润剂”;枯者,津液精血亏耗,如肠燥便秘,肺燥干咳、胃燥干呕、肾燥消渴等症。李时珍曰:“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若但以石英为润药则偏矣。古人以服石为滋补故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96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