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巫家拳 | 七步连针棍要诀
2025
02-21

巫家拳 | 七步连针棍要诀

《巫家拳的普及与拳里套路》

出品:醴陵市文化馆

出品时间:2020年8月

制作:醴陵市热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湘字第00396号

视频制作热线:18173318560


巫家拳是一种刚柔并济,集打、练、养三位一体的优秀拳种,位列湖南四大名拳之首(巫家拳、洪拳、薛家拳、岳家拳),始祖巫必达在湘潭开宗立派以来,已传承二百余年,是湘潭的武术文化名片,2021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巫家拳风格突出,拳理明晰,技击性强,湘潭是其开宗立派、流传核心区。创始人巫必达在清嘉庆年间隐逸于湘潭,将少林洪拳与养生功法“十六锭金”熔于一炉,创立了一种集打、练、养三位一体的刚柔并济的技法体系。一、源流

巫家拳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创始人巫必达,字有能,生于清代乾隆辛未年(1751),祖籍福建汀州府连城;连城从南宋时期起,就有习武之风,巫必达自幼受家庭影响,练习南派少林拳术(现福建称之为连城拳),其艺尚精。为进一步深造拳艺,巫必达从青年时期开始,就远离家乡,走南闯北,遍访名师,曾先后到过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等地。在湖北期间,他一面授徒(现湖北有巫家堰之拳),一面精心学习武当内家拳法。乾隆末年,他到湖南株州霞湾大石围李大魁家教习拳术;后至湘潭马家河冯南山(字抗百,人称百先生)家教习拳术。李、冯两家均得巫家拳法真传。李家以精其钯术著称;而冯家刚以精其棍术闻名。清嘉庆壬申年(1812)巫必达病逝于冯南山家,享年62岁,葬于湘潭市东郊黑石头后高家冲尾,由冯、李两姓门人修墓立碑,现该地尚有墓碑可考。

巫必达自乾隆末年进湘授拳起,至今有二百多年,传人数以万计。巫家拳是巫必达将福建少林拳术的多种攻防手法与武当内家拳法的藏精、蓄气、培神之固本秘骨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既不同于别的少林南拳、又不同于其他内家拳的南少林内家拳。巫必达晚年将其拳术整理成各种套路,有的偏刚,有的则偏柔。在教授门徒时,根据不同身体条件,因人施教,逐渐形成巫家拳刚柔相济的完整体系。当今民间流传的主要套路有如下几种:

拳术类;

有梅花拳、太子金拳、麒麟六肘、田字六肘、正平六肘、单吊六肘、摆门六肘、探力心意拳、掐吊六肘(掐吊六肘又分为:金拳[又称二仪拳]、木拳、水拳、火拳[八门金锁]、土拳[又称翻天印]、三十六擂拳[又称小翻印];三桩六肘。

巫家拳操

巫家拳代表性传承人颜亮鸣一直在努力传播巫家拳,并创编了简单易学的“巫家拳操”。他的儿子颜凯章特地将“巫家拳操”中的12个动作,制作成了gif动画。小编认为,这是一个将武术转换为互联网语言的良好案例。特此刊发,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01

寒雀步

02

擂肘

03

搁肘

04

扁肘

05

滚肘

06

撞肘

07

摇肘

08

柱手拳

09

擂角掌

10

回马鞭

11

青蛇赶鹤

12

明尖腿

来源:武文化

器械类:

有长兵:七步连针棍术;短兵:巫家单刀;双兵:巫家双锏;暗器:金钱镖;其他兵器:六合南阳钯、猛虎下山钯、长凳。

二、风格特点

湖南巫家拳套路尚多,各种套路的风格亦异,但本质是共同的。

1、布局合理,结构严密。

运行路线多为直线往返运动,活动范围小,保持了南拳的“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各种套路,从始至终无扑跌、滚翻和跳跃动作。整个套路无虚招、无花架;招招势势包涵极强的攻防意识。套路衔接流畅,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动作始终无明显的停顿过程,劲力内含,无阳刚之美,要求劲断意不断,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

2、桩势奇特。

以长三步(又称胛剪桩)为基本桩势,势高,步幅小,两脚左右距离与肩同宽,前后距离比肩秒稍宽,两膝微屈,十趾抓泥;丁不丁,八不八;重心稍偏后脚,似三体势而非三体势;要求消腰隐腿,护裆猴胸。此桩之特点在于实战中能前后进退自如,左右躲闪灵便。

3、攻防手法一多二变。

进攻的主要手法就有六肘(擂肘、搁肘、扁肘、扽肘、摇肘、撞肘)、八拳(黑虎大、小长拳、三门罩拳、连环罩拳、肘子攀拳、太子金拳、三珠炮拳、通臂拳)、十二掌(三门掌子、吊手掌子、分寸掌子、封面阳手掌子、连环掌子、准手掌子、架手掌子、满面胡椒掌子、偷路掌子,塞河掌子、步手掌子、双掌子等)之称;其击法有:冲、点、劈、搁、抹、扣、盖、撞、封、托、叉、机、缠、推、扽、拿、提、穿、搂、锁等。防攻兼备的手法,如青蛇赶蝎、拍手、狮子含雪、将军捧印、快刀削竹…,多达数十种,处处讲究五形之变化。以出击简单的右单手为例,目的是将对方击来之拳掌吊开,然后根据对方之势既可用罩拳击之,也可用尖手尖之,或用掐手或用洪门单掌击之,若对方向左闪躲,我即可转用小门掌子击出;若对方向右闪躲,我则转用侧门掌子击出。收回时,或提、或盖、或压、或滚、或缠、或搁、或拿,更是变化无穷,难以揣测,常常能达到出奇制胜的良好打击效果。它变化中多走弧形,出击时讲究力点,讲究接触面越小,压力越大的打击效果,如拳经曰:“三拳难当一掌,三掌难当一肘,三肘难当一尖,三尖难当一指。”

4、惯使冷腿。

它虽仅有云尖、抖脚、括脚、挂脚和铲脚,但打击效果极佳,使脚时,无形无势,多用暗腿,出击迅猛,多击下盘,使人防不胜防。

5、散手特点是近攻,短打、连击。

讲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后发而先制人。交手时,要求呼“三神”(欢、聚、威)。所谓“欢神”指与人交手先要求欢快,轻松、自然;所谓“聚神”指走化近身时,在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做到宜快、宜轻、宜稳;所谓“威神”指避开对方的近身打击后,发劲反击要求象猛虎一样威风,劲力宜大、宜快、宜足,要求挺身亮胛,将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向对方猛烈击出,如同放炮一样的迅烈。

6、“凉风弹赞”是巫家拳发劲的特技,在极短的距离内,无形无迹无势,能发出最佳的爆以力来。被击者如同触电一样,使人惊魂散魄,晴星四散。

发劲时要求:

一、天针对地针(天针指玉枕处,地针指会阴处)即要示脊椎中正,不偏不倚。

二、先天翻后天,后天赶先天,即身法上要示欲前先后,后而复前;欲左先右,右而复左;欲下先上,上面是复下。而这种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初学者要示形小;艺精者刚应无形,只是意念的转移;从意念而言,刚要求欲紧先松,松而复紧,欲吐先吞,吞而复吐,欲沉先浮,浮而复沉,而这些松紧、吞吐、浮沉均是内在的意识变化。

三、丹田鼓荡,劲自丹田出。发劲时要沉肩坠肘,猴胸猿背,促使上气下沉;要求肛门杀锁(闭紧),敛臀紧腹,促使下气上提,上下之气聚于丹田而骤发之,如同下气为一盆大火,而上气则为一盆大水,水火相融一瞬间,爆发出极大的气流一般。

四、整体发劲:发劲时要求手进身进脚相随,意动气动劲亦动;要求上下一致,内外合一,将周身之力聚于一点。向对方猛烈击出。

湖南巫家拳古朴无华,技击性强,故历来巫家名师授徒传艺,总是以崇尚武德为首任,告诫门徒“尚武不尚力”。并提出“狂妄之徒不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等戒律。

《七步连针棍》

七步连针棍法是巫家拳最看重的器械法门。是巫家拳系中唯一的长兵器套路。自巫必达先生授棍于冯南山先生以来,历代巫家拳家视七步连针棍术为珍宝,从不轻传。七步连针棍法又称冯氏棍法,当时称之为棍中王,棍法秘诀由冯氏历代顶尖高手掌管,故习者盈多、能者甚少。巫家拳第三代高手冯蒲卿(绰号冯一纸马),精通巫家拳理,尤善七步连针棍法。

七步连针棍术是巫必达先生终生研究棍法和枪法的结晶,其特点是集棍法和枪法于一体,风格独特。棍长一般七尺(也可以习者自身一人一臂之高度为标准),头荆尾小,湖南称之为单头棍;全套动作仅十七势半(实为十八势,之所以称为半势。因第十八势仅有柱(劈)棍而无提枪势)。动作简洁,朴实无华,无花招,势势讲究实用,实战能力极强。其棍法有挑、拨、缠、滚、挂、劈、点等方法。巫家拳法认为持棍便是手之加长,因此特别强调棍、身合一。处处讲究拳、膝相照,棍棍要求子午对正。以身为母,以棍为子,强调以身法行棍,双手持棍,切记左、右关照,把准支点与力点,左右对施,形成一种强大合力,直达棍头。初习者,首重外形,注意招招势势动作的规范与准确。再习者悉心体会其攻防含意与功力,棍法虽不多,但势势实用,习者只要坚持不弃,细心体会,定能获得棍中之奥妙。

七步连针棍口诀:

七步连针是棍娘、万法归总使成方

脚抱慎经赶子午、吞吐浮沉赶生死

撚掐蔸尾讲秘快、左右门户要清白

生前死后讲庄马、三筒三般便是打

长根短论棍先须、一字三扶便战欺

跃躍为先、磨练为先

同发先到为先、容情不起手

起手不容情、若有容情手

便是懦人棍法

七步连针棍要诀:七步连针棍是巫家拳法中的一种棍法,强调身心合一与棍法的协调。在练习七步连针棍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身棍合一:巫家拳法认为持棍是手的延长,因此要求练习者注重身体与棍法的和谐统一。

拳膝相照:在执行每一个动作时,强调的是拳与膝的相互照应,保证动作的力量与精准。

子午对正:每一个动作都要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子午对齐,以达成最佳的攻击效果。

左右关照:在操作中,需要左右互相照顾,把握支点与力点,形成合力,使力量集中在棍头。

初习者与再习者的区别:初习者应注重动作的规范和准确,再习者则应深入体会其攻防含义与功力。

实战应用:巫家棍法虽然动作不多,但每一招都实用,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可以逐渐掌握其中的奥秘。

通过以上要点,练习者可以逐步深入了解并掌握七步连针棍的精髓。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