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3】“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2跟43两条并在一起。“太阳伤寒”是麻黄汤,“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里比伤寒多了个“烦躁”,这个烦躁:手足躁扰,睡觉不能睡,情绪不好,容易发怒,走来走去没有办法安静地坐下来;小孩子好动通通属于烦躁。举例,病人来找你,你看他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什么都对,夫人在旁边抱怨“他身体不好就不好,关我什么事?没事找我麻烦。”这就是烦躁。你知道我意思吧?“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出现烦躁的时候(大青龙汤怎么来的,待会我会介绍),如果这个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因为“微弱的脉,汗出恶风”是桂枝汤症,桂枝汤症开错处方给他开成大青龙汤,大青龙是大青龙,桂枝汤是桂枝汤,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开错了“服之厥逆”。如果你是脉微弱,病人已经有汗,明明是桂枝汤症,结果你没有开桂枝汤,错开成大青龙汤时“服之则厥逆”。不要怕,也不会死人。这个“厥逆”,“厥”就是手脚冰冷,不是四逆。“厥逆”跟“四逆”不一样,四逆是手指头冷到手肘,四逆就很危险。
“筋惕肉瞤”,就是筋在那里常常在跳动,你看电影上的杀人犯,表现很酷,要杀人的时候眼皮在那里跳,这个是太阳中风误食大青龙,此为逆也。如果导演学到这条辨很好啊,如果演员没有办法出效果,就先给他吹个风得到桂枝汤中风证,再给他吃大青龙汤,自然就开始跳,你可以制造出来嘛。这就是有汗的时候病人津液已经伤了,大青龙汤发表的力量很强,一发,津液伤到了,伤到以后,肌肉里面津液不够了就会震动,跟身体要津液,就会有这种现象,“此为逆也”就是开错处方了。
要知道到什么时候处方大青龙汤?四个字:“表寒里热”,就是大青龙。我们用表里寒热来形容,表是寒的症状:病人会出现恶寒,肌肉疼痛,脉浮紧,你一听就是这个人表寒嘛。没有流汗、恶寒、肌肉痛,里面是热的,舌头伸出来看看,一看舌苔是黄的,也有咳嗽,喘嘛,喘跟咳是一样,然后病人躁动,胃口没有,就知道表是寒的,里面是热的,这就是大青龙。后面会介绍到小青龙。如果不这样子区分的话,明明是大青龙你开成小青龙……经方是一证一方,千万不要弄错。你只要辨证是对的,处方一剂就到。一剂没有中是因为你开错了,不是因为经方错。你如果实在还是分辨不出来,就问“你口渴不渴?”里面热的人口一定渴,嘴巴很口渴,咳痰出来一定都是黄的,里面都是热的。表证上又有寒,里面又有热,并在一起就是大青龙汤症,大青龙汤一下去表里双解。病人发高烧,一得汗,吃了大青龙汤以后就“得汗则解”。
大青龙汤是张仲景为“役”(这个“役”就是苦役,冬天做苦役得到传染病,现在称疫病)而设立的一个处方。像SARS,还有现在的B型感冒等等,听起来西医把它分成什么病株或者怎么样,实际上症是相同,中医是同症同治,还是大青龙汤症。所以我们在“麻、桂、青龙”三角鼎力的处方里面,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是按照节气、节之正气,就是春天是温暖的,夏天是热的,秋天是凉的,冬天是寒的,一年四季非常正常的“气”在运作时得到的病症,就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如果是春行冬令,或者是夏行秋令,或者是冬行春令,节气不对时得的就是时疫。看到没有:现在是节气不对了,所以感冒要发动了。如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就不会有大青龙,这样了解吧?张仲景的意思在这里。当然,现在卫生署在排斥中医,把中医踢掉,宁死也不吃大青龙。那你就死吧,那怎么办呢?告诉你了,对不对?“大青龙那么便宜?那么便宜不会有效”。有没有效跟便不便宜有什么关系?这是两回事嘛,他们就认为药比较贵的比较有效,很奇怪的想法。
大青龙汤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71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