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痛风中药妙方——(缓解期内服方)清热化湿通络方2
2025
05-16

痛风中药妙方——(缓解期内服方)清热化湿通络方2

74、清热化湿通络方2  

【药物组成】生薏苡仁30g,苍术、生大黄、茯苓、萆薢、丹参、红花、川芎、益母草、鸡内金各15g。

【随症加减】关节痛者加忍冬藤、桑枝;腰痛明显者加续断、川牛膝;血压高者加钩藤、葛根;血尿酸升高明显者加地龙;纳呆者加焦四仙。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后每周复查尿常规,1个月复查1次血尿酸、尿素氮、血肌酐。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健脾除痹。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5例。显效7例,有效24例,无效4例。

治验:张某,男,51岁。患痛风性肾病4年余。症见患者体胖面肿,双足踝红、肿、疼痛,头晕头痛,恶心,脘腹胀满,腰酸腿沉,尿黄,大便黏滞不畅。查舌质红暗有瘀斑,苔黄白厚腻,脉弦滑。查体:双足踝红腰部叩击痛(++)。血压:158/98mmHg;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2—5个;血生化检查:血尿酸624μmol/L,尿素氮8.7mmol/L,血肌酐142.8μmol/L。诊断为痛风性肾病(氮质血症期)。辨证为湿热内蕴,肾络瘀阻。治以清热化湿、活血通络。药用:生薏苡仁30g,苍术15g,生大黄6g,茯苓30g,萆薢10g,丹参30g,红花6g,川芎6g,益母草30g,钩藤15g,川牛膝15g,地龙10g,鸡内金10g,焦四仙各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药后诸症减轻,原方加减继续服药,患者双踝红、肿、疼痛渐消,腰酸腿沉、头晕头痛减轻,每日大便1—2次,软便通畅。治疗1个疗程后,血尿酸降至389μmol/L,尿常规检查(一),血尿素氮6.7mmol/L,血肌酐118μmol/L,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病获显效。

【经验心得】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腰痛”、“石淋”、“水肿”、“痹证”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逐年上升,痛风性肾病发病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笔者临床观察本病患者其病因大多与嗜食肥甘厚味、生猛海鲜,饮酒过度有关。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辛辣腥腻之品,碍胃滞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聚湿生痰,蕴久化热,湿热内阻,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则致瘀血内生,形成湿、热、瘀邪胶结。“穷必及肾”、“久病入络”,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肾络瘀阻,又会影响气、血、阴、阳等正气的化生,使湿热湿浊之邪愈加严重。由此可知,湿热内蕴,瘀阻脉络是痛风性肾病的病机关键,故治疗宜清热化湿,活血通络。基本方中生薏苡仁甘淡微寒,利水渗湿,清热除痹: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除湿;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萆薢苦微寒,利湿而分清浊;生大黄味苦性寒,清热泻火,活血祛瘀,《神农本草经》称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以上诸药相配,共奏清热化湿,健脾除痹之效。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益母草辛苦微寒,活血祛瘀,利尿解毒;红花辛微温,活血祛瘀。四味合用,寒温互佐,重在活血化瘀通络。鸡内金健脾消食,在清热化湿通络的同时,可助脾胃运化。全方具有清热化湿,活血通络,健脾除痹的功能。使清热湿化络通,脾胃健运,肾的气化功能得以恢复,疾病渐趋好转。

【方剂出处】陈军,清热化湿通络法治疗痛风性肾病35例。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661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