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炁养身(一)炁之根源与人体之联系道家认为,'炁'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黄帝内经》亦言 '炁者,人之根本也'。人体之中,炁分先天之炁与后天之炁。先天之炁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炁由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生,与肺吸入之清气结合,行于全身。奇经八脉为炁之通道,其中任脉、督脉尤为重要,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炁,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炁,二脉循环,如环无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二)静功练炁之法1. 调身选择安静、空气清新之处,可采取坐、卧、站等姿势。坐姿以双盘、单盘或自然盘为佳,腰背挺直,肩颈放松,下颌微收,双手轻放于腿上,掌心向上或向下,全身肌肉舒缓,关节自然舒展。卧式可仰卧或侧卧,仰卧时双腿伸直,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侧卧时屈腿蜷身,一手放于枕上,一手自然放于腿上,务必使身体舒适,无紧张之感。站式则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直线,沉肩坠肘,含胸拔背。2. 调息道家吐纳理论讲究 '吸气绵绵,呼气微微'。鼻吸鼻呼,吸气时,想象宇宙之清气由鼻而入,经喉咙、膻中,沉入丹田,腹部微微鼓起;呼气时,体内之浊气由丹田经膻中、喉咙,从鼻排出,腹部慢慢收缩。初练时可配合数息法,从一数至十,循环往复,以助心神专注。随着练习深入,可逐渐达到 '息调则炁顺' 之境,使呼吸自然、均匀、细长。3. 调心心为神之主,调心即澄心净虑。初练者可意守丹田,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脐下三寸处),感受丹田处之温热或充实感。若杂念纷至,勿需抗拒,只需轻轻将注意力拉回丹田即可。长期练习,可使心神宁静,杂念渐消,达到 '心息相依' 之态。此时,体内之炁随心意引导,在奇经八脉及十二正经中运行,濡养脏腑、筋骨、皮毛。(三)炁养身之功效通过静功练炁,可培补先天之炁,增强后天之炁,使气血充盈,经络通畅。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则脏腑功能旺盛,抗病能力增强,《黄帝内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炁行则血行,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所致之疼痛、疲劳等症。同时,炁聚丹田,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饮食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二、以景养神(一)神之本质与外界之关联神乃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黄帝内经》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生于心,又依赖于外界环境之滋养。道家养生理论强调 '与自然合一',外界之景,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皆蕴含天地之灵气,可养人之神。(二)静功观景之法1. 自然之景选择环境优美之地,如山林、湖边、草地等。闭目养神片刻,然后缓缓睁眼,凝视眼前之景。观日出日落,感受太阳之光辉与温暖,体悟生命之蓬勃与希望;观青山绿水,欣赏山之雄伟、水之灵动,领略自然之宁静与和谐;观花草树木,看花开之绚烂、叶落之飘逸,感受自然之变化与生机。观景时,保持内心平静,不生分别心,让心神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2. 内景之观《黄庭内景经》中多有对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描述,如 '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童子丹元家'。静功中可内观自身脏腑,想象心似莲花绽放,肺如钟磬清响,肝若树木葱郁,脾像土田肥沃,肾如海水渊深。通过内观,使心神专注于体内之景,达到 '内视己身' 之境,从而调和脏腑之气,滋养心神。(三)景养神之功效以自然之景养神,可使人心胸开阔,烦恼消散,如道家所倡导的 '逍遥自在' 之态。外界之美景能舒缓神经,调节情绪,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内景之观则可增强对自身身体的感知,促进身心合一,使神有所依,神安则体健。正如《黄帝内经》所言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三、静功养生之次第与注意事项(一)次第初练者先以调身为主,找到舒适之姿势,再配合调息,逐渐使呼吸平稳。待身息渐稳,再行调心与观景,由外而内,由粗入细。随着练习深入,可将调身、调息、调心与观景融为一体,达到 '炁神合一' 之高境。(二)注意事项练习时间:早晨或傍晚为宜,每次 20-30 分钟,逐渐增加时长,以不疲劳为度。饮食:练习前 1 小时不宜过饱或过饥,练习后稍事休息再饮水进食。心态:保持平和、耐心,不求速效,循序渐进。若遇身体不适或情绪波动,可暂停练习,待恢复后再行。环境:选择安静、整洁、空气流通之处,避免噪音、强光干扰。结语以炁养身,以景养神,乃静功养生之要旨。《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为基,合道家、中医之理论,通奇经八脉之炁机,融自然内景之神妙。愿世人习之、修之,得身心之康泰,享长寿之天年。修行之路,道阻且长,然持之以恒,必有所成。静功养生经融合多种理论,全面阐述养身养神之法。你对内容的详略、理论的结合方式等若有不同想法,欢迎提出进一步需求。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28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