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从《伤寒论》到温补学派的传承与发展(第二节、视频二)
2025
05-07

从《伤寒论》到温补学派的传承与发展(第二节、视频二)

       视频一:麻黄桂枝对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

       吴老师以六经为模型,把中医的处方给它串起来,从中找到这些方的异同点,它们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变化。如太阳病的方药贯珠。麻黄桂枝对方。

        第一组串方: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根据卫气出三焦的不同,正常体质的人会卫出上焦,用麻黄汤,宣散为主用麻黄宣发;气虚(脾虚)的人会卫出中焦,用桂枝汤,补气为主用桂枝甘草,阴虚有芍药;阳虚(肾虚)的人,会卫出下焦,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为主,用肉桂,严重的用附子,精亏的用熟地、甘草。这就是《外经》《内经》《难经》都提到的卫出三焦及其方剂变化。

       第二组串方:麻黄人参甘草汤、五枳饮、后世麻桂剂与金水六君煎。是根据气、血、阴、阳、痰、食的不同进行加减组方的。它们建立在第一组串方的基础上,针对的是气、阴、精、血不足而变化。首先取第一串方的四个药:麻黄、桂枝、芍药、甘草,是卫出三焦。在此基础上,如果是气阴两虚的证候,加走表的补气药黄芪,补里的气阴药参麦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就是麻黄人参甘草汤,以补为主的虚人外感。如果是以气血寒湿痰瘀为主的表现证候,寒积用麻桂驱寒宣发,痰积加二陈汤化痰(陈皮半夏茯苓)加桔梗理气;食积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加香芷理气解表,桔梗香芷治的是气积,血积用当归川芎活血理血,五积散重在化与理,可见前方麻黄人参汤(是麻黄汤与参麦饮的合方)治的是气阴两虚;后方是五积汤(麻黄汤与二陈汤、平胃散、当归活血汤的合方)治的是五积(寒积、气积、血积、痰积、食积)为患的外感。

           对于气、血、阴、阳、痰、食的常规补益套路,补气-人参升麻;活血补血-当归;补阴-熟地麦冬玉竹(麻黄升麻汤的套路);祛痰理气-二陈汤加桔梗;消食除湿-神曲香芷(平胃散的套路)。特别提到白芷,止痛、解表,还能开胃,如同郁金、砂仁之属。

        第三组串方:《伤寒》麻黄升麻汤-《新方八阵》麻桂饮-金水六君煎,是由伤寒到后世各家温补派的外感与内伤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用方。直取《伤寒》麻黄升麻汤的四味药麻黄桂枝当归甘草四味代表性药治疗内虚外感表证,实际上还是第二组串方的四个药(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由阴虚到血虚血瘀,以当归换掉了芍药。三阴递进关系,芍药补阴、当归补血,但有所不同,当归补血活血还能消炎。如果把当归芍药这两个补阴药都去掉了,那不就是治疗阳虚的太少两感,卫出下焦的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方。关于第三组串方,视频二有更深的专门论述。

        视频二:麻桂饮-麻黄肉桂当归甘草

        张仲景写的《伤寒论》中有麻黄汤用于伤寒外感实证,麻黄升麻汤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外感疾病,温补学派大家张景岳很聪明,在研究、总结《伤寒论》麻黄升麻汤处方的基础上提取了四味药麻黄、桂枝、当归、炙甘草,就创立了麻桂饮。因为它看到当归四逆汤与四妙勇安汤两个方中都用到当归,既能活血,又能消炎,是唯一的一个活血消炎药;它又看到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创立的还魂汤,不用桂枝用肉桂,因此他它麻桂饮中,也用桂枝换肉桂,这样肉桂配当归,温而补,再加麻黄解表,用于虚人外感,一下子由伤寒学派演变成了温补学派,这就是伤寒学术思想向后世各家学术,特别是温补学派的联系。但陈思园对《新方八阵》麻桂饮大批,认为麻桂饮仅是麻黄汤去杏仁换成了当归。

         麻桂饮用于虚人外感,为温补学派首方,如果阴血大虚,又可加熟地填肾精,就是当归配熟地,进行内补,这来自金水六君煎的用法,因为金水六君煎治疗的内伤(肾虚)就是当归配熟地,因为肾虚痰泛,它已由外陷内(痰泛,病毒性支气管感染了)化痰了,所以它有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就是温补学派的第二张处方-金水六君煎了。

       由此可见,麻黄升麻汤治疗虚人外感,取其麻黄配当归;麻黄汤解表,取其麻黄配桂枝,就是虚人外感的麻桂饮,是有外感的,如外感消失,阴大伤,肾虚痰泛,就用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加二陈汤。

      本节麻黄升麻汤→麻桂饮→金水六君煎的演变过程,借鉴了还魂汤中用肉桂,当归四逆汤、四逆勇安汤中的当归用法。金水六君煎中的当归配熟地的用法。怎样从伤寒论跳出来到温补配。       

        麻黄升麻汤基础方是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苓桂术姜汤)其实就是消炎利胆片加了利尿消水肿药(伏苓),加了温阳药(桂枝干姜)。因为入阳明炎症反应加了抗菌药(石膏知母)因为发热伤阴缺水,加了玉竹天冬补液促循环,其外仍然有外感存在加了有麻黄,阴伤气虚无力,加了伤寒的经典配伍升麻 当归,即是麻黄升麻汤,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一个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