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是家传,解放后曾被“招安”,短暂在当地乡镇医院工作,后又辞职,去外地云游行医,老了又在自己家里“偷摸”行医,患者不算太多,但养家糊口错错有余,在村里同龄老人中算是很有钱。
因为聊的比较投机,老人家告诉了我几张他的验方,其中有一张治疗初期外感发热的,简便有效,重复率高。他说年青时把配好的药拿到集市上去卖,开始卖五分钱一包,很多都是慕名来买。
方子组成很简单,药物也极其廉价,就是薄荷和莱菔子等份,研成细末,用大米汤送服,每次服用一捏(五指并拢抓取),5岁以下适当减量。
服药半个时辰后,家长把耳朵贴在患儿肚脐附近,如能听到很大声的“咕咕噜噜”,就不用服药了,说明药劲到了,一般随之就会退热。如果没有听到明显的声音,一个时辰再加服一次,依然是用大米汤送服。如此,一天最多可服用三次。
方子里面的薄荷,农村遍地都是,多长在潮湿的河沟旁边,莱菔子就是萝卜种子,不是胡萝卜,而是青萝卜或者白萝卜。老人家说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孩子发热基本都不去医院,他家这张方子治疗外感发热,尤其是感冒发热第一天,也不用辨证,当天能让八九成的孩子热退身安。
当初农村孩子们饮食清淡,脏腑清灵,夹杂热邪、湿邪、积食等要少,也很少吃药打针,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也差,所以对这个方子比较敏感,疗效也好。
当时老人家也没给我做太多解释,只说了两遍“给邪气以出路”。我个人分析,他们家的这张方子,不仅是给邪气以出路,应该能调整人体气机。薄荷升,莱菔子降,薄荷看做蝉衣僵蚕,莱菔子看做大黄姜黄,有升有降,是升降散的“土版”。
过了一年多,老人家去世了,家里无一人从事医学。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17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