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这个问题,不光是现代人的通病,就连古代人都有。《冷庐杂识》记载有人因近视闹出笑话,如错认墙上钉子为苍蝇;宋代《苕溪渔隐丛话》提到有人过度读书导致“目昏”……
那几千、几百年前没有OK镜、没有阿托品,古人是怎么应对的呢?靠的就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中医中药。
近视并不是无解,经我40余年临床验证,发现核心病机往往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肝血亏虚,目失所养”,二是“心阳不足,神光不得发越”。抓住了这两个根本,调理起来就能有的放矢。
有了问题,我们对症解决就好了,临床上有两个经验方,现在用起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第一个是四物汤
适用于: 视力不稳定,波动大;长时间看书、看屏幕后,出现严重的眼干、酸胀、刺痛感,喜揉眼;视物稍久则出现“重影,面色苍白,指甲薄脆,多梦、易惊醒。
这类孩子好比一棵正在茁壮成长但土壤贫瘠的小树,需要大量“养分”却供应不足。
方解:
熟地黄甘温质润,同时补肾精与肝血,尤其能大补肾水以滋肝木,精血同源,精足则血旺。
当归不仅补血,它最大的妙处在于“补中有行”,让血液在脉道活泛运行,将熟地黄补益的精血输送到全身,不致呆滞。
血属阴,血虚则阴虚,继而产生虚火,引起眼干、涩、痛。白芍酸甘可以敛阴,养血柔肝。
川芎为“血中气药”,它的行气活血之力,能引领诸补药之力,破开浊阴,直上清窍,能防止熟地、白芍的滋腻壅滞。
加味枸杞子、菟丝子重在“滋源”,菊花清肝明目,与大量补血药同用,补中有清。
第二个是定志丸
适用于:视远模糊,但近距离用眼尚可;易视觉疲劳,但以“困倦感”、“不想睁开眼”为特征,而非干痛;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萎靡,容易喊累,活动后易出汗(气虚不固)。
心主神明,又主血脉。心之阳气,即是“神光”。若小儿思虑劳倦,损伤心气,致心阳不足,则“神光”衰微,不能远达,故能近视而不能远视。
人参(或党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心气
茯苓健脾渗湿,祛除体内多余的湿气,防止湿浊蒙蔽心窍。
石菖蒲、远志: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经典药对。
远志强志益精,将肾精上达于心,把涣散的精神收回来,固守住眼睛的“神光”;石菖蒲开心孔,通九窍,使心神明澈。两药合用,促成“水火既济”的正常循环,心火向下温暖下半身,帮助肾脏完成蒸腾水液,肾脏储存的精微物质(水)可以向上输送,滋润心脏,不至于心火过旺,并上注于脑和眼睛。
曾有一12岁男生,近视一年内增长150度,来诊时 左眼-3.50DS,右眼-2.75DS,眼干涩疼痛,需频繁滴眼药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面色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属肝血亏虚兼心脾不足。
处方如下:熟地黄、当归、炒白芍、川芎、党参、石菖蒲、远志、茯苓、
炙黄芪、枸杞子、菊花、炒谷芽
外用梅花针治疗。
服药两周后眼干痛大减,不再依赖眼药水;连续调理两月后,复查视力稳定,右眼视力重回1.0,学习成绩提高不少。
现实中纯虚证较少,很多孩子是“气血两虚” 或 “心肝同病” 。对于这类度数涨得飞快、同时伴有眼干眼痛和神疲乏力的复杂情况,我常使用 “四物定志合方” ,取四物汤的补血之效,合定志丸的益气温阳之功,再根据具体症状侧重调整各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60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