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人吃多了生湿气,念想多了生神病。春天阳气始升,藏不住就要出大汗了,连同身体畏寒怕冷
2024
03-31

人吃多了生湿气,念想多了生神病。春天阳气始升,藏不住就要出大汗了,连同身体畏寒怕冷

          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春来不可过早用寒凉,天阳萌动,就开始吃凉拌菜,生吃水果,务必谨慎。此阳萌动,引动的是你少阴虚火,燥热偏执。应该收藏为要,人自能阴阳平衡,安稳。如过早寒凉饮食,必一念生寒湿不断。有人说,主任用药怎么寒凉?药气针对的你身体的病气,病气挡着,伤不到你人气。

蒸山药,烤馍片。肉为腥,韭、蒜为荤。春天的菜,多寒,姜丝炒。

吃的杂,吃的多,必伤身。想的多,念想多,更伤神。

妄念就是贪念,想得多,做的少,超过了自身承受力。

一念动,则相火动,这个消耗是很大的。白天不停地想,想到最后都恐惧了,还在想,这是多伤肾气。晚上接着各种梦,完全控制不住,又伤了肝肾。

收起你的“目舌口鼻耳”,控制好你的“色声香味触法”。信息繁杂,扰乱了心志。“志”和“智”是不同的,前者是定力,身体好的人才有定力。后者是掌握规律的能力,是智慧。而聪明一词,在主任看来更像是“贬义词”,是“认知限定”的同义词,是无知。所以,我们讲“心存志向”,一个是树立好定力,一个是掌握好规律这个大智慧。信息多,每天刷各种视频,早就对大脑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再务实,变得轻浮,而且联动身体产生异常,所以现在门诊中焦虑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神伤病越发增多。

人吃多了生湿气,念想多了生神病。

湿气重的人,一天之中可以晚餐少吃,或不吃,这叫“节流”。情志受身边信息影响较重的人,这一周之中,应该拿出时间来到你能感觉心安的地方远处走走,多接触这个对你身心好的能量场,暂时远离一下身心不应之地。人跟人不能比,别人身在红尘应对自如,你还得靠形式、环境才能让自己身心安静。靠就靠,谁让个体差异。正如:“出门前只跟狗打了个招呼,因为它不会说话。后来又厌恶它了,因为它叫了”。

春来风动,风就是能量,常人面对风邪的感受就是吹到身体的程度。而体质一旦偏差之后,细小的微风都能感知到。甚至是明明没有风,但也出现了风的现象,这就是中医讲的“内风”,属于内生邪气。这个“内风”的来源主要是肝经,所以春天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的人员多就是这个原因。那么肝好好的自己就生病了?这个肝不是西医的肝功那一套,是中医根据一个人的病症体现总结出的系列症候群认识。肝风内动的本质有很多因素,比如肝火上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等。这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肾藏无力,水不涵木,肝风内动。我们见到很多老年人,肾虚的,就容易春天发病。年轻人,如果你去年冬天没有藏好,春天来了很容易头痛,头晕,体倦,发力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藏好肾气,事关肝经。

春夏多汗,如果是内热汗出,这类人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烦躁,这就是内有热,他得通过出汗排出这个热。我们清热,疏肝,泻火就行。但临床所见春夏汗出,反而虚症多。一边汗出,一边各种慢病反复,身体是非常羸弱的。这部分人是阳不化气,气不统津,属于对身体内津液的把控力不够了,所以一动,甚至一念就开始出汗。这里也就看到打坐,冥想的重要性了,能够从意识层面控制好,不频繁引动相火外出导致汗出,降低出汗的因素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顺应节气变化的,是正常节气中,羸弱之人顺应而为之的事情。但也有变化的情况。比如这个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这个养的方法就得重新辨证了。出汗的时候多伴随心悸,乏力、以及惊恐、焦虑的出现。所发问题就是西医讲植物神经紊乱,可就没什么好办法。因为这类人体质太敏感,属于身体心整体过敏的人。一定是按脏腑本质调整,肾为本,你就把肾气藏好,那么诸多症状也就逐步消失了。如果只盯着出汗,去止汗,经验看没什么用。因为止不住,汗只是标,本质并不在此。

痰多的一天吐上千口,汗多的只要呼吸就在漏。

这个痰的来源是正常津液的失调,这个汗的漏出则是脏腑闭藏无力的表现。化痰药化不了这个痰,止汗药止不住这个汗。还不如香砂六君子可用,还不如桂附地黄丸可调。但临床复杂,哪能是“一个成药,就如何如何”。

检查出的指标压根无法证明问题的存在,换句话,如果你只认可指标,你就无法获得关于健康的智慧。因为查无所查的问题太多,症候型问题太多。中医看重的是“象”,比如这个人面色萎黄了、气息不均了, 心悸不安了,可能往往早于指标就已经出现了异常,甚或是指标一直都正常,但患者症状照旧出现。此等问题,关键就在于对“气”的认识。常色是人体正常的颜色,我们黄种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换做黑人、白人也有他们的常色。而客色就是生病后的肤色,这里面又有不同,一种是脏腑色,比如脾虚萎黄色、肾虚灰暗色。但还有一种色就是死色,比如尿毒症人员黧黑色等等。色是脏腑的外部表现,为其华之象。这里面是需要通过观察的,当然西医不认可这个,我们不评价,毕竟“认知限定”确实是一个障碍。主任经常讲:西医只会西医,比如主任中医汇通。也就是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哪个方法管用用哪种,一切为了治愈。

过去讲“各家学说”,是专门有这本书的。每个医学大家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都是跟着当时所看诊的规律长期学业俱丰来的。比如战乱时期,李杲的脾胃论就知道小量用药的思路,还有仲景的年代也是战乱,特别重视胃气。而到了清朝瘟疫流行,医家们重视存阴,因为瘟疫伤阴,但到底是补阴,还是针对湿瘟去解决水路生阴就辨证对待了。

中医这颗大树根基稳固,我们能吸收历朝历代医家的经验,再反观我们所处的社会。这其中所产生疾病又有关系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因素。比如肥甘厚味、情绪郁滞,还有连同这身心问题,这都是我们时代所面临,所以应该解决的。如果只盯着症状,就无法窥探其本质,无法谈及长期治愈。

医者,不可惑,谨行,慧眼。

止观 明法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