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一文读懂,中医辨证治疗咳嗽,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中医食疗治疗咳嗽,中医外敷疗法治疗咳嗽   大别山养生堂
2025
05-05

一文读懂,中医辨证治疗咳嗽,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中医食疗治疗咳嗽,中医外敷疗法治疗咳嗽   大别山养生堂

一文读懂,中医辨证治疗咳嗽,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中医食疗治疗咳嗽,中医外敷疗法治疗咳嗽 大别山养生堂

中医对咳嗽的辨证治疗主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证:症状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等。治法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剂为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合止嗽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三拗汤合止嗽散具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以下是其方剂剂量、方解及用法等具体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三拗汤:麻黄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 止嗽散:桔梗10克、荆芥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甘草3克、陈皮6克。

 

方解

 

– 三拗汤:麻黄宣肺平喘,为君药,不去节、不捣绒以增强发散风寒、宣肺之力;杏仁降利肺气,为臣药,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炙甘草为佐使,调和诸药,且能止咳。

 

– 止嗽散:紫菀、百部润肺止咳,对于新久咳嗽皆可用,共为君药;桔梗宣肺祛痰,白前降气化痰,二者一宣一降,调理肺气,为臣药;荆芥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同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能利咽止咳,为佐使药。两方合用,共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功。

 

用法

 

– 一般将药物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加水煎煮,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汁混合后,分2-3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法用量也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2– 风热犯肺证: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有鼻流黄涕等。治法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治疗。

 桑菊饮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桑菊饮是治疗风热咳嗽的经典方剂,以下是其详细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

 

功效

 

–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要用于治疗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等。

 

方解

 

– 桑叶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为君药。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与桑叶相须为用,助君药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为臣药。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二药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同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原方用法为“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临床应用时,多将药物加水浸泡后,大火煮沸,再小火煎煮15-20分钟,倒出药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和服用次数。

3 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等。治法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可选桑杏汤。若属凉燥,还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宜用杏苏散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杏苏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杏苏散是治疗外感凉燥证的常用方剂,以下是其具体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苏叶9克、杏仁9克、半夏9克、茯苓9克、前胡9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橘皮6克。

 

功效

 

–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证,症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

 

– 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表而散,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降气化痰,枳壳理气宽胸,桔梗宣肺祛痰,三药共为臣药,助君药理肺化痰。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原方用法为“水煎温服”。现代用法是将药物浸泡后,加适量水煎煮,大火煮沸后小火煎20-30分钟,取汁,分2-3次温服,每日1剂,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和服用次数。

二,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治法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以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为主方。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降气消食等功效,以下是其方剂剂量、方解及用法等具体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二陈平胃散: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苍术9克、厚朴6克。

 

–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9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9克。

 

方解

 

– 二陈平胃散:二陈汤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燥湿、化痰和中,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炙甘草调和诸药;平胃散中苍术燥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二者合用增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 三子养亲汤: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三药相伍,可降气化痰、消食导滞。两方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降气消食之效。

 

用法

 

– 一般将药物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加水煎煮,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汁混合后,分2-3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法用量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2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治法是清热肃肺,豁痰止咳,常用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清金化痰汤是中医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黄芩9克、山栀9克、桔梗9克、麦冬9克、桑白皮12克、贝母9克、知母9克、瓜蒌仁9克(炒)、橘红6克、茯苓9克、甘草3克。

 

功效

 

–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壅肺证,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方解

 

– 桑白皮、黄芩、山栀清泻肺热,为君药。知母、贝母、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共为臣药。桔梗宣肺化痰,使肺气宣畅则痰易咳出;橘红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均为佐药。麦冬养阴润肺,可防清热化痰之品伤及肺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 现代用法多为将药物加水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 – 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汁混合后,分2 – 3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量和服用次数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 3肝火犯肺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治法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以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治疗。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具有清肝泻肺、化痰止咳等功效,以下是其方剂剂量、方解及用法等具体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黛蛤散:青黛3克(包煎)、海蛤壳15克(先煎)。

 

– 加减泻白散: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粳米9克、炙甘草3克、黄芩6克、知母6克、桔梗6克。

 

功效

 

– 清肝泻火,化痰止咳,顺气降火。用于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

 

方解

 

– 黛蛤散:青黛咸寒,归肝肺经,能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海蛤壳咸寒,归肺胃经,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二者相伍,清肝化痰之力颇佳。

 

– 加减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黄芩、知母增强清热泻火之力;桔梗宣肺祛痰,载药上行;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防止诸药苦寒伤胃。

 

用法

 

– 一般先将海蛤壳加水煎30分钟左右,然后加入其他药物(青黛包煎),再用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汁混合后,分2-3次温服,每日1剂。具体用法用量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4 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治法为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选用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沙参麦冬汤是一道经典的中医方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功效

 

–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主要用于治疗燥伤肺胃阴分证,常见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

 

方解

 

– 沙参、麦冬为君药,滋养肺胃之阴,清热润燥。玉竹、花粉为臣药,助君药滋阴生津,清热润燥,加强润肺止咳、养胃生津之力。生扁豆、生甘草为佐药,健脾和中,培土生金,使土旺则金生,肺气自复。冬桑叶轻宣燥热,透邪外出,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效。

 

用法

 

– 原方用法为“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一般是将药物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加水煎煮,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汁混合后,分2次温服,每日1剂。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和服用次数。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制成丸剂或膏剂等其他剂型使用。

中医治疗咳嗽强调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进行个体化治疗。

三,中医食疗治疗咳嗽

中医食疗在治疗咳嗽方面有很多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疗方:

 风寒咳嗽 – 生姜红糖汤:取生姜10克,切成薄片,加红糖15克,加水适量煮沸10-15分钟。趁热服用,可发散风寒、止咳化痰,适用于风寒咳嗽初期,伴有怕冷、流清涕等症状。 – 葱白粥:准备葱白3段,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成粥,快熟时加入葱白,再煮3-5分钟。有宣肺散寒的作用,对于风寒犯肺导致的咳嗽有缓解效果。 风热咳嗽 – 梨汁饮:将梨洗净去核,榨汁饮用,或梨切块加水煮15-20分钟后取汁。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合风热咳嗽,伴有咽干口燥、咳痰黄稠等症状。 – 桑菊饮:桑叶10克、菊花5克、薄荷3克、冰糖适量。将桑叶、菊花加水煮15分钟,加入薄荷再煮3-5分钟,加冰糖调味。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痰湿咳嗽 – 陈皮粥:陈皮10克、粳米50克。陈皮洗净切丝,与粳米一起煮粥。陈皮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痰湿咳嗽,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质稀等。 – 茯苓薏仁粥:茯苓15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将茯苓、薏仁、粳米洗净后一起煮粥。可健脾利湿、化痰止咳,有助于改善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 肺阴虚咳嗽 – 百合粥:百合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百合与粳米煮粥,快熟时加冰糖。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肺阴虚咳嗽,伴有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症状。 

– 燕窝银耳羹:燕窝3克、银耳10克、冰糖适量。燕窝泡发后与泡发好的银耳一起炖煮30-40分钟,加冰糖调味。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对肺阴虚咳嗽有较好的调养作用。

中医外敷法治疗咳嗽

中医外敷法治疗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通过药物作用于特定穴位,起到宣肺止咳等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外敷法:

 中药贴敷 – 药物组成:可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药物,按一定比例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 – 贴敷穴位:常选肺俞、定喘、膻中、天突等穴位。肺俞可宣肺理气;定喘能平喘止咳;膻中为气会,可宽胸理气;天突能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 贴敷时间:一般成人贴敷4-6小时,儿童贴敷2-4小时,根据个体皮肤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可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进行贴敷,以增强疗效。 中药膏剂外敷 – 药物组成:常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桔梗、贝母等具有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功效的中药,熬制成膏剂。 – 贴敷部位:主要贴于胸部的膻中穴及背部的肺俞穴附近阿是穴等部位。 – 贴敷频率:每日更换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中药熨敷 – 药物组成:选取艾叶、小茴香、川芎、白芷等药物,打成粗末,装入布袋。 – 操作方法:将药袋放入锅中蒸热后,趁热外敷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区域,温度以能耐受为度,每次熨敷20-30分钟,每日1-2次,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止咳的作用。 以上外敷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咳嗽的具体证型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若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