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原】《伤寒论》.第120条
2025
05-04

【原】《伤寒论》.第120条

189、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见《伤寒论》.第120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病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风寒的统称,太阳病恶寒发热是它的本性,所以本条文讲:太阳病,当恶寒发热;当是应当的意思,在这里当应该讲。

太阳病恶寒发热在《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作了全面论述,并告诫后人:太阳病是一个表证,只能发表、不能吐下。本条文就太阳病误吐作了一个专门论述说: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这其中的今自汗出是阳明病的自汗出、而不是太阳病的自汗出,更不是少阳病的盗汗出。太阳病只有太阳中风才会自汗出,但太阳中风的自汗出是恶风、或者说恶寒汗出,《太阳病上篇》第2条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第12条讲: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蔷蔷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转属阳明则是葛根汤主之。由此可见,本条文的今自汗出是阳明病的血虚汗出,《难经》讲:脾统血;狭义的讲:脾在这里统的是阳明经血。何以知之?以关上脉细数者知之。

左关脉代表的是肝胆,右关脉代表的是脾胃,今关上脉细数是右手代表脾胃的关脉细数,而不是左手代表肝胆的关脉细数。因为,本条文后半段论述的是太阳病吐后对脾胃的影响,而不是对肝胆的影响。这里的关上脉细数不是关脉上面的寸脉细数,而是关脉本身细数。因为右手关脉上面的寸脉代表的是肺,本条文论述的吐后证与肺没有关系。

《太阳病篇》讲,脉里面是荣血,荣是脉管里面推动血液运行的气,血在脉管里面叫营。本条文中关上脉细数的细是荣血不足,《辨脉法》讲:细代表的是血虚少,数代表的是热;这里的关上脉细数同样也代表脾寒、脾血虚。脉数是行于脉管外面的卫热,如果说脉管里面的荣血和脉管外面的卫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这里的脾胃也是一个互为表里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一个相反的关系,是一个脾寒而胃热的关系。

脾寒者口不能食,胃热者腹中饥也;脾寒者,朝食暮吐,胃热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也。本条文与本篇第121条讲的吐后,反生内烦同出一辙。这里的反不恶寒发热是既不恶寒,也不发热,这是一个并列句,因为误吐把胃津液伤了,同样也把脉管里面的气和血同时伤了,所以既不恶寒也不发热。

《太阳病上篇》第53条讲: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由此可见,本条文的自汗出是阳明有热,反不恶寒发热是太阴脾经有寒,这是一个寒伤脾、热伤胃的病,葛根汤小发其汗。

本条文的下半段讲,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这里的一二日是太阳病一二日的时候,病人误服催吐剂后,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这里三四日是太阳病三四日的时候,病人误服催吐剂后,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一二日是太阳转属阳明的时候,《内经》讲: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伤寒三日少阳受之,伤寒十日太阴受之。腹中是胃肠道,同样也是阳明所在地;太阳病一二日吐之者,邪行阳明,所以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是邪行少阳、太阴的时候,三四日吐之者是少阳病的心烦喜呕;不喜糜粥是脾有寒,欲食冷食是胃有热。

糜粥是熬的细碎的谷物饮食,类似于羹这样的东西;这里的不喜糜粥是说不喜欢热性食物,以胃上有热故,欲食冷食,甚至朝食暮吐是脾寒故。

本来是一个太阳表寒未解,瘀热在里而合化为湿邪的阳明病,当与葛根汤,医误以为这里湿是胸中有寒气,病象桂枝汤证,误投吐药虽然解除了太阳表证,但这种做法不可取,是为小逆也。《要略﹒呕哕篇》讲:趺阳脉浮而涩,浮者为虚,虚者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关于这个小逆的治法,本篇第343条讲,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此阳明即是本条文讲的吐之后的阳明病,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是服吴茱萸汤后,反而剧烈呕吐者,此病在上焦,本篇第343条【注】中讲,宜葛根加半夏汤,即在葛根汤内加半夏。

《呕哕篇》讲:诸呕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汤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与大黄甘草汤的汤名即是药名;大半夏汤是由:半夏、人参、蜂蜜组成的。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