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鸡鸣散最初为唐代唐临所撰《脚气论》中的一首“脚气肿满病”的效验方,后被《外台秘要》、《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证治准绳》等予以收载。
《证治准绳》鸡鸣散:槟榔七枚,陈皮、木瓜各一两,吴茱萸二钱,桔梗半两,生姜和皮半两,紫苏茎叶三钱。一、古代之“脚气病”古人所谓脚气,即“脚肿上气”之简称,分为湿脚气与干脚气。根据《诸病源候论》记载,此病主要流行于温润潮湿的南方地区,风、毒、湿(寒湿或暑湿)等淫邪是脚气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湿脚气早期以足胫肿痛为主症,或麻木沉重,或冷痛,或红肿热痛,或脚膝生疮,后期出现颈静脉凸起、严重水肿(右心衰引起体循环淤血),胸闷、严重气喘(左心衰引起肺水肿),与现代医学中全心衰的典型临床表现较为相似。干脚气则无下肢水肿,前期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后期出现胸闷、短气等类似左心衰的临床表现。包伯航,冯惠童,李荣等在《从心力衰竭角度探讨晋唐脚气病》一文中的总结十分精辟,引述如下:“晋唐时期的脚气病应是多种以下肢水肿、脚软顽痹、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可能涉及但不仅限于感染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重金属中毒。其中,由风湿性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慢性心力衰竭,是晋唐脚气病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伯航,冯惠童,李荣.从心力衰竭角度探讨晋唐脚气病[J].中医药导报,2020,26(4):76-80.)根据古籍记载,脚气病的常用处方为槟榔厚朴类方、葶苈大枣类方、吴茱萸类方、桑白皮类方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包括:槟榔、吴茱萸、厚朴、陈皮、苏子(叶)、茯苓等。而在日本汉方(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常用处方解说》)治疗心衰的常用处方中,也多含有槟榔、陈皮、厚朴、紫苏、茯苓等。由此可见,脚气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剂与现代医学急、慢性心力衰竭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二、鸡鸣散的临床应用
《证治准绳》鸡鸣散主治:“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亦治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方剂学》中指出鸡鸣散专用来治疗“寒湿壅滞经络所致的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胸闷泛恶等症。”
根据现代文献报道,鸡鸣散多用于现代医学中的膝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病变、类风湿关节炎、特发性水肿、心血管疾病等。
1、痹症
罗忠祥:慢性的风湿性关节炎与风寒湿痹相类似。膝关节疼痛,无灼热感,多属风寒湿所致,因而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浮肿等气血闭阻不通的症状。采用“鸡鸣散”治疗本病效果较好。
王绵之:应用鸡鸣散治疗寒湿型下肢痹痛,“对于治疗在地下寒湿重的地方工作的人有效,例如煤矿井下工,长期处于寒湿的环境,很容易造成肿痛,痛得还很厉害,以鸡鸣散作为主要的方子,根据症状加减,效果不错。特别是红肿而见到斑块,整个脚肿了,上面有红斑,痛得非常厉害,手不能碰,脚也不着地,在这种情况之下效果不错。根据兼证,还可以加一些药。另外,药服用后,用药渣子烫脚,可加强效果。”
凡是寒湿引起的痹痛,以下肢冷痛、肿胀为主症者,皆可考虑使用鸡鸣散。临床遇到下肢冷痛、浮肿服用乌附无效者,不要忘记鸡鸣散。治疗膝OA、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积液,可与小剂量四神煎合用。
2、水肿
刘渡舟:余在临床,治疗水气腿肿,每以五苓散与防己黄芪汤取效,然有时也并不见效。而病人催促消肿,势如风火,急不可耐,往往使我无从措手足。就在这个时刻,使我想起了宋老(宋孝志)推出的“鸡鸣散”,治疗腿肿甚至肾囊也肿,疗效惊人,使我为之惊叹。
焦树德根据此方化裁出足胻消肿汤,药用:焦槟榔12~18克、紫苏梗、叶各9克、桔梗4.5克、吴茱萸6克、茯苓20~30克、防己10克、苍术6克、生薏米30克、黄柏10克、牛膝12~15克、木瓜10克。(按:此为鸡鸣散、四妙散、防己茯苓汤加减化裁而来)
主治:风寒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两足及胻踝浮肿胀痛、沉重、麻木,筋脉挛急,行走障碍等。包括西医诊断的下肢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肿胀疼痛。
加减运用:(1)湿郁化热,症见足胫肿胀灼热,口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可去吴茱萸、苍术,加重黄柏为12克,另加木通、泽泻、连翘、滑石等。(2)兼有肾虚而腰酸腿软,足跟疼痛,尺脉弱者,可去桔梗、黄柏,加桑寄生、川断、杜仲等,或兼服济生肾气丸。(3)若足胻浮肿,并见青筋怒张或皮下青色脉络缕缕,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瞿麦、白茅根等。
李发枝根据此方化裁出三合汤(鸡鸣散、当归芍药散、防己黄芪汤合方),临床治疗下肢水肿属于气滞湿阻、气虚血瘀型,皆可化裁应用,不拘于西医病名。李老师认为:三合汤对于静脉系统病症有调节和治疗作用,兼动脉血管病变的病症,用三合汤合二花玄参。水肿严重者,可加刘绍武的半决渎汤(二花、车前子、丝瓜络)。
3、心血管疾病
吴雄志吴门验方中有加味鸡鸣散,药用吴萸9、木瓜9、苏叶30、桔梗6、生姜6、槟榔9、玉竹30、桃仁6。主治舒张期心衰,流出道梗阻,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狭窄。并特别强调:上述病症不可用洋地黄或真武汤辈强心,中西无策,其效如神!加味鸡鸣散是治疗舒张期心衰的专方,是入厥阴经的,治疗寒湿入腹的水肿、淤血。
宋孝志善用此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效果卓著。
宋老应用鸡鸣散治疗风心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指征有三点:(1)心悸、咳喘;(2)喘息不得卧,咳唾口沫,呕恶胸闷;(3)足胫浮肿。据此三个要素,方可用此方治疗。临证根据合并症状之不同,化裁如下:
1. 复感外邪。若伴有发热,恶寒,脉浮数或结代者,加桂枝、防风、炙甘草;若低热,关节烦痛,舌苔白腻,脉数紧或结代者,加羌活、萆薢祛风除湿。
2. 痰浊瘀滞。若伴有咳嗽,吐黄痰,喘促,胸中窒闷,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或结代者,加黄芩、半夏、生苡仁、瓜蒌清肺化痰。
3. 血瘀心肺。若伴有口唇青紫,颜面晦喑,黑斑,手足指趾端青紫发凉,痰中带血,心动悸,活动时加剧,舌暗白瘀斑或瘀点,脉沉涩或结代者,加益母草、丹参、茜草、三七粉活血化瘀,通畅血脉。
4. 心阳衰惫。若伴有少阴危急重症,心悸,气短,汗出而喘,四肢末端厥逆,舌胖苔水滑,脉微欲绝,或三五不调者,加人参、附子、浮小麦以回阳救逆,敛津固脱。
此外,宋老还十分强调鸡鸣散的服用时间。据多多年的临床观察提出:应遵古人鸡鸣时分服药的时间。宜冷服。对于呕恶,心中烦乱,阴寒之气上冲者,常令其慢慢吞服,半小时内服完。
三、临床验案
(1)罗忠祥医案:陈××,男,34岁,工人,于1973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左下肢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行走艰难,每逢阴雨天疼痛加剧已三年,经多次治疗,效果不显。体检:局部无灼热感,无水肿,膝腱反射迟钝,脉弦紧,舌苔微白腻。
采用上方治疗,苏叶三钱,吴茱萸三钱,桔梗三钱,木瓜五钱,陈皮二钱,槟榔四钱,生姜三片。水煎,分二次服。
连服十剂,疼痛消除,运动如常,随访一年多,健康如常。
(2)孙玉信医案:柴某,女,50岁,以间歇性双膝关节肿胀疼痛2年余为主诉,于1998年8月9日来诊,症见双膝关节肿胀,皮肤微红,活动室疼痛,阴雨天或冬季加重,口干不苦,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细。药用槟榔10g,橘红10个,木瓜30g,桔梗10g,苏叶10g,吴茱萸10g,黄芪30g,石斛30g,银花藤30g,远志15g,川牛膝30g,骨碎补10g,独活10g,生姜15g。6付水煎服。复诊时,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脉同前,照上方去石斛牛膝,加土元6g,猪苓10g,继服6剂。前后服药月余,症状基本消失,改丸药巩固治疗。
(3)焦树德医案:党某某,男,55岁,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诊。病史及现症:1966年始,左下肢浮肿10余年,以后渐至双足及下肢均浮肿胀痛,麻木筋挛,步履艰难,双足浮肿而至夏天不能穿单鞋而穿棉鞋。近4年来加重,每到夏季即复发,逢雨天更加重。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均不效,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今又发作如上述,且有头晕。观其舌苔薄白,切其六脉皆弦。约其每年夏季来治,连治3年。辨证:湿邪下注,络脉郁阻,气机不畅而致足胻肿痛。属中医脚气病范畴。治法:降浊利湿行气,佐以益肾。方药:焦槟榔12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吴茱萸6克,苍朮6克,炒黄柏10克,桑寄生20克。1980年6月3日二诊:足胻浮肿沉重感均减轻,舌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茯苓改为30克,苍朮改为9克,继服6付。1980年6月17日三诊:头晕及下肢浮肿均明显减轻,足胻仍感发胀。上方改焦槟榔15克,加红花6克,服12付。1980年夏共服上述中药68剂,症状消失,1981年、1982年夏天均服上述中药预防。追访3年,未见复发。1984年5月8日,患者来信说:“我因每年夏天左脚浮肿,达10多年(后来右脚也肿),后经五六家医院一直没有治好。1980~1982年这3年连续经您治疗,一年比一年好。1983年夏天我试着停服药,也没有肿。自1966年以来,苦恼17年的病根,在您的诊治下,终于解除了。”(4)宋孝志医案:刘某,男,65岁。病历号1425。初诊1992年2月14日。主诉:心悸、喘憋25年,咳嗽、双下肢浮肿两周。现病史:1967你那夏日感冒后心悸、胸闷,咳嗽旷日不愈,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1982年春因“肺部感染”、咳喘、吐黄痰、尿少,双下肢浮肿,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自此,每日口服地高辛0.25毫克。本次发作因两周前洗浴后即感恶寒、发热、咳喘、呕恶、尿少,经抗感染治疗发热已退,但心悸、咳喘不愈,双胫浮肿日剧前来求治。查体: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唇甲紫绀,语音低弱,气短不得续,两肺散在干湿啰音,心尖部可闻II级以上双期杂音。心率96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强弱不等。腹软,肝于肋下2cm处可触及,触痛(+)。双下肢可凹陷浮肿,舌暗,苔薄腻,脉结代。心电图示:心房纤颤。综合以上,宋老认为证属:阳虚饮伏,复感外邪,阴寒上冲心肺,血脉瘀滞。诊为“水肿”,治以宣散寒邪,益气活血,处方:苏叶12克,炙甘草6克,槟榔12克,陈皮6克,桔梗12克,木瓜6克,党参12克,桃仁6克,生姜6克。7剂。二诊:尿量增多,腹胀减轻,矢气多,双下肢浮肿、沉重无力明显减轻(地高辛用量未变),唯夜间常有足膝部抽掣样疼痛,查见双下肢皮肤松皱,胫前仍有轻度浮肿,虑其三焦水道通畅,湿浊已得宣降,但阳气尚不充沛,故加温阳化气之桂枝6克,7剂。三诊:双下肢肿胀尽退,病人自述:几年来心衰反复发作,唯本次发病未服利尿之西药,亦无口疮发生(既往服利尿药后即发口腔溃疡)。宋老认为,虽症大转,但因阳虚,水不化气,宿疾尤在,方中加黄芪15克,丹参15克,益气扶阳,活血畅机,以图再功。(5)宋孝志医案:魏某,女,62岁,初诊日期1993年11月29日。主诉:咳喘,下肢浮肿反复发作15年,加重两周。现病史:自述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闭锁不全,心力衰竭15年。一直服用地高辛每日0.25毫克以维持新功能。但仍因外感等经常诱发喘憋及双下肢浮肿。半月前因家中生火取暖,而诱发咳嗽,伴发热,恶寒吐黄痰,心中烦热,动则喘甚,夜间多有憋醒,继之不能平卧。自行服用抗生素,并将地高辛每隔日加服0.125毫克及双氢克尿噻每日50毫克,症状仍无明显好转。查体:二尖瓣面容,呼吸困难,两肺底可文集细小湿啰音,心率98次/分,律绝对不齐,心尖部可闻及II级双期杂音。肝于肋下可及,质中等硬,双下肢浮肿,舌体瘦,舌质红,太少,脉结代而数。宋老表政委,邪蓄三阴经,寒湿壅滞,阴寒凝重,克伐阳气,脾气不固,感邪闭肺,痰阻化热,为虚实寒热错杂。治以宣气化痰,降浊除壅,处方:苏叶10克,桔梗10克,吴茱萸10克,槟榔10克,木瓜10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瓜蒌20克,3剂。二诊:自诉服药后咳痰清爽,大便通畅,夜间入睡后仍常有憋醒,因口干、舌面疼痛已停用双氢克尿噻。舌红少苔,方中加生薏苡仁30克,枳实10克。7剂。三诊:口干,心中烦热好转,尿量近日增加,双腿浮肿减轻,自觉走路时轻松。方中去黄芩加西洋参益气补心,7剂。四诊:舌面疼痛减轻,咳嗽基本消失,活动后心悸好转,双下肢下午略有肿胀,查心率88次/分,律不齐,双飞呼吸音清稀,舌红,苔薄,脉结代。方中去吴茱萸,加百合20克护养肺胃,4剂。五诊:偶有咽痒而咳,舌痛消失,已能做轻微的家务劳动。易方炙甘草汤以调整取穴,炙甘草12克,党参12克,桂枝6克,麦冬12克,杏仁10克,生熟地各9克,麻仁9克,生姜3克,大枣6枚以益气复脉收工。(6)娄绍昆《中医人生》
有一年腊月二十四的夜晚,大队书记的母亲又偷偷摸摸的送年糕给我们。这个夜晚农村里每家每户都要祭灶王爷,所以我记住了日子。她和平时一样,一放下东西转头就走。但是,我看见父亲一下子拉着她的手,要她留下看病。她推辞了一下之后,真的在凳子上坐了下来。她的两个膝关节肿痛但是不红,下肢有明显浮肿;口苦口干,不思饮水,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大的异常。父亲给她在膝盖后面的委中穴刺血拔罐后,然后给她开了一张中医处方。父亲很少开方,一是生性谨慎,二是怕惹麻烦。他那天夜晚的处方可能在心里琢磨了好多时日了,开方的时候,脸上泛红,透露出少有的自信与满足。当时我把方子抄录了下来:
槟榔六钱,陈皮三钱,木瓜三钱,吴茱萸一钱,桔梗三钱,生姜三片,紫苏茎叶六钱,黄柏三钱,苍术三钱,茯苓六钱,防己六钱,薏苡仁六钱。六贴。
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张鸡鸣散的加减方,治疗上述病症十分有效。大队书记的母亲有没有服用,以及疗效如何我就不知道了。我后来再把这个方子加二两生黄芪,使用于虚胖型下肢特异性水肿的病人,疗效非常明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00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