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8岁。
患带状疱疹30天。
刻下:左手手指、手掌内侧、前臂外侧、上臂内侧、胸前多发疱疹,颜色暗红,剧烈疼痛,牵扯乳房及后背痛。晚上疼痛加重,导致严重失眠。
午后感觉口中冒热气,口干少饮,纳可,尿赤,大便粘少。无寒热,能出汗。舌淡黏苔黄腻。曾经多方治疗,西药、针刺、汤药、艾灸、火针、自然疗法、食疗均无效,病程前后已经服用500多颗止痛药,现需服用止痛药方能入睡,药效后痛醒来再吃止痛药。—————————————患者因白内障手术术后免疫低下,内在伏邪(疱疹病毒)乘势而起,发为疱疹,疼痛剧烈难忍,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药效:1副后疼痛明显缓解,止痛片量逐渐减少,晚上服用1次止痛片即可一觉到天亮,不会因为止痛片药效过了再次痛醒来。原方继续服用7剂,完全痊愈,疼痛与色素沉着全消。———————————————与其说是给止痛药续命,倒不如说是中医中药在背后默默发挥的作用。在现象看来是“续命”,但实际是中药担当起了主要的作用。中药并非简单的止痛,只是对证而已。具体情况需要辨证,不可生搬套用!
具体用药与诊治思路解析:
1.回忆起来,还记得这是早年进入临床的案例。
记得患者一开始述说的是,左肩膀在某日清晨醒来不舒服,有点酸痛。因为患者年龄的关系,再加上性别的特点,当时我下意识认定患者是肩周炎。
当然还因为,自己当时刚好也治疗了一位肩周炎的女患者,所以先入为主地认为这病人也是肩周炎,犯了经验主义这最简单的错误。
因此,我当时随便给她推荐了一个外用的膏药,并且嘱咐她说“这个病不会那么快好,有自己的规律进程,但是吃药敷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大大地缩短病程与痛苦。”
差不多过了一周的时间,她和我说涂搽膏药的地方出现了水泡。由于是网诊,我看了看照片,断定是药疹,因为这膏药里还有一些动物药,而患者长期有素食习惯,我想应该是过敏引起的药疹。
我让其马上停用膏药,并且告知她“过了一段时间,水疱就会自己消下去,只要去除过敏源就行。”并介绍了另一个不含动物药的膏药给她。当时想这是个慢性病,之后也就没再关注了。
大概过了3周的时间,她突然找回我,并告诉我这3周遇到的事情,原来在那之后,她的疼痛持续加重,导致严重失眠,前后反复看过10多位医生,经历过西药、针刺、汤药、艾灸、火针、自然疗法、食疗等,均无效。
病程前后她已经服用500多颗止痛药,现需服用止痛药方能入睡,药效后痛醒来再吃止痛药。患者最后回头找我,说明她对我的信任,也可能是她求医无门,只能再次相信我。这是我早年临床的亲身案例,也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案子。为什么我之后将辨病放在辨证之前,强调辨病的重要性,也是因为自己曾经失手的缘故,深刻体会到辨病以及鉴别诊断的必要性。
2.话说回来,当时知道患者得的是带状疱疹后,我没想着给她止痛,而是打算旁敲侧击,从其他症状找出方证。
最后发现她午后感觉口中冒热气,口干少饮,尿赤便粘。当时想到的第一个点就是“湿”,那湿怎么去?当时我对小柴胡汤这个方子情有独钟,对于许多医家说《伤寒论》没有治湿的方感到不解,因为在我看来,小柴胡汤就是一个治疗湿的良方。小柴胡汤中,柴胡推陈致新、黄芩燥湿清热、半夏化痰湿、党参健脾气,甘草大枣扶脾。前三味药去湿之体,后三味药健脾治湿之因,相辅相成,绝对是《伤寒》治湿首方!因此,当时立即给病人用上小柴胡汤,另外加上桂枝白芍,帮助皮肤代谢,又能止痛;加上茯苓去湿,丹皮化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方也可以是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加减方。因为经方用药种类不多,往往在一个方子里能见到好多方子的影子。这也是仲景用药有趣之处,大家可以看看柴胡桂枝汤里,有多少方子的影子。最终效果明显,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中事。从此,小柴胡汤就成为我治湿首方,没有之一!最后庆幸的是,我没有辜负病人的信任,更没有辜负自己多年的学习。医路漫漫,学无止境,脚踏实地,不负己心!最终具体用药:柴胡15黄芩9姜半夏15党参9生甘草5大枣15桂枝12白芍15茯苓20丹皮9日一剂,饭后。
—————————
—————————
必须说明,作者秉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与诸位同道分享心得,有些观点并未有医家提出过,可以说是作者的一个创新。
但,学问是没有原创的,以上的解析是建立在多方面的知识基础,包括临床实际、文献记载、写作背景、实验研究、文字规律、现代医学等多位前辈的基础上建立的,作者仅仅将资源结合起来,再行考虑而已。
作者必须强调,解析没有唯一的答案,也不应该有唯一的答案,我们可以秉持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因此认为别人的都是错的,这并非一种科学态度。
有句话说,人类是一个不喜欢改变的物种,因为思维定式以及先入为主,会让我们坚持己见,而将异己排除在外,这是社会群体现象的一个弊端。追求同一,排除异己,其结果就是淹没了个人的发言权以及独特性,这样对于学术是绝对不利的。
无法自我审视且不允许别人审视的学术,是绝对走不远的,作者不希望中医如此,更不希望传统文化如此,因此在承传先人努力成果之后,作者仍然不止于此。只有走出舒适区,勇敢接受外来的挑战,因为我们中医人有这样的底气,这个底气来源于文化自信,更加来自于临床实际!
——————————————————
“常态,意味着任何事都不能挑战主流范式。正常,不意味着好,而是我们被限制,不能询问那些“被认为答案已知”的问题。范式,限制科学进步、真理的探求。”
“你的认知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人、事、世界….”
“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自己的样子”
“科学态度,是一种不断自我怀疑的理性行为。”
“对于主流观点的不能疑问,不可侵犯,恰恰是学术的退步,取而代之的是冉冉上升的信仰,以及行尸走肉的糊涂”
————————————————
虽说学问没有原创,都是互相滋养的,作者也并非生而知之,也受益于很多前辈,但《换个视角读伤寒》系列为个人学习与临床心得,属于“原创”内容,一家之言!
本人之拙见,望诸位海涵!
若有任何建议以及不一样的学术观点,欢迎留言分享,作者会一一阅读,互相学习交流!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78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