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含胸塌腰” | 陈氏太极拳的核心身法要领之一
2025
04-23

“含胸塌腰” | 陈氏太极拳的核心身法要领之一

每天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陈氏太极拳的“含胸塌腰”是核心身法要领之一,贯穿整个练拳过程,其作用在于调节气血运行、稳固重心、增强整体劲力。

一、定义与核心要点 

含胸 :指胸部自然放松、微向内合,而非刻意扣肩或佝背。通过松胸、沉肩、收肋,使心气下沉,避免气浮胸膈。 

关键:胸膈横气卸至丹田或脚底,保证呼吸顺畅,避免“横气填胸”导致上重下轻。 

塌腰 :腰部松沉下塌,命门后撑,尾闾前托,臀部自然下垂内收。需避免弓腰(驼背)或软塌,保持腰脊竖直且灵活。 

关键:腰劲坚实,使上下肢劲力贯通,形成“力由脊发”的传导机制37。 

二、生理与技击作用 

气血流通 :含胸塌腰可使清气上升至百会穴,浊气下沉至涌泉穴,促进周身气血循环。 

重心稳固 :通过腰劲下塌和臀部坐实,形成“上虚下实”的稳定结构,避免重心漂浮。 

劲力整合 :含胸为蓄劲,塌腰为发劲基础,两者结合可形成“身弓”,实现蓄发一体的整体劲。 

三、练习要领 

动作配合 :开胯屈膝时同步完成含胸塌腰,保持脊柱竖直,腰胯与胸背形成对拉舒展。 

常见误区纠正:

挺胸:会导致气拥胸膈,重心上浮。正确做法是胸肌放松,肋骨微束。 

撅臀:表现为命门凹陷,需通过泛臀(胯根内收)使腰脊平直,避免腰椎受压。 

过度塌腰:腰部不可硬挺或软塌,应松中有撑,如“弹簧”般弹性。 

辅助验证方法 :平躺时腰部自然贴地,体会腰背平直的状态;站立时通过虚领顶劲(头颈上领)与塌腰形成对拉。 

四、陈氏太极拳中“含胸塌腰”的作用原理

陈氏太极拳中“含胸塌腰”的作用原理可从生理结构、力学传导、气血循环及技击应用四个维度解析:  

1、生理结构优化原理 

脊柱自然舒展:含胸通过微收肋骨、松肩沉气,使胸椎保持自然生理曲度,避免挺胸导致的胸椎反弓或驼背压迫。

塌腰时命门后撑、尾闾前托,腰椎保持竖直松沉状态,减少腰部压力,防止脊柱变形。 

内脏功能改善: 胸腔放松使膈肌活动空间增大,呼吸更深长;塌腰时腹腔压力均匀分布,促进脾胃运化和肠道蠕动。 

2、力学结构整合原理 

重心稳固与劲力传导:含胸使上体“虚”,气沉丹田;塌腰使下盘“实”,腰胯与下肢形成支撑轴。两者结合形成“上轻下实”的稳定结构,降低重心并增强抗冲击能力。 

腰部作为上下肢枢纽,塌腰时通过脊柱竖直传导地面反作用力,实现“力由脊发”,劲力从脚底经腰脊贯通至手指。 

动态蓄发机制:含胸时胸背肌群放松蓄劲,塌腰时腰背肌群弹性拉伸,形成类似“身弓”的蓄能结构。发力时腰腹骤然收缩,将蓄积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爆发力。 

3、气血与内气运行原理:气血升降平衡 含胸使清气沿任脉上升至百会,塌腰引导浊气沿督脉下沉至涌泉,促进“小周天”循环。 

胸腹放松后,横膈膜运动幅度增加,推动气血向四肢末梢输布。 

丹田核心强化: 塌腰时尾闾内卷、会阴上提,配合逆腹式呼吸,使气沉丹田并增强腰腹区域的“丹田内转”能力。 

4、技击应用原理:化劲与听劲灵敏 含胸状态使胸部形成弧形内凹,受力时可缓冲冲击并引导对方劲力落空;塌腰增强腰脊感知力,提升“听劲”灵敏度。 

整体发劲效率 通过腰脊弹性形变(命门后撑与尾闾前托的对拉),将下肢蹬地之力与上肢动作整合,形成“周身一家”的整劲。

本公众号文章、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处理或删除。【太极拳学习者】平台意在分享,感谢作者支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