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颈腰痛杂志》
通信作者: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 靳占奎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在骨科疾病中极为常见,其症状主要体现为腰痛、下肢反射痛、麻木以及马尾神经综合征等。患病率为1%-3%,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
因为其典型症状明显,再配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即可综合判断,所以LDH的诊断并不难。另外,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手术在各级医院的普及,LDH的诊疗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而从表面上来看,LDH这一疾病很少漏诊。
但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在临床上一些LDH的治疗过程并非总能按照预期线性推进,其中存在诸多“陷阱问题”导致误诊。
本文就LDH易混淆的5种疾病:Bertolotti’s综合征、远外侧综合征、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棘突间骨关节病、髋关节相关疾病展开全面而细致的综述。
陷阱一:Bertolotti’s综合征
1.1 概述
Bertolotti’s综合征[1]是由腰骶移行椎(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 LSTV)引发的慢性腰腿痛疾病,两者虽均表现为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但发病机制存在本质差异[2-3]:Bertolotti’s综合征源于L5/S1交界区骨性结构异常(如L5横突肥大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完全融合)导致的椎间孔外口狭窄及神经根卡压[4],而LDH则由椎间盘退变突出直接压迫神经根引起。
影像学诊断时需重点关注LSTV的特征性改变,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图1),两种变异均导致腰椎横突肥大或翼状改变,可能与骶骨或髂骨形成假关节,成为疼痛的解剖学基础,还包括腰椎总数变异(L4或L6)、横突-骶骨异常连接结构以及椎间孔外口骨性狭窄,易导致“责任病灶”误判。
图1 腰椎X线片
A、B:正位X线片和侧位片,可见骶椎腰化(第1骶椎未与骶骨融合,形成“第6腰椎”)
临床实践中,若仅处理椎间盘突出而忽略横突肥大造成的骨性卡压,术后残留神经症状发生率可达35%[5]。因此需结合Castellvi分型系统评估LSTV严重程度,并通过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三维CT重建及MR神经成像技术精准定位神经受压部位,避免因漏诊引发二次手术风险。
1.2 诊断标准与影像学特征
Bertolotti’s综合征作为LSTV引发的特殊症候群,在不同年龄层人群中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率异质性(4.0%~10%)[6],青少年(15.7%为11~20岁)和中老年(22.5%为31~40岁)均高发[7]。
尽管大多数LSTV患者无症状,但异常的腰骶部生物力学特性可导致运动模式紊乱和应力分布失衡,当横突肥大引发椎间孔狭窄及神经根压迫时,则出现特征性L5神经根症状。Castellvi分类系统[8]依据横突形态学特征将LSTV分为四型(表1):Ⅰ型(横突宽度≥19mm)、Ⅱ型(假关节形成)、Ⅲ型(骶骨完全融合)及Ⅳ型(混合型),见图2-图6。临床观察发现Ⅱ型假关节退变是诱发下腰痛的主要病理类型[9]。
表1 LSTV分型
图2 LSTV分型示意图
图3 LSTVⅡB型
A-D:LSTVⅡB型例,表现为双侧横突肥大,即腰椎正位片中可见横突宽度测量≥19mm
图4 LSTVⅡA和ⅡB型
A、B:ⅡA型单侧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C:ⅡB型双侧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
图5 LSTVⅢA型和ⅢB型
A:ⅢA型单侧横突与骶骨完全融合;B:ⅢB型双侧横突与骶骨完全融合
图6 LSTV Ⅳ型
Ⅳ型:一侧为Ⅱ型,另一侧为Ⅲ型
1.3 治疗
Bertolotti’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病理过程涉及多重机制:①LSTV上方椎间盘加速退变引发的椎管狭窄及椎间盘突出;②假关节失稳导致的脊柱退行性关节炎,尤其单侧异常连接引起的生物力学失衡可继发对侧小关节退变;③横突肥大直接造成L5神经根出口区骨性卡压。临床治疗需精准识别疼痛来源,保守治疗与射频消融疗效有限,手术干预成为重要选择[10]。
Mikula等[11]对比关节切除术与融合术发现,后者在远期疼痛控制更具优势;准确诊断疼痛来源对Bertolotti’s综合征的治疗及术式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诊断性注射对于判定LSTV是否为致使患者腰痛和根性症状的根源,这一点尤为关键。Li等[12]采用的利多卡因/激素封闭试验是鉴别疼痛来源的关键技术,阳性结果可指导微创横突切除术的实施。当前手术疗效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亟需通过前瞻性大样本研究优化术式选择标准,以提升治疗精准度与患者预后。
陷阱二:远外侧综合征/远端综合征
2.1 概述
远端综合征/远外侧综合征(far out syndrome, FOS)又名椎间孔外嵌压或椎间孔出口区狭窄,是L5神经根在肥大的L5横突与骶骨翼之间的椎间孔外区域地受到压迫和卡压,见图7,最早由Wiltse等[13]于1984年进行描述。Wiltse认为远端综合征有两种类型:I型是多见于患有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老年人,Ⅱ型多见于较年轻的成年人,伴有峡部滑脱和至少20%的滑移。
图7 L4-L5神经根在离开椎间孔后的远端走行中受到机械性压迫
2.2 诊断标准与影像学特征
FOS的患者和LDH的临床表现类似,也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因脊神经根受压刺激其支配区域感觉神经,该区域还可能出现感觉减退、麻木或刺痛等异常,导致下肢肌肉力量减弱等运动功能障碍。当LDH与FOS共存时,FOS的临床症状可能被错误归因于LDH,进而导致治疗策略偏差。例如,单纯行椎间盘切除术可能无法缓解椎间孔外神经压迫,致使术后残留下肢放射痛或肌力减退,显著影响患者预后。
综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多模态影像学特征(见图8):典型症状包括根性放射痛及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障碍,MRI脊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可三维可视化神经根在椎管、椎间孔及椎间孔外区域的受压情况,三维CT能精确评估骨性狭窄对神经根出口的卡压程度,X线则用于筛查先天性畸形(如椎体融合)及退变性改变(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
图8 患者,女,48岁,腰痛伴右下肢疼痛7个月。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右足背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张力正常
A:腰椎MRI;B:腰椎CT可见L5-S1椎体后缘骨赘生成,椎间孔相对狭窄导致L5神经根受到卡压
2.3 治疗
治疗需遵循阶梯化原则,对于早期有症状的患者,经椎间孔硬膜外类固醇注射(transforamial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 TFSI)可有效缓解疼痛,Serifoglu等[14]研究显示治疗后3个月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呈下降趋势,功能活动显著恢复;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机械压迫者需手术干预,Ha等[15]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技术行微创减压,术后2年VAS评分降至0分,臀部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改善至10%,证实该技术兼具精准减压与组织保护优势。需强调术式选择应个体化:单纯神经压迫首选UBE等微创术式,而合并椎间失稳者需联合TLIF等融合技术,临床决策需权衡神经减压充分性、脊柱稳定性及患者功能需求。
陷阱三:极外侧椎间盘突出
3.1 概述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LLDH)是LDH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16],表现为突出的髓核位于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处于椎间孔以外。这种突出会压迫同节段神经根,进而引发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范围正是该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该疾病的症状表现具有一定特殊性,通常以脊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疼痛为主要特征,而腰部疼痛相对不显著。
其突出位置的独特性,使得所压迫的神经为出口根,而非常见的走行根,这一情况极易干扰医师的判断,导致定位出现偏差进而引发首诊时的误诊[17]。
3.2 诊断标准与影像学特征
FLLDH的分型是众多学者基于解剖学、影像学及临床特征长期积累形成的共识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指导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目前主要分型可以概括为动态移位分型、解剖定位分型、临床-影像分型及神经根空间关系分型,见表2。
表2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
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可以减少临床中的误诊和漏诊,还可以针对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外型、混合型等选择合适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也便于评估治疗效果。
早期诊断FLLDH常借助影像学技术[18]。CT检查能迅速判断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与突出物大小;MRI可清晰呈现FLLDH病变椎间盘形态及其与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提升诊断可靠性,建议辅以冠状位成像及增强扫描技术,通过优化组织对比度与空间分辨率,实现定位及定性的准确性显著提升[19]。
3.3 治疗
FLLDH的治疗需遵循阶梯化策略,综合评估病情与患者个体差异。保守治疗常为首选,通过卧床休息减轻腰椎压力,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及热敷、牵引、针灸等物理疗法,以缓解炎症、改善神经功能[23]。
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存在神经进行性损害[24],则需手术干预。微创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成为主流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PELD)可精准摘除突出物,研究显示其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且术后疼痛更轻,UBE通过椎旁入路实现清晰视野下的安全减压,临床应用中展现出高优良率与低并发症风险[25],为该病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微创解决方案;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i 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则适用于合并脊柱不稳的复杂病例,其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但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26]。
张先鹏等[27]为了评估UBE技术治疗FLLDH的效果。研究选取25例患者,根据突出位置分型并确定间隙分布。手术经椎旁入路,出血量少,时间适中。术后患者下肢和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明显改善,优良率达96.0%且无并发症。
Saela等[28]的研究表明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是传统开放手术的良好替代。其适应证广泛,MI-TLIF具有出血少、疼痛轻、住院短等优点。以椎间孔镜、UBE为代表的微创技术通过精准化操作与最小化组织损伤,在改善症状、加速康复及减少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陷阱四:棘突间骨关节病(Baastrup’s病)
4.1概述
Baastrup’s病,在1933年由丹麦放射科医师Christian Baastrup首次描述,又称吻合椎综合征、腰椎吻合棘病、棘突间骨关节病等[29]。其特征为腰椎棘突相互靠近、撞击,致使相对缘骨质增生、硬化,棘突杵状增粗,见图9,相对面变平甚至形成假关节,患者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腰背部疼痛病史,受累棘突有固定压痛[30]。
图9(右)腰椎棘突相互靠近、撞击,致使相对缘骨质增生、硬化,棘突杵状增粗
Baastrup’s病是一种罕见的脊椎疾病,常因临床医师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而被误诊和错误治疗。当患者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和Baastrup’s病时,医师易将Baastrup’s病误诊为盘源性腰痛而进行椎间盘的手术。因此,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2 诊断标准与影像学特征
目前关于Baastrup’s病的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一些研究根据影像学表现或病理特征进行了初步分类,Hu等[31]基于影像学和临床症状的腰椎Baastrup’s病描述了一种新分类方法,并检验其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在116例患者资料中,根据影像学特征将其分为单节段(I型)和多节段(Ⅱ型),再根据退变程度细分亚型,并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分类。结果显示,新的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明确该疾病的分型,从而为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Baastrup’s病的诊断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得到验证[32]。X线片最常见的表现是相邻棘突的紧密接近和接触,并且关节面出现硬化。不仅如此,在病情更为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关节面的扁平和增大,甚至两个受影响的棘突之间会融合。
此外,通常在病理水平上,还能够观察到脊柱的一般退行性改变,且这种改变最为显著。该技术成本较低且具有广泛的可用性,同时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剂量也相对较低。但在肥胖患者的下腰椎水平,成像质量往往较差。
CT:通过对CT轴位图像进行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可以清晰地呈现出相邻棘突的紧密接近和接触状态[33],同时还能观察到伴随出现的硬化现象,以及关节面的变平和扩大,甚至两个棘突之间形成关节的情况;MRI:在少数有症状患者中可显示腰椎棘间滑囊炎,表现为相邻棘突间的液性信号,还可见关节面扁平、硬化、增大、囊性病变、骨水肿等,以及棘间韧带水肿和增强[34]。
4.3 治疗
Baastrup’s病的治疗策略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情况分层选择。保守治疗作为初始方案,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缓解疼痛与炎症,联合脊柱屈曲锻炼等物理治疗。
Singla等[35]报道1例老年患者经1周药物干预后辅以康复训练,6个月随访时症状显著改善,提示早期保守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因临床认知不足常被误诊或延误。对于保守治疗反应不佳者,介入治疗可作为过渡选择。Filippiadis等[36]对55例患者实施透视引导下经皮浸润治疗,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且活动能力改善;棘间韧带局部麻醉联合类固醇注射可快速缓解疼痛,若介入治疗仍无法满足需求,则需考虑手术干预。
部分棘突切除术因并发症风险低、疗效明确被广泛采用,Corr等[37]、Kerroum等[38]报道术后疼痛显著缓解且恢复良好。微创技术如全内镜手术通过切除骨赘、恢复棘突间隙改善症状,Lin等[39]随访12个月显示VAS评分下降且CT证实解剖结构改善。因此Baastrup’s病需综合评估后选择阶梯治疗方案,保守治疗为首选,难治性病例可逐步升级至介入或手术,以平衡疗效与创伤风险。
陷阱五:髋关节疾病
5.1 概述
髋关节疾病(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肿瘤)可能导致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40]。其症状区域与LDH存在重叠。但疼痛根源为髋关节原发病变(如股骨头坏死血供障碍、股骨颈骨折创伤刺激[41]或肿瘤侵袭压迫[42]。
当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或医师仅依赖腰椎MRI/CT检查未系统评估髋关节时,易误判为坐骨神经痛。导致治疗延误及错误干预(如腰椎手术),加重患者不良预后。
5.2 诊断标准与影像学特征
体格检查:FABER试验(Patrick试验):患者仰卧位,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下肢呈“4”字姿势),向下按压膝关节诱发髋部疼痛(阳性提示髋关节病变);Trendelenburg征[43]:单腿站立时,健侧骨盆下垂,阳性提示髋外展肌无力或髋关节不稳定。直腿抬高试验:LDH患者多为阳性,抬高<60°诱发下肢痛,而髋关节疾病通常阴性即疼痛与体位无关。髋关节冲击试验(屈曲内旋痛阳性提示髋臼撞击综合征)。影像学方面:X线骨盆正/侧位:评估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塌陷(坏死)、骨折线(股骨颈骨折)、髋臼覆盖异常(撞击综合征)等。MRI:显示髋臼盂唇撕裂、股骨头骨髓水肿(坏死早期)或肿瘤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滑膜炎或软骨损伤敏感。CT三维重建:精确显示骨性结构异常(如髋臼边缘骨赘、股骨颈应力性骨折)。放射性核素骨扫描(SPECT/CT):用于隐匿性骨折或早期肿瘤筛查,表现为局部异常放射性浓聚。
表3 各种髋关节疾病的分型与标志性特征
5.3 治疗
对于股骨头坏死治疗需根据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分期选择。
早期股骨头形态完整、未塌陷(ARCOⅡ期)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减轻负重、高压氧改善局部血供及双膦酸盐延缓骨吸收,亦可联合髓芯减压术以降低骨内压并促进修复。若进展至晚期(Ⅲ-Ⅳ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是恢复功能的首选方案;髋臼撞击综合征[47-48]的治疗需区分解剖分型:对于“凸轮型”或“钳型”撞击,早期可通过调整运动模式及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缓解症状,但长期无效或伴随盂唇撕裂者需关节镜手术清除骨赘、修复盂唇或行股骨头颈成形术,以解除机械撞击并预防继发性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与骨折类型密切相关,稳定型(GardenⅠ-Ⅱ型)多采用内固定术(如空心螺钉或动力髋螺钉DHS),而移位型(GardenⅢ-Ⅳ型)因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风险高,常推荐半髋或全髋置换术(尤其老年患者)。
术后需早期康复训练以避免关节僵硬及血栓形成;髋关节骨性关节炎[49]以阶梯治疗为原则,轻型患者首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氨基葡萄糖保护软骨,联合髋周肌群锻炼增强关节稳定性,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可延缓病情进展,终末期患者则需行THA以彻底解除疼痛并恢复活动能力。
鉴别
LDH的典型症状广为人知,但其广泛性与非特异性使得临床中极易与多种解剖结构异常、神经卡压及退行性病变混淆。错误地将“陷阱疾病”误判为LDH,可能导致保守治疗无效、不必要的手术干预或术后症状残留,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精准识别关键差异点是避免误诊的核心,需基于病史采集、动态查体及针对性的影像学判读构建多维度鉴别框架。
6.1 Bertolotti’s综合征 ①病史特征 年轻患者(30岁前出现症状),慢性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保守治疗(药物、理疗)效果差。疼痛性质为机械性(活动后加重,休息无缓解)。②体格检查 L5神经根受压体征:踝背屈无力、足背外侧感觉减退。腰骶部假关节局部触诊压痛明显。③影像学特征 X线/三维CT:明确LSTV分型(Castellvi分型),显示横突肥大、假关节形成或骶骨融合。MRI神经成像:L5神经根在椎间孔外口受压或水肿。
6.2 远外侧综合征/远端综合征 ①病史特征 下肢放射痛剧烈,疼痛沿L5神经根分布(小腿外侧、足背)。常见于退变性腰椎侧凸(老年人)或峡部裂合并滑脱(中青年)。②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可能阴性(压迫部位在椎间孔外)。L5神经根体征:趾背伸肌力下降(Ⅲ-Ⅳ级),腓骨长短肌无力。③影像学特征 DTI:三维显示神经根走行,明确外侧出口区狭窄。三维CT:L5 横突下缘骨赘或骶骨翼骨质增生。
6.3 极外侧椎间盘突出 ①病史特征 下肢根性痛显著,腰部疼痛轻微或无痛。疼痛范围与出口根支配区一致(如L4神经根→大腿前外侧、小腿内侧)。②体格检查 髋外展肌力减弱(Trendelenburg征阳性)。对应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如L3神经根→膝反射减弱)。③影像学特征 MRI轴位薄层扫描:明确髓核突出至椎弓根外侧或椎间孔外。CT增强:显示突出物与神经根接触变形。
6.4 棘突间骨关节病(Baastrup’s病) ①病史特征 腰部后伸时疼痛加重(如后仰站立、搬重物)。无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可与LDH区分)。②体格检查 棘突间隙固定压痛,脊柱后伸诱发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③影像学特征 X线侧位片:相邻棘突“吻合征”(接触缘硬化、骨赘形成,似接吻)MRIT2WI:棘突间滑囊高信号(水肿或炎症)。
6.5 髋关节相关疾病 ①病史特征 疼痛位于腹股沟区或髋关节外侧,活动后加重(行走、爬楼梯)。部分患者有髋部外伤史或长期激素使用史(股骨头坏死风险)。②体格检查 FABER试验(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诱发髋部疼痛(阳性提示髋病变)。4字试验:髋部疼痛或活动受限。髋关节活动度降低(内旋、外展受限)。③影像学特征 X线骨盆正位:股骨头塌陷 (坏死)、髋臼覆盖不良(撞击)。MRI髋关节:早期坏死表现为“双线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讨论与展望
本文以LDH为切入点,揭示一个值得警惕的临床悖论:虽然微创技术与智能影像导航已将现代脊柱外科推入精准诊疗时代,但LDH的误诊漏诊率并未如预期消退,反而在影像依赖加剧、解剖思维淡化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更为隐蔽的认知陷阱。
未来突破方向应聚焦于构建“动态鉴别诊断框架”:针对特殊解剖变异(如腰骶移行椎)或非典型疼痛区域,可设计“阶梯式”评估方案——从基础查体到针对性影像学重建(如冠状位 MRI薄层扫描),从神经电生理检测到诊断性封闭,逐层剥离干扰因素。唯有将解剖认知深度融入临床思维,让技术真正服务于鉴别诊断而非替代思考,才能化“陷阱”为“阶梯”,推动LDH诊疗从“形态学主导”迈向“功能-结构整合”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61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