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神者亡
得神者昌
疾病治疗失败之关键
“神不使”
乌托邦21
王大夫讲中医
第025期
☆ 神不使 ☆
临床中,同样的疾病,无论复杂和简单,无论良性和恶性,都有治愈或不愈的患者。为什么有些患者,疾病很重,能好?为什么有些患者,病不重,却好得慢,甚至丧命黄泉?《黄帝内经》在2000年前,提出“神不使”是各种疾病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当代,如肿瘤、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尽管可以选择应用多种先进的治疗措施和药物,但能够痊愈者却少之又少,疾病为何难以恢复,《黄帝内经》的智慧值得借鉴。
中医解读
《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篇》
原文: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白话解:
岐伯说:当今社会,治疗疾病,需要服用有毒性的药物攻击脏腑内在的病邪,用镵石针艾调制外在的经络气血。
黄帝说:患者治疗到形体破败,气血亏虚,仍旧没有治疗效果,是什么原因啊?
岐伯说:是“神不使”的原因啊。即精神、意志没有发挥作用啊。
黄帝说:“神不使”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说:“针刺、砭石”等治疗方法,是医道。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精神没有得到长养,意志没有得到调治,所以病不能好。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精神衰败,气血失调呢?最根本在于患者的嗜好和欲望无穷尽,患者的恐惧和担心从来没有停止过。导致患者精气败坏,气血亏虚,神气游离于身体之外,所以病不能好。
注解
镵石
治疗疾病之锋利刀石。镵,古九针之一,针形头部膨大,末端锐利,用于划割皮肤,割治排脓等治疗。石,砭石,古用石做的砭针、砭刀等医疗器具,用于点穴,熨肤和按摩治疗方法,类似于当代刮痧。镵石,泛指外治方法。
毒药
治疗疾病之内服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可久服强身健体。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可补虚扶弱,祛邪抗病,需斟酌其宜,适可而止。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针艾
治疗疾病之针刺和艾灸。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方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以针刺入人体穴位的方法,调整营卫气血,治疗疾病。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治疗目的。
什么是“神不使”
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包括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如果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强健,则神旺;精气血津液亏耗,脏腑功能衰败。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使:
使,从也。运用,使用之意。如《管子·枢言篇》:“天以时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兽以力使。”
“神不使”本意:
精神、意志、思维力量衰败,不可以统帅自身脏腑、气血功能。
“神不使”临床表现:
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精气弛坏,营泣卫除。即精神萎靡、衰败,气血紊乱、亏虚。
“神不使”西医诊断:
常见于恶性肿瘤、慢性结缔组织疾病、心、肺、胰、肝、肾脏腑功能衰竭期、脑血管病以及多种疾病终末期。
“神不使”产生原因&后果
产生原因:
① 医生:治疗没能充分调动患者精神、意志,导致患者“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② 患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患者嗜好和欲望无穷尽,患者恐惧和担心从未停止,消耗患者有限的精神。患者的习气和秉性,包括吃喝穿戴阔、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都在损耗着患者的精神。
后果:
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即精神内在消耗,导致疾病不能得到康复。严重的“失神”、“亡神”,导致疾病恶化,死亡。《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邪客》:“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神不使”治疗
① 医生:通过运用(针石、药物等)道,调精神,治意志。扶助、调动患者精神、意志,使其精神日进,志意调和,促进疾病痊愈。《黄帝内经·师传》“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② 患者:配合医者,结合“儒释道”圣人训诫,修补道德,断嗜好、减欲望,安顿身心、明了仁义礼智信人之天性、补养温良恭俭让心中之道理,圆融勤劳工苦做身之情理,必能积功累德,积精全神,使神安体泰。《黄帝内经·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案例分析
袁世凯“神使”与“神不使”。
“神使”阶段
袁世凯起身基层,尽管创业劳苦奔忙,然身体健康。最后贵为清末头号权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合法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中华帝国,自称皇帝。
“神不使”阶段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5月下旬忧愤成疾。正是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导致“神不使”。
“失神”阶段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内外交困,身心衰败,终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时年57岁。正如《黄帝内经·疏五过论》所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医生建议
① 精神扶助、调摄是疾病治疗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② “儒释道”立论以道为重,重在调神。医、患当常留意、学习、应用。
③ 在任何时候,医者、患者家属都要避免伤害患者精神。
④ 患者亦要时时振奋精神,不要轻言放弃,安然虑道养神,静待疾病康复。疾病也必然康复!
【乌托邦21·王大夫讲中医】微刊
第025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57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