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第189条
2025
04-21

伤寒论第189条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在表,紧为里实。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之,里邪虽去,表邪复人于里,又亡津液,故使腹满而小便难。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之脉,挟口环唇,然胆热则口苦,咽为胆之使,故口苦则咽干。腹满,热入阳明也。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风寒俱有,而太阳未除也。下之腹满者,误下则里虚,外邪未除者,乘虚而尽人,内陷也。小便难,亡津液也。

喻嘉言《尚论篇》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此条阳明中风,俱该(该;通’赅’。)伤寒而言,俱太阳未除之候,但以腹满一端,知为热入阳明,然终与大实、大满不同。若误下,则外邪乘虚内陷,而腹愈满矣。小便难者,亡津液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此言阳明中风,风性无定,过在少阳,涉于太阴,太阴主开,仍欲合太阳之开以外出而不可下也。阳明中风,风中阳明之气也。口苦咽干,病在少阳。腹满微喘,病在太阴。夫病在太阴而复发热恶寒,乃太阴合太阳而主开之义也。阳邪内入于太阴,故脉紧,外合太阳,故浮而紧也,是当外散其风邪。若下之,则太阴湿气不舒,故腹满不愈,少阳三焦不和,故小便难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此言阳明之气不特与太阴为表里,抑且中合于少阳,外合于太阳也。阳明中风,不涉于本气之燥化,而涉于少阳之热化,故口苦咽干;复涉太阴之湿化,故腹痛微喘;又涉太阳之寒化,故发热恶寒;以风邪而入于里阴,故脉紧;复外合于太阳,故浮而紧。浮宜外解,若下之,则太阴脾土不能转运而腹满如故,少阳三焦不能決渎而小便难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口苦咽干,阳邪内侵也。腹满微喘,里气不行也。发热恶寒,表邪方盛也。夫邪在里者已实,而在表者犹盛,于法则不可下,下之则邪气尽陷,脾乃不化,腹加满而小便难矣。此阳明自中风邪,而表里俱受之证,是以脉浮而紧。盖太阳脉紧,为表有寒,阳明脉紧,为里有实。前第三十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意可参考。

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本条无目疼鼻干之经病,又无尺寸俱长之表脉。微喘恶寒,脉浮而紧,与太阳麻黄证同;口苦咽干,又似太阳少阳合病;更兼腹满,又似太阳太阴两感。他经形证互呈,本经形证未显,何以名为阳明中风耶?以无头项强痛,则不属太阳;不耳聋目赤,则不属少阳;不腹痛自利,则不关太阴。是知口为胃窍,咽为胃门,腹为胃室,喘为胃病矣。今虽恶寒,二日必止,脉之浮紧,亦潮热有时之候也。此为阳明初病在里之表,津液素亏,故有是证。若以腹满为胃实而下之,津液既竭,腹更满而小便难,必大便反易矣。此中风转中寒,胃实转胃虚,能食而致反不能食之机也。伤寒中风,但见有柴胡一证便是,则口苦咽干,当从少阴证治,脉浮而紧者,当曰弦矣。

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谓阳明里证。中风,谓太阳表证也。口苦咽干,少阳热证也。腹满,阳明热证也。微喘,发热恶寒,太阳伤寒证也。脉浮而紧,伤寒脉也。此为风寒兼伤表里同病之证,当审表里施治: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两解之。少阳、阳明病多,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若惟从里治,而遽以腹满一证,为热入阳明而下之,则表邪乘虚复陷,故腹更满也;里热愈竭其液,故小便难也。《金鉴》则云:阳明谓阳明里证,中风为太阳表证。非也。

又云:按,此条,常器之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又小柴胡汤。汪氏云:以葛根汤为主,加黄芩等凉药以治之。《金鉴》云: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两解之。少阳阳明病多,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若惟从里治,而遽下之,则表邪乘虚复陷,故腹更满也。里热愈竭其液,故小便难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阳明不特与太阴表里,而且与太阳、少阳相合。阳明中风,不涉于本气之燥化,而涉于少阳之热化,故口苦咽干;复涉于太阴之湿化,故腹满微喘;又涉于太阳之寒化,故发热恶寒。阳明脉本浮大,以阳明协于太阳,故脉象浮中不见大而见紧。浮紧之脉,宜从汗以解之,若误下之,阳邪内陷于中土,则中土不运而腹增满,少阳之三焦不能决渎,复增出小便难之新证也。

[述]此言阳明之气不特与太阴为表里,抑且中合于少阳,外合于太阳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上文不书阳明伤寒,本条特书阳明中风,伤寒来自太阳,太阳为主动;中风出自阳明,阳明为主动也。阳明直接中风者其偶,直接中寒者亦偶,独伤寒必藉太阳为化始,不能穷邪祟之变,中风中寒不藉太阳为化始,可以穷邪祟之变,下文中风证具曰无余证可知也。且病过十日非中风之常,来势骤者去亦骤也。况太阳先免却中风一层,必为阳明之援助,又有少阳、太阴为后盾,杀其势而风自熄,下文中风不治者尤偶也。观其阳明证不悉具,而口苦咽干似涉于少阳,非病少阳也。少阳为之转,阳明翻作少阳证,故口苦证阳明有其一,口苦咽干证少阳有其二也。腹满微喘又连于太阴,非病太阴也。太阴不能开,阳明中见太阴证,故腹满微喘证阳明有其二,腹满证太阴有其一也。发热恶寒尤类于太阳,非病太阳也。太阳亦不能开,阳明假托太阳证,故发热证阳明有其一,发热恶寒证太阳有其二也。大抵阳明中风不得汗,伤寒才得多汗。以其气不通,不同伤寒气尚通也。假令脉弦浮大,仍是中风脉,无汗解之望矣。惟脉浮而紧,是中风变伤寒而去,俨以伤寒之脉还诸太阳,在太阳浮紧脉当发汗,在阳明当从容以出汗,下文脉浮而紧,明曰汗出不恶寒矣。知汗出而解者,又曰脉紧则愈乎?就令无汗亦有病衰之日,勿治之可也。而最反对者莫如下,若下之必陷邪入腹,太阳紧反入里则作痞,本证浮不在外则腹满矣。岂徒微喘已哉?恐有加哕之虞,曰小便难,尤有不尿之虑秋也。欲求大便硬而不可得,可勿慎软?

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此节上下两“腹满”字,必有一衍文。玩“则腹满”“则”字之义,似腹满见于误下之后,未下时不应腹满。然非腹满,医者何因而误下?此必后之“腹满”字当衍也。所以为阳明中风者,太阳初转阳明,必有潮热;邪风闭遏皮毛,肺气不舒,因而微喘;肌表同病,故发热恶寒;湿热不从汗解,流入太阴部分,因而腹满;阳明燥热,迫胃中胆汁上抗,因而口苦咽干;皮毛不开,故脉浮紧。若以腹满之故,疑为阳明内实,妄行攻下,水液一下而尽,小便遂难,况湿邪黏腻,渗入膀胱,尤难疏泄。盖此证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或大青龙汤之表里双解,俾风湿由汗而解。设中脘不运,更为斟酌下法以去内实,此亦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之意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程知云:此言阳明兼有太阳、少阳表邪,即不可攻也。阳明中风,热邪也,腹满而喘,热入里矣。然喘而微,则未全入里也。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皆太阳未除之证。口苦咽干,为有少阳之半表半里。若误下之,表邪乘虚内陷,而腹益满矣,兼以重亡津液,故小便难也。

丹波元简云:按,下条云: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金鉴》则云:阳明谓阳明里证,中风为太阳表证。非也。

又云:按,此条,常器之云:可桂枝麻黄各半汤,又小柴胡汤。汪氏云:以葛根汤为主,加黄芩等凉药以治之。《金鉴》云: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大黄汤两解之。少阳阳明病多,则以大柴胡汤和而下之。若惟从里治,而遽下之,则表邪乘虚复陷,故腹更满也。里热愈竭其液,故小便难也。

铁樵按:阳明中风,即吾所谓伤寒系之温病,而兼见太阳少阳症者。既兼见太阳少阳症,何以不谓之三阳合病,而曰阳明中风?此条与一九二条相应。虽云脉紧,恶寒不过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按脉浮而紧,是无汗者。所以定为阳明中风者,盖中风与伤寒之辨,不仅在脉紧无汗、脉缓有汗,其最重要之关键在《内经》定冬之热病为伤寒,春之热病为中风。临诊时极有注意价值。又无论其为伤寒、中风,既脉紧无汗,是当汗不当下。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按此条由阳明而回溯到太阳少阳,将三阳传变转属历程,反复辨论。上各条是由太阳而阳明,少阳而阳明。此条是阳明,而又连系到少阳太阳,证既复杂。义又奥折,似并似合,非并非合,似属似系,非属非系,各注粘着一面。所以滞碍难通,不得不矫强牵附。须知三阳归宗一气,关连密切。既由外而转属到内,亦可由内而连系到外,外欲罢而未全罢,内将实而未尽实,交接过渡期闻,颇难认识。经论就在这个悄恍迷离。难着手的关键处,将学术特殊推进一步。于此不猛下一参,证入学理最深层,殊失作者苦心。条文开始日阳明中风,阳明二字,正明定分。是阳明中风,不是太阳中风,少阳中风,观胪叙证象。曰口 苦咽干,确是少阳证。日发热恶寒。确是太阳证。但中间嵌一句 腹 满 微喘,喘由满来。不是胸满胁满心下满,而是腹满,明明在内,明明 探 到胃之家。再征诸脉,脉浮而紧,浮主表,紧主寒。俨似太阳伤寒。浮兼紧。俨似少阳弦象。但不是浮紧,是浮而紧。外邪闭寒固紧,绞结亦紧。观下文脉紧则愈。脉紧必潮热,证可亦谓之寒,亦谓之外,紧者紧迫,对松弛言,此犹不是紧反入里,乃胃气尚强,邪不能干,阳明未定成实,燥犹未显,邪之搏于胃肠外者。尚徘徊鸿遭于太少两阳间。这个历程颇易迷惑。郭白云补亡论,拟用麻黄桂皮各半汤。彼是外实,邪在太阳,而证显少阳,此是内实;邪 在阳明,而证显少阳太阳。安能比而同之?汗之固非,下之亦非。从少阳输转,亦未为尽得。中风脉浮缓,此则浮紧。浮紧主太阳外证,此则为阳明内证。有变脉变证,却寻不出变治。仲景不立方,含蕴极深,会得精神,方化无穷。整个阳明篇,从此启发不少。然后知各家纷纷籍籍。各是其说者,了无一当。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这一段,与太阳病那个大青龙汤证是一样的。大青龙汤证根本就是(含有)里热,那就是太阳阳明,但是里热不盛,要是盛了,也是太阳并发阳明。

搁个“太阳中风”,跟前面的大青龙汤一样,那个说是“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搁个“中风”为什么呢?中风本应该汗出,大青龙汤不得汗出,搁个“不汗出”就是不得汗出而人烦躁,是里热的问题。

那么这一段,就是那个大青龙汤证。由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热比那个(大青龙汤)盛了,腹满而喘,又有些“实”象,所以不叫太阳中风,而叫阳明中风。其实还是那一类,你看下面就知道了。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这是不汗出的脉。在这个时候,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这还是太阳伤寒的脉。

那么这个时候虽然病发于里,(但)里不会实的,而且应该先解表,这是定法,咱们前面讲过。这个就是大青龙汤证(之类型),大青龙汤证只是不汗出而烦躁,(本条)这个当然也不汗出了,也得有烦躁,但是又加上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它的热比那个(大青龙汤)盛,证型偏于阳明。腹满,其实这个腹满还不是“实”。微喘,我们曾讲过阳明病由于腹“病实于里”向上压迫,也能发生喘,这是一个必须用泻药才能治的喘。那么(本条)这个喘还是个麻黄证,(本条)这个腹满还是气之不畅,是这么一种自己感觉满,其实不是有实物的东西的那种满。怎么见得呢?看后头。

这个时候,我们用方治疗的话,还是吃大青龙汤。要不然的话,误以为里实而下之,“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原来就腹满,这时候(误下之后)真腹满了,这时(误下之后)的腹满是虚满了,由于胃虚水谷不别,所以小便也难,都从大便走了,后头有的。古人也说过“下不厌迟”。

本来是大青龙汤证,就是前面说的“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那节,(本条)这个则有口苦咽干,这个热更盛,更盛但是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这还是个表实,还得先解表,然后再说(其他治疗)了。虽然并发阳明,但是里是有热而不实。不实,(假如)要是泻,则虚其胃,反倒胀满了。由于胃虚水谷不别,小便也难了,它(水)都从大便走了。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校勘】《玉函经》:无“而”字。

【串解】程知云:“此言阳明兼有太阳、少阳表邪,即不可攻也,阳明中风,热邪也,腹满而喘,热入里也,然喘而微,则未全入里也,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皆太阳未除之证,口苦咽干,为有少阳之半表半里,若误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而腹益满矣,兼以重亡津液,故小便难也。”

本条是三阳合病,但以太阳和阳明证最重,所以称作“阳明中风”。

【语译】凡患三阳合病的阳明中风证,常呈现咽喉干燥、口苦、腹部胀满、些微的咳喘、发热恶寒、脉搏浮紧等症状,这时切不可用泻下剂,提防它有腹部更加胀满和小便困难等病变。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经腑同病时,不能下之太早的道理。

阳明中风乃为阳邪所伤,而与伤寒不同。阳邪伤人则易于化热而见阳明经腑同病。阳明在经之邪不解,故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阳明之脉浮紧与太阳之脉浮紧不同。太阳脉浮主表、紧为寒,即风寒伤于体表的脉象;而阳明脉浮表示在经之邪不解,紧主里实,即阳明经腑俱病之脉,故其人必大便秘结。阳明经腑俱病,应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或者表里两解。倘若以其有腹满微喘、大便秘结之里证,而忽视寒热脉浮之表证,急不可待地先用泻下之法,则为下之太早。下之太早,则使在经之邪乘机内陷聚集于里,而使病情加重。热更盛,里益实,故腹满不解;热盛津伤,则小便难。

有的注家认为本条是三阳合病,即发热恶寒,脉浮紧为太阳病;口苦咽干为少阳病;腹满微喘为阳明病。虽对病证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对不能过早使用下法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发汗与泻下是两种不同的治法。病在太阳之表宜汗;病在阳明之里宜下。前人谓:伤寒下不厌迟,汗不厌早,是根据伤寒病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说明及时解除表邪,使之不至于内传故要早发汗,而当有表邪存在时,或里犹未成实,则又不宜早下,以防引邪入里或伤害脾胃之阳而生他变。

倪海厦《伤寒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风当成热来看,阳明如果很热,病人口苦,咽干,代表经热,属于少阳,腹满,太阴证主证就是腹满,因为脾脏肿大,脾脏功能衰弱以后,脾主运化造成肠子蠕动减缓.所以腹满。为什么会微喘?正常的气,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走,如果堵在这不动的时候,上焦下焦不通利, 就会有微喘。发热,恶寒,代表有表证,脉浮而紧,浮代表有表热,紧代表实,如果浮紧代表表实,等于表寒里实的现象,如果这病人有少阳证,有太阴证,又有伤寒表证,兼有阳明证,不管是太阳兼有阳明或少阳兼有阳明,只要是阳明证兼有太阳少阳热,绝对不可以用阳明证攻下.因为阳明还没有结实。如果结实〔就是全身会流没,如果还没有结实、有太阳证或小阳证,定要先解太阳或先解少阳,若下之,一攻下,人的免疫系统抵抗力都是靠肠胃,结果一攻下,免疫系统的来源都被干掉了,结果免疫系统倒退,表邪入里,一入里,进入三焦、横膈,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一攻掉、肠胃都空了,一入里就进入膈间.此时绝对不可以直接解阳明,如果要表里一起解的话。般来说,太阳兼有阳明是桂枝汤加大黄,桂枝汤解太阳表证,大黄去阳明的实。少兼有阳明是用大柴胡汤,这条辨反过来说,要确定阳明证全部是实证的时候,而目没有表证才可以攻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