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足少阴肾经的27穴应用
2025
04-20

足少阴肾经的27穴应用

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足太阳膀胱经止于足小趾外侧端,足少阴肾经即起于此处),邪走足心(邪通斜,指斜向内侧经过足心。足少阴经的井穴涌泉与一般经脉的井穴的位置不同,位于足底最凹陷处),出于然谷(《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引《灵枢》文“谷”字作“骨”字,然骨指舟骨粗隆,《黄帝内经太素》卷八首篇注:“然骨,在内踝下近前起骨是也。”然谷穴在足舟骨粗隆下方的凹陷处,状若山谷。与《脉经》、《黄帝内经太素》、《备急千金要方》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相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一注:“然骨,然谷所居”)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足少阴肾经在内踝后共有三个腧穴,即太溪、大钟、水泉),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从肾上贯肝:《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足少阴脉“出肝”)、隔,入肺中(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两者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全过程),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路线: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足舟骨粗隆之下(然谷、照海),循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足跟中(大钟),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后面(复溜、交信、筑宾),出腘窝内侧(阴谷),贯穿脊柱进入腹腔,属肾,络膀胱(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

  直行的主干,从肾上行(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穿过肝、膈肌,进人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循喉咙,挟舌本。胸中的支脉,从肺中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总结:

(1)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的后缘。

(2)与五脏联系密切,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

(3)经脉循喉咙,挟舌本;络脉外贯腰脊;经筋结于阴器。

(4)在胸中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有温煦、推动其他脏器功能的作用。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在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在此一息真阳。”“肾为胃之官”,若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胃,则虽然脾胃功能正常,患者有饥饿感,但见了食物却又不想吃),面如漆柴(漆:黑色也;柴:枯木也。肾色黑,主藏精,如肾精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面、则面部色黑如漆、又如枯柴一样没有光泽。面部望诊,除了望神外,主要为颜色和光泽两个方面。无论黑、白、黄、赤,总以有光泽为佳,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喝喝”为气喘声。喉中痰鸣有声,见于支气管哮喘),坐而欲起。目䀮䀮(máng,义为视物不清,《玉篇·目部》:“䀮,目不明”)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心慌、心悸,如同人在饥饿时的感受),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惕惕”义为恐惧,肾在志为恐,若肾气不足,则其人善恐易惊,如被人追捕之状),是为骨厥(肾主骨,上述诸症均为足少阴肾经经气逆乱所致,故名之)。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足少阴经“挟舌本”,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口热、舌干),咽肿(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咽部肿痛不适),上气(含义有二,一指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肾主纳气,若肾虚不能纳气,则见呼多吸少。二指奔豚病、为癔症的一种,为邪气侵及肾经导致其气机逆乱所致,《难经·五十六难)说“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萎少气”),嗌干及痛(可见于两种情况,一种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另一种为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其特点为咽干而喜少量热饮),烦心、心痛、黄疸(因肾阳虚,水湿内停,属阴黄),肠澼(pì古代病名,指以肠间水声为特点的一类病症,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脊、股内后廉痛(为足少阴肾经唯一的外经病症),痿(含义有二,一为痿证,指肌肉痿软无力,肾主骨生髓,若肾虚不能营养骨髓,则见痿症。《素问·痿论》说:“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热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道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其二为阴痿,亦称阳痿,指阴器痿软勃起不坚,不任房室。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其经筋“聚于阴器”,若房事不节伤肾,宗筋失润,则阴器痿软不用)、厥(此处指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手足不温,又称“手足清”或“四逆”。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四肢为阳气之末,若肾阳虚则四末失于温煦而发凉,重则全身怕冷畏寒)。嗜卧(阳主动,阴主静。肾阳虚则动力不足,表现为倦怠乏力、嗜睡等症,《伤寒论》第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若肾阴不足,阳气相对亢盛,则夜晚人睡困难,表现为“不得卧”,与肾阳虚的“嗜卧”正好相反),足下热而痛(肾阴不足,虚火旺盛,则为手足心热,与肾阳虚的手足不温相反。肾主骨生髓,肾虚不荣则痛,可见于老年人之足跟痛症)。……灸则强食生肉(“生肉”,《黄帝内经太素》卷八作“生食”,杨上善注:“故疗肾所生之病亦有五法,自火化以降,并食熟肉,生肉令人热中,人多不欲食之,肾有虚风冷病,故强令人生食豕(猪)肉,温肾补虚,脚腰轻健,人有患脚风气,食生猪肉得愈者众。故灸肾病,需食助之,一也”),缓带(使衣着轻便,腰束弛缓的意思。带所以束腰,腰为肾之府,缓带则使腰部舒适,气机通畅。《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带若急则肾气不适,故须缓带,令腰肾通畅,火气宣行,二也”),披发(也有书作“皮、被”,指散开头发,利于气机通畅。《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足太阳脉,从顶下腰至脚。今灸肾病,须开顶被发,阳气上通,火气宜流,三也”),大杖(杖:手杖。《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足太阳脉,循于肩髆,下络于肾,今疗肾病,可策大杖而行,牵引肩髆,火气通流,四也”),重履而步(《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燃磁石疗肾气,重履引腰脚、故为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弛其带令重,履之而行,以为轻者,可渐加之令重,用助火气,若得病愈、宜渐去之,此为古之疗肾要法,五也”。近年来,有人穿铁鞋(重履)治愈了下肢静脉曲张。自“灸则强食生肉”以下文字首载于《阴阳十一脉灸经》。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每条经脉都提出了“灸其脉”的具体治疗手段,但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其他10条经脉都没有指明县体的治疗方法、只有在治疗足少阴经脉病候时提出了采用灸疗的方法,并且指明在灸疗的同时要配合一定的饮食起居调理方法,即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生动的反映了早期灸疗的具体操作过程)。

临床应用:

(1)肾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2)肾阳虚:手足不温、畏寒、自汗、倦息、嗜卧、面色苍白、阳痿、小便颊数或失禁、癃闭、水肿、脉沉细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大钟、阴谷。

(3)心病:心烦、心悸、失眠、心痛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筑宾。

(4)肺病:慢性咳嗽、哮喘、咯血、气短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大钟。

(5)肝病:眩晕、烦躁易怒、视物昏花、颠顶痛、黄疽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

(6)脾病:饥不欲食、腹胀、腹痛、腹泻、小儿流涎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复溜、阴谷。

(7)咽喉、舌病:咽干、咽喉肿痛、暴喑,舌根痛或溃疡、舌强不语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大钟、照海。

(8)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崩漏、不孕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水泉、阴谷。

(9)外经病:腰痛,下肢内侧后缘疼痛、厥冷等。常用腧穴为涌泉、太溪、复溜、阴谷。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