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提起血脂高,十有八九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吃油太多了”“吃肉吃太猛了”,好像高血脂就和嘴巴脱不了关系。
于是有人一查出甘油三酯或胆固醇高了,立马把红烧肉、油炸鸡、肥肠全停了,结果三个月过去,复查的时候发现血脂还是照样高,甚至还升了点,这时候开始纳闷:难道血脂高,不是吃出来的?
我告诉你啊,这事儿真不是一口肉、一块油能解释得了的,吃确实是一个方面,但有些人吃得比你还重,偏偏血脂就是正常,而有些人吃得清清淡淡、滴油不沾,偏偏血脂年年升。
这就说明,血脂高背后的根源,根本不只是饮食,而是藏着一些被大家忽视的“幕后推手”。
内脏脂肪超标
很多人总觉得,脂肪就是吃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肚子大了、体重上去了,那就该减肥,但其实对血脂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你皮下那一圈圈“游泳圈”,而是你根本看不见的——内脏脂肪。
尤其是堆在肝脏、肠系膜、胰腺周围这些位置的脂肪,和血脂是一对“孪生兄弟”,哪怕你一天三顿吃得很清淡,只要这块地方的脂肪一超标,身体就会偷偷“自产血脂”,怎么也降不下来。
我门诊接诊过一个行政办公人员,体重不算胖、饭量也不大,但血脂偏高十年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一直不降。
后来体检做了个腹部CT,发现肝周围脂肪厚度远超正常,肝脏边缘甚至开始出现脂肪浸润,他从来不喝酒,饮食比普通人还节制,但偏偏血脂就“赖着不走”。
内脏脂肪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不像皮下脂肪一样老老实实地“躺着不动”,而是代谢极其活跃,它本身就能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
也就是说,哪怕你一口油都不沾,身体自己也会“偷偷造脂”,而这背后最大的“脂肪工厂”,就是你那堆在肚子里、裹在器官外的内脏脂肪。
所以别再盯着你吃了啥,更别光看体重、腰围、衣服紧不紧,真正能决定血脂的,可能是你肝脏后头那圈“你从未正视”的脂肪团。
身体微炎症状态
你可能没听过“慢性低度炎症”这个词,但它早就在你体内悄悄埋下了高血脂的“地雷”。
很多人常年没什么大病,但总是这疼那痒、嗓子干、嘴起泡、手脚肿、皮肤粗糙、血压忽高忽低,这些看着像“上火”或者“老毛病”的症状,其实可能是身体长时间处于一种叫做低度系统性炎症的状态。
我碰到过一个银行柜台职员,40多岁,身体看着还算利索,就是老觉得自己“发沉”“没劲”“皮肤总发痒”,化验查不出大问题,结果血脂却是轻度三项异常。
后面进一步查血清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结果两项炎症指标都处在“亚临界升高”的状态。
结合生活习惯分析,发现他长期高压久坐,加上夜间作息不规律,身体早已进入了一种慢性低炎症的“常态”。
慢性炎症状态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会被激活,它们会向肝脏发出指令,让肝细胞分泌更多的急性反应蛋白和脂蛋白,这就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升高。
而且炎症还会干扰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回收系统,让“坏的胆固醇”越来越多,“好的胆固醇”被排挤,导致血脂结构严重失衡。
很多人到现在都还误以为只有“感染”才会引起炎症,实际上,现代人长期熬夜、接触PM2.5、喝瓶装饮料、用劣质香薰、缺乏户外阳光暴晒,都会导致机体产生一波一波的炎症因子。
你自己可能没感觉,但你身体的免疫系统早就累瘫在地了,只能靠“造脂肪”来保护脆弱的血管和器官。
所以,别再只看油腻吃了多少,更得看看你身体的“火”是不是一直在烧着,血脂不是从饭桌上跑出来的,它可能是你身体里一点点“护着的火”煮出来的浓汤。
呼吸浅的人
有一类血脂高的人,看着不胖、吃得也不乱,但就是总提不上气,走两步路就胸闷,不是心脏有毛病,而是“呼吸用错了方式”。
你别以为呼吸是件自动的事,其实呼吸质量,尤其是深呼吸能力,决定了身体内有氧代谢的效率,而有氧代谢如果不顺畅,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脂肪。
我曾接触一个做话务员的患者,每天坐着说话十多个小时,长年胸式呼吸,几乎不用腹式呼吸,检查下来肺活量低、呼吸频率快,身体总处于轻微缺氧状态。
奇怪的是,她吃得不多也不胖,但血脂就是偏高,尤其甘油三酯总是下不来,后来在建议下练了腹式呼吸和缓慢呼吸法,三个月后复查,血脂比之前下降了20%以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一旦长期处于浅表呼吸状态,体内氧气摄入效率下降,线粒体功能就开始受限,而线粒体是干嘛的?是“燃脂发动机”。
它们需要足够的氧来把脂肪转化为能量,你一缺氧,脂肪就被动地储存起来,尤其是血液里的游离脂肪酸和三酰甘油,更容易堆积。
问题是,现代人大多不会好好呼吸,不是太快,就是太浅,更糟的是很多人“屏息”工作,说话紧张、焦虑压抑,都是短促呼吸的温床。
你可能一天吸了上万个气,但每个气都只到胸口没进腹,身体就一直“缺氧燃烧”,脂肪堆着不动,血脂就越积越高。
所以,血脂高,有时候真不是吃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不是说饮食不重要,而是说光靠控制嘴是不够的,与其只盯着饮食,不如看看身体哪出了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995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