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金匮要略》137方——第7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025
03-20

《金匮要略》137方——第7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湿病八: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五钱杏仁十粒薏苡五钱甘草一两炙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汗出当风,闭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营卫壅滞,故发热身疼。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破壅而发汗,薏苡、甘草,燥湿而培土也。

1 汗出伤寒,闭其皮毛,汗液不出,湿也不泄,流溢经络,营卫壅阻,故发热身疼。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发表寒而泄营卫之壅阻,薏苡、甘草,燥湿而培土也。

2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是汗出伤寒。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是寒伤经阳,经络湿寒也。

1蝴蝶斑——于己百医案

张某,女,32岁。1992年4月6日初诊。患者面部起蝶斑,色褐面暗,病延年余。平素无他症,纳可,便调,微觉时有腰痛,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据证分析,当属心肝血虚,面部失荣。法宜益心养肝,生血荣面。但思及面之黄褐斑系皮肤疾患,皮毛者,肺之合也。肺朝百脉,助心行血。今心肝二脏本已血虚,加之肺气失宣,湿遏肌表,经络郁滞,血运更为不畅,故欲治之,尚须配合宣肺利湿之剂,方能有效。拟投麻杏苡甘汤合四物、二至加味:麻黄10g,杏仁12g,薏苡仁30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熟地20g,当归12g,赤芍20g,川芎12g,制首乌20g凌霄花15g,黄芪20g,生柏叶20g,炙草10g。水煎,二次分服。上方连服20余剂,黄褐斑明显减退。为收全功,继以上方加枸杞子12g,取3剂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重,日服3次,每次1丸。二月后随访,服药一料,面斑全退,面色滋润,精神焕发。《中医百年名家——于己百》论:脉弦细,还是四物汤的脉证。

2荨麻疹——张德超医案

张姓,男,24岁,农民。初夏阴雨连绵,犹事勤劳田野,汗出当风,复被雨淋,遂罹㾦瘤之疾,色红凝痒,遍布全身,尤以上肢为多,身微热,且觉恶风,苔薄白,脉浮。医用苯海拉明等药,未效。辨证为风湿犯表,风湿之邪搏于肌表,卫阳不得越,营气受阻,故瘾疹而瘙痒,治宜微发其汗,疏风祛湿。用麻杏苡甘汤加味,麻黄5克,苡仁9克,甘草3克,蝉蜕9克,僵蚕9克,连服三剂,微微得汗,风湿解而瘾疹退。《经方应用》

3荨麻疹——李晓辉医案

张某,男,28岁,工人。1990年6月12 日诊。患者一周前汗出淋雨,遂周身出现风团,痒甚,午后加剧。前医予抗组织胺药治疗乏效。诊见周身红色风团,瘙痒难忍。察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浠数,皮肤划痕征(+)。诊为荨麻疹。证属汗出当风,风湿为患。治宜清宣利湿,祛风止痒。方用麻杏薏甘汤加减:麻黄15g,杏仁10g,苡仁15g,甘草15g,当归10g,地肤子15g。3剂,日1剂,水煎服。药后风团明显减少,瘙痒减轻。守方续进3剂而获全功。(河南中医1994;(2):76)按语:汗出淋雨,风湿外侵,有化热之象。以“苔黄腻,脉濡数,为征,故用麻杏苡甘汤加味以清宣利湿,祛风止痒而愈。《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7汗出当风——王占玺医案

李某,男,36岁,工人。1975年,因汗出风吹,以致汗郁皮下成湿,湿郁化热,今发热已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热势增重,全身痛重。伴有咽疼而红肿,咳嗽痰白而粘稠,无汗,自用辛凉解表药,更增恶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略浮,遂议为风湿性感冒病,因风湿郁闭,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而出现各症,劝其试服麻杏苡甘汤。

麻黄、杏仁各10.0克薏苡仁30.0克甘草7.0克更加秦艽10.0克肉蔻7.0克

仅服一剂,果然热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劝其更服二剂,以巩固疗效。(摘自《云南中医学院学报》,3:14,1978)《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经方直解》

8太阳热痹——王付医案

李某某,女,21岁,学生,2010年12月19日初诊。主诉:2年前因关节疼痛而到医院检查,发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几经中西药治疗,但类风湿因子仍然阳性,近因低热不退前来诊治。刻诊:肌肉关节轻微疼痛,膝关节红肿疼痛,肿处发热,下午低热,面色略红,口干欲饮水,饮食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略浮。中医辨证:太阳湿热痹证。治疗原则:发表祛风,利湿清热。治疗方剂:麻杏薏甘汤加味。

(1)麻黄15g,杏仁18g,薏苡仁15g,炙甘草30g,生川乌10g,知母24g。5剂,将药共研为细末,每次6g,每日分3次服,煎煮连汤带药一并服用。

(2)麻黄12g,杏仁15g,薏苡仁15g,炙甘草10g,将药共研为细末,每次冲服粉末3g,每目3次。

两方并用,用药20天,下午低热消除,又以前方治疗3个月余,复查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

按语:《金匮要略》第二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王付经方医案》

论:名“风湿”,此风是指外寒,寒从外伤。而太阳中风的“邪风”,此是内风,风从内泄。此“风”湿者,也为寒湿之义。此邪“风”者,为营郁之气,因泄经阳,故称“邪”。

9喘证——刘含堂医案

齐某某,男,39岁,工人。1996年11月12日初诊。5日前阴雨连绵,气候寒冷,不慎感受风寒,兼挟湿邪,出现喘咳,咯白色清稀痰,厂医诊为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以西药治疗3天,无效。查其面色黑而虚浮,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午后重,无汗,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而细。诊为喘证,辨证为风寒挟湿束于肺卫,肺失宣降。治宜祛风散寒利湿,平喘止咳。投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味,处方:水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炒薏苡仁30克,炙甘草5克,厚朴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水煎服。服2剂,喘止,咳大减,寒热已退,继以上药去麻黄,又服4剂,病愈。《经方治病经验录》

10急性鼻炎——李晓湘医案

林某某,男,40岁。发热鼻塞,嗅觉失灵,面额部疼痛剧烈,不能自持,鼻涕黄色粘稠,烦躁难眠,口咽于燥,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肺经郁热,化腐成脓。盖鼻为肺窍,肺热壅聚于窍,故发热鼻塞,嗅觉失灵;火热上攻则头痛剧烈,口咽干燥;火热郁久成脓则鼻流黄稠浓液。

郁非宣不散,火非清不熄,脓非排不尽,治宜宣肺清热排脓:麻黄、甘草各6克,杏仁12克,苡仁60克,桔梗、漏芦、黄芩、栀子各15克,石膏、鱼腥草各50克,银花25克。5剂后发热头痛若失,用力擤鼻时或有少量白黄脓涕,其它证状均减轻。上方去石膏,加夏枯草以善后。(浙江中医杂志1983~(8>:353)

按语:鼻窦炎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鼻渊。若脓液已成,西医常用穿刺排脓法,中医虽无穿刺之术,但有排脓之方。本例应用麻杏苡甘汤加清热之品以宣肺清热,重用苡仁合桔梗、漏芦以排脓,有效。《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论:肺主皮毛,而窍于鼻,皮毛窍闭,肺气上逆,冲于鼻窍,则鼻塞不通。肺主收敛,肺逆失敛,则火逆而刑金。卫气不泄,则肺热而瘀蒸,所以涕黄而稠。麻黄,发表寒而泄肺闭,石膏,清肺热而泄胃燥。

14疣

樊氏报道用麻杏苡甘汤治疗多发性疣十二例,十一例痊愈,一例无效,随访无复发。服本方最少五剂,最多十二剂即可治愈。如患者唐×x,男,战士。双手背、前臂有百数赘个生物,诊为多发性疣。曾用维生素B12加普鲁卡因局封无效,改用麻杏苡甘汤,服八剂后,赘生物开始剥落而愈。(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8.1)周氏也报道应用本方治疗疣十五例,其中扁平疣六例,寻常疣包括蹠疣九例,结果痊愈十二例,无效三例。有二例仅吃米仁粥,每日二次,每次一两,均治愈。(录自《人民军医》1976.6)《经方应用》

15疣——李可医案

疣,赘生物,俗名“瘊子”,可出现于全身各部。现代分为传染性疣、扁平疣等。余曾治数十例疣症。以基本方合麻杏苡甘汤:麻黄10克,生苡仁45克,杏仁泥10克,白芷10克(后下),炮甲珠5克(研末冲服),少则3剂,多则7剂,皆自行脱落而愈。兹举一例:甄林燕,女,34岁,城关市民。患左颊部、左手背扁平疣2年多,挑,刺,禁(以丝线扎紧瘊子根部,使之缺血坏死),涂(鸭胆子),内服中药数十剂,皆无效。日见增多,面部有黄褐斑,痛经,舌质紫暗,脉涩,黄带。断为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营卫阻塞,不荣肌肤四末。予基本方合麻杏苡甘汤加白芷通窍,炮甲珠6克(研冲服),7剂后猴子全部自行脱落,黄褐斑亦退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论:此类型的疣,就是营卫阻塞。导致营卫阻塞的原因就很多,内外皆有,外感居多。

18腰酸背痛——张荒生医案

患者,女,42岁。因腰背酸痛1周就诊。患者1周前,坐长途车临窗靠坐,感受风寒之邪,加之山区湿气较重,患者自觉周身困乏,腰部酸痛,后背僵硬,弯腰不利,时有低热,午后为剧。头部昏重感,稍有口干,纳少,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浮。诊断:腰痹(风湿在表),治以祛风利湿,清热解表。方拟:

炙麻黄6g,杏仁10g,薏苡仁30g,甘草6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狗脊10g。水煎服,取微汗避风。药后温覆得汗,腰背疼痛俱轻,身热不显。继服药1周,诸症悉除。《经方治痹》

19痛风——王付医案

患者,男,39岁。主诉:下肢小关节红肿热痛1周。刻下症见:下肢小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痛处有热感,午后偶有轻微发热,口干,舌红,苔略黄腻,脉沉滑。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风湿热痹)。治宜祛风清热利湿。给予麻杏薏甘汤加味,处方:麻黄9g,杏仁12g,薏苡仁24g,炙甘草9g,生石膏48g,知母18g,粳米18g,黄柏10g,川牛膝24g,牡丹皮12g,黄芪9g。

服用6剂后,患者关节疼痛有减轻,苔黄已去。继服前方6剂,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舌及苔基本正常,效不更方,继服20剂,巩固疗效。《经方治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