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炙草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擘)辛味:半升+3两;甘味:6两+12枚;苦味:4两甘草泻心汤炙草4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干姜3两大枣12枚(擘)黄连1两人参1两(伤寒无人参,金匮有人参,后文详述)辛味:半升+3两;甘味:4两+12枚(5两+12枚);苦味:4两我们在《汤液经法》学习中讲过,经方的剂量变化同样构成主治方向的变化。看这两个方子,药味相同,区别就在于五味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经方的君臣变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没有用人参,而在《金匮》中甘草泻心汤用到了人参。我们先来阅读条文: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主治方向之一:泻脾实、消痞止利。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依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主治方向之一:和中、消痞除满。方中若是辛味剂量占主导,其以泻脾实为主要方向方中若是甘味剂量占主导,其以护脾气为主要方向。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躁之。其中辛甘化苦的组合在任何经方中,只要把辛甘化苦权重加大,那他也是可以针对“不寐症”,用现代病名也包含“梦游”,“心神不宁”等。我们再来看有关脾实的特征腹满,或肠鸣;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或里寒外热,腹冷;或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等等这些都是脾实的症状,很多人辨证误认为脾虚,那种善饥消渴者多见阴不足。所谓“泻心”,泻的就是脾。所以,甘草泻心和半夏泻心汤都是以辛味占多,在泻脾的力量上也就大。根据《汤液经法》分析,甘草泻心汤以泻脾实为主,加入人参即会佐制辛味泻脾的力量,所以《伤寒论》中不加人参增加泻脾能力,金匮中加人参也只是小剂量,不破坏主治方向。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需要去滓再煎,《伤寒论》中有七首方是要求去滓再煎,分别是: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那经方中“去滓再煎”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气味”分阴阳,“去滓再煎”会使药液味厚。《内经》有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故而“去滓再煎”的意义在于使味厚,主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83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