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对早期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血糖控制得好坏,餐后血糖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餐后血糖能客观反映进食后血糖升高时胰岛细胞能否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即可以反映胰岛细胞的应激水平;而胰岛细胞功能受到损害后首先反映出来它的应激水平下降。
空腹血糖仅反映进食后10-12个小时后,胰岛细胞能否能分泌出来足够的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到正常值的范围内,因此早期糖尿病患者往往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二小时血糖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是有些人空腹血糖超过7mmol/L以上,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水平,但餐后两小时血糖却在7.8甚至是6mmol/L以下,哪究竟该不该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因为糖尿病的诊断只要空腹血糖大于7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二者中一个超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此时查一个糖化血红蛋白就特别重要,因为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后就不再分离,红细胞寿命约三个月,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客观地反映三个月内人体血液中的平均血糖值是多少,血红蛋白正常值是4%-6%。比如糖化血红蛋白为6.5%就相当于三个月内血糖每小时的平均值为7.8mmol/L属于相对较高的。如果他的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5%-6%就不应考虑糖尿病的诊断。
因此我一直建议体检的项目中应该加入糖化血红蛋白,更有利于发现胰岛细胞应激分泌胰岛素明显下降,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可能空腹血糖仍属正常,但他们的餐后二小时血糖已明显升高起过11.1 mmol/L,夠得上糖尿病的诊断。
这儿我们就不得不讲一下什么叫”黎明”现象:
人体经过了一夜的休息,凌晨即将苏醒时,又将面临新的一天的开始,人体内各种激素和神经介质多处于高度活跃的应激状态:
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各种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前者如可的松、泼尼松等,它们是机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类调节分子,它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后者如醛固酮,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肾上腺髓质也会分泌的茶酚胺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身上腺素,会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导致血压增高,清晨心脑血管事件多发,这种交感兴奋也会影响到血糖的升高。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多种激素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增加了空腹血糖升高的概率。
胰高血糖素:它是伴随胰岛素由人体的胰岛α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与胰岛素相对抗,起着增加血糖的作用。它往往使早上空腹升高的幕后推手,尤其是无糖尿病患者发现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却相对正常或接近正常,若糖化血红,小于5.5%-6%,应该注意是否属于黎明现象导致的,而并非空腹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反之,若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升高却不明显,应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不显著,说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好,而空腹血糖的升高很可能同伴有黎明现象的因素导致空腹血糖过高。
糖尿病患者在降糖药治疗过程中也会发生空服血糖显著高于餐后血糖,因此这儿不得不提一下“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表现为药物等因素导致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总的说来空服血糖和餐后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观察其治疗效果都是重要的,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过高更容易导致高血糖的糖毒性对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肌病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空腹血糖明显增高的人必须注意“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2022.1.5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92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