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言:“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全方由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川芎、桂枝14味药组成,似无章法。历代医家对此褒贬不一,很多医家认为侯氏黑散非仲景方。《诸病源候论·寒食散发候》曰:“仲景经有侯氏黑散。”《外台秘要》于侯氏黑散后注:“张仲景此方。”隋唐医家及日·丹波元简均认为侯氏黑散是仲景方。
吴雄志教授为天津南开医院副院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互联网教育太湖大学创始人等,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吴教授诊病直接从“机”入手,通过察机直取其病,提出“直取其病,随证加减”的观点。吴教授认为,侯氏黑散为仲景方,主治少阳病且病在头面者,用“直取其病,随证加减”思想更容易理解此方。吴教授临证运用侯氏黑散加减治疗少阳经病变在头部的疾病如中风、脑肿瘤、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积血、头痛、失眠等,收效显著。
吴教授认为,少阳病变于头面者,用菊花、黄芩、牡蛎可直清少阳。少阳、少阴为枢,陷于少阴,转出少阳,少阳病用黄芩,少阴病用细辛,黄芩配细辛兼顾上下,这是侯氏黑散的架构。侯氏黑散可以视为小柴胡汤化裁方之一。治疗头面部疾病,将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换为菊花;治疗湿病,则将柴胡换为茵陈;治疗伏邪,将柴胡换成青蒿。在此逻辑上,再增减药物以增疗效,如治疗头面部疾病,再加牡蛎。菊花、黄芩、牡蛎是侯氏黑散的核心药物。
吴教授运用侯氏黑散获得诸多经验,如“治大风”,病在少阳、在肝胆,表现在头面部则用菊花、黄芩、牡蛎直清少阳;“心中恶寒不足”,有气虚之象,用干姜、白术、人参、细辛、桂枝以温补为要;肝体阴而用阳,配合当归、川芎养血;风痰上扰,痰因风动,加白矾吞服,每日1 g(白矾善治风痰,风痰是肝脏的问题,属少阳、厥阴,故不选半夏等药);风邪与体内痰湿相合,有化热之势,火郁发之,用桔梗、防风升阳散火。临证加减用药方面:肝火重者,加夏枯草、钩藤、桑叶、薄荷;湿重者,加茵陈、藿香、土茯苓;肝火上窜者,加龙骨、龟甲、牛膝;痰重者,加郁金、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有出血者,将干姜换为姜炭;四肢无力者,重用人参;脾虚明显者,重用白术;头痛者,重用川芎(约30 g);因湿重而头痛者,将茯苓换成土茯苓(30~60 g);疾病缓解者,可加熟地黄补少阴。
吴教授运用侯氏黑散加减治疗病在少阳的头面诸疾,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笔者深入学习吴教授对侯氏黑散的应用经验,临证时效仿其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头面部疾病,每每获效。现介绍验案4则如下。
1 神经性耳鸣案
患者,女,48岁,2019年7月1日初诊。主诉:右耳鸣响1个月余。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突然出现右耳鸣响,影响睡眠,精神紧张及周围环境嘈杂时易诱发,伴头昏沉,胃胀,无听力减退、耳堵闷感等不适,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治疗1个月余未见明显好转,为求针药治疗来诊。刻下症:右耳鸣响,易烦躁,口干苦,头昏沉,少许乏力,怕冷,饭后胃脘胀满,无反酸、嗳气,饮食一般,眠欠佳,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黯,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左弦,右细弱。既往体健。无过敏史。体格检查:第2颈椎棘突旁压痛,耳后无压痛。心肺和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双耳外耳道干净,双侧鼓膜完整,标志清。耳咽管无异常,林纳(Rinne)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中医诊断:耳鸣(肝火上炎证)。治则:清肝泻火。予以侯氏黑散加减。方药组成:菊花40 g,黄芩片9 g,牡蛎30 g(先煎),桔梗10 g,防风10 g,党参片10 g,白术10 g,茯苓10 g,干姜6 g,细辛3 g,当归10 g,川芎10 g,石菖蒲6 g,白矾3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19年7月8日二诊:患者耳鸣症状明显减轻,烦躁减,仍有乏力,大便溏,夜寐不安,多梦。药已中的,考虑少阳夹湿,加佩兰10 g以芳香化湿。7剂,煎服法如前。
2019年7月16日三诊:患者偶有轻微耳鸣,无明显急躁,心情愉悦,可自然入睡,少许乏力,胃胀减轻,大便成形。
继续巩固治疗1周后,患者耳鸣基本消失,嘱其免劳累、畅情志。
按语:本案患者平素脾胃虚弱,又工作压力大,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亢盛而动风,发为耳鸣。本案病性属虚实夹杂,治当攻补兼施,以清肝泻火、健脾益气为法。初诊时,患者右耳鸣响,易烦躁,口干苦,脉左弦,病位在头之两侧,辨为少阳病,直取其病,从少阳论治,用侯氏黑散加减。肝火上炎,扰动清窍,用菊花、黄芩、牡蛎清少阳,并重用菊花清头面部之风热。黄芩、牡蛎清热敛阴,以制风邪之所散。当归、川芎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易烦躁、口干苦、脉左弦,为肝火旺之象,火郁发之,取桔梗、防风升阳散火。风痰上扰,痰因风动,加白矾。怕冷、大便溏、舌淡黯、右脉细弱为脾肾阳虚之象,用干姜、细辛温太阴、少阴,直达阳虚之病机。乏力、舌淡黯、边有齿痕为太阴气虚之象,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失眠,加石菖蒲化痰开窍而安神。全方清少阳、补太阴、温少阴,攻补兼施,寒温并用。二诊时,患者耳鸣明显减轻,烦躁减,夜寐不安,多梦,痰湿蒙窍,加佩兰芳香化湿。三诊时,患者偶有轻微耳鸣,守原方巩固治疗1 周,药证相应,耳鸣消失。
2 带状疱疹案
患者,男,16岁,2020年8月28日初诊。主诉:右侧耳周出现红斑、疱疹3 d。现病史:患者3 d前感冒后右侧耳周突然出现红斑,无明显疼痛,无耳鸣、耳聋,无头晕,无口眼斜等不适,未予重视,第2日红斑处出现簇状小水疱,呈粟粒至绿豆大小,疱液清亮,轻微刺痛,就诊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建议予以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治疗,其母拒绝激素治疗,为求针药治疗来诊。刻下症:右侧耳周有红斑、绿豆大小的水疱,呈簇集状分布,疱壁紧张,伴有刺痛,右耳有堵塞感,饮食一般,小便正常,大便偏稀,舌淡黯,舌边肿胀,苔黄腻,脉弦滑。既往体健。无过敏史。体格检查示:右侧耳周有红斑、绿豆大小的水疱,呈簇集状分布,疱液清亮,无瘙痒,无皮肤感觉减退,心肺和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少阳湿热证)。治则: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用侯氏黑散加减。方药组成:菊花40 g,酒炒黄芩9 g,牡蛎30 g(先煎),茵陈20 g,薏苡仁90 g,淡竹叶20 g,大青叶20 g,牡丹皮9 g,升麻9 g,全瓜蒌10 g,红花10 g,当归10 g,茯苓10 g,白术10 g,陈皮9 g,甘草片6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
2020年9月4日二诊:患者疱疹结痂,仍有刺痛,右耳堵塞感减轻,苔微黄腻。考虑湿热渐祛,皮损处仍有疼痛,考虑为神经受损,原方加威灵仙10 g、鸡血藤30 g以养血活血,再服7剂。
2020年9月11日三诊:患者疱疹已结痂脱落,局部色素沉着,少许疼痛,右耳堵塞感明显减轻,原方巩固治疗1周后已无疼痛。
按语:本案患者自幼脾胃虚弱,痰湿内伏,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感邪引动内在伏气,痰湿发于少阳并化热,使毒邪乘虚侵于外,发为带状疱疹。疱疹发于右侧耳周,舌边肿胀,脉弦,病位在头之侧面,为手足少阳经所过之处,辨为少阳病,直取其病,从少阳论治,以侯氏黑散加减。少阳之上,火气治之,用菊花、黄芩、牡蛎清少阳,且用大剂量的菊花、牡蛎清头面之热。苔黄腻、脉弦滑为湿热之象,加茵陈清热利湿。疱疹发于皮肤,呈簇集状分布,水疱内有疱液,亦为湿热,湿邪已出表,转出少阳,可用薏苡仁、牡丹皮、大青叶清热解毒,且薏苡仁剂量要大。现代研究认为,薏苡仁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还能特异性拮抗疱疹病毒。淡竹叶和薏苡仁具有抗病毒的作用。伏邪发自血分,加牡丹皮清血分热,大青叶凉血消斑、清营分热,加黄芩(偏气分)、淡竹叶(偏卫分)转热出少阳。邪气潜伏,用升麻托邪外出。疱疹局部红、热、痛,局部有炎症,用当归活血。现代研究表明,当归具有抗炎作用。太阴气虚,用茯苓、白术补脾益气。瓜蒌清热化痰,甘草和中缓急,红花活血通络。瓜蒌甘草红花汤见于明·孙一奎的《医旨绪余》,是治疗胁痛的验方,现常用于治疗带状疱疹。二诊时,患者病变局部仍有疼痛,考虑为神经炎,加威灵仙、鸡血藤促进神经的修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威灵仙有免疫抑制、抗炎、镇痛的作用。三诊时,患者疱疹结痂脱落,巩固治疗1周后已无疼痛,诸症痊愈。
3 分泌性中耳炎案
患者,女,59岁,2021年12月2日初诊。主诉:右耳闷胀1个月余。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右耳闷胀,在当地医院行耳镜检查后考虑为分泌性中耳炎,予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至我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双侧鼓室积液)、双耳感音神经性聋,予以头孢丙烯分散片、氯雷他定片治疗。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已口服头孢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故特求中医治疗。刻下症:右耳闷胀,头昏沉,无头痛,口干口苦,咽干,咽中有痰,有时胃胀,怕风怕冷,乏力,纳眠尚可,小便正常,大便时干时稀,舌质黯,舌边红,苔白厚,脉细,右关上弦滑。既往体健。无过敏史。体格检查:右侧耳后轻压痛,余无明显不适。耳内镜检查示:双侧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鼓室内可见淡黄色积液,已行鼓膜穿刺,标志清,鼓室阻抗B 型。听力测试示: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西医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胀耳闭(少阳湿热证)。治则:清热泻火,健脾祛湿。方用侯氏黑散加减。方药组成:菊花40 g,黄芩片10 g,牡蛎30 g(先煎),桔梗10 g,防风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茵陈30 g,白芍10 g,党参片10 g,茯苓10 g,白术6 g,炙甘草3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21年12月9日二诊:患者右耳闷胀感明显减轻,舌边仍红。考虑肝火旺,加桑叶10 g,再服7剂。
2021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右耳轻微闷胀,余诸症均减轻,舌边红减退,苔薄白,尺脉弱。考虑湿热已退,尺脉弱,原方加熟地黄10 g,7剂,继观疗效。
1个月后电话回访,患者已痊愈。
按语:本案患者有外感史,外感风热侵袭于耳,壅闭耳窍,郁结化火,致清窍闭塞,发为耳闷胀。初诊患者右耳闷胀,病位在头面一侧,辨为少阳病,直取其病,用侯氏黑散化裁。舌尖边红,为少阳有伏热,用菊花、黄芩清少阳。鼓室积液,为少阳夹湿,用茵陈清少阳、利湿。牡蛎平肝潜阳,治疗头面疾病。口干口苦、咽干、舌边红为火热之象,火郁发之,用桔梗、防风升阳散火。治风先治血,患者有外感风邪之象,用当归、川芎和白芍养肝之体,川芎可改善微循环。头面疾病兼太阴气虚,用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二诊时,患者仍舌边红,考虑为肝火旺,加桑叶清肝泻火。三诊时,患者诸症好转,尺脉弱,为肾虚不能上输精气于耳,加熟地黄补肾填精。巩固治疗1个月后回访,患者诸症痊愈。
4 玻璃体积血案
患者,女,77岁,2022年1月19日初诊。主诉: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伴视物遮挡1 d。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无眼痛、眼红,一直未予重视。1 d前突然出现右眼视物遮挡,伴眼红,就诊于我院眼科,诊断为右眼玻璃体积血,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惧怕手术,为求中医治疗来诊。刻下症:右眼视物遮挡,伴眼红,无眼痛,头昏沉,无头痛,易急躁,饮食一般,睡眠尚可,小便正常,有时大便偏稀,舌黯,舌底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史: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病史多年。无过敏史。无特殊家族史。体格检查示:右眼充血,无外伤,心肺腹部查体正常。辅助检查:双眼检查示右眼视力为0.05,左眼视力为0.5,右眼眼压18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4 mm Hg。双眼外眼未见异常,双眼晶体浑浊,右眼玻璃体积血。西医诊断:右眼玻璃体积血。中医诊断:暴盲(阴虚阳亢证)。治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用侯氏黑散加减。方药组成:菊花40 g,黄芩片9 g,牡蛎40 g(先煎),牡丹皮9 g,白芍9 g,生地黄15 g,白茅根30 g,侧柏叶30 g,茜草30 g,姜炭9 g,细辛3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22年1月25日二诊:患者半卧位休息,服用上方1周后自觉右眼视力较前提高,视物遮挡范围明显减小,稍有眼红。出血已止,初诊方加三七粉3 g(冲服)以养血活血,继续服用2周。
2022年2月24日三诊:患者右眼少许视物遮挡,无眼红。眼科复查示右眼视力为0.5,左眼视力为0.8,右眼玻璃体积血明显吸收,其他伴随症状也较前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二诊方7剂。
巩固治疗1周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年老,且患糖尿病日久,肝肾阴虚,阴津无法上承于目络,致阴虚阳亢,虚火上升,灼伤目中血络,血溢脉外,发为本病。初诊时,患者玻璃体积血,易急躁,舌底红,脉弦,为少阳有伏火,直取其病,用侯氏黑散加减清少阳。菊花、黄芩清少阳,牡蛎平肝潜阳。大剂量菊花、牡蛎是取效的关键。有出血,将干姜变成姜炭。姜炭一为止血,二为佐制寒凉,与细辛配伍辛温散寒以防寒凉太过。生地黄、白芍养肝之体,滋水涵木。眼红且出血,用白茅根、牡丹皮凉血止血。肝不藏血,用侧柏叶、茜草活血止血。少阳伏火,用黄芩清少阳的气分热,牡丹皮清少阳的血分热。二诊时,患者热症好转,出血已止,止血不留瘀,原方加三七以增强化瘀止血之功。三诊时,患者诸症好转,巩固治疗1周后诸症消失。
5 结语
吴雄志教授认为,少阳病且病位在头面部,病机属于少阳病变,热邪炎上,治疗时可以直取其病,用侯氏黑散随证加减治疗,如有寒散寒、有热清热、有虚补虚、有痰化痰、偏上焦的从下焦去引等。上述4则医案均以侯氏黑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侯氏黑散的核心是菊花、黄芩、牡蛎,这3味药针对头面疾病有较好的效果,一般重用菊花40 g,配黄芩9 g,这是取效的关键。侯氏黑散既能治新感又能祛伏邪,处方结构的延展性很大,适应证非常广泛,如中风、眩晕、面瘫、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可异病同治,为临床治疗各种杂病提供新思路。
文章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03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