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yuen)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日余,振栗(li)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伤寒论》.第110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中风风伤卫不躁,太阳伤寒寒伤荣也不躁,只有风寒同时伤及荣卫的时候才躁,这个躁是太阳病不得汗出而烦躁,第38条讲: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因为,太阳经走背部过,反熨其背的目的是想助病人汗出以解伤寒,岂知此非伤寒。《内经》讲: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二日无烦躁证,可熨其背,今伤寒二日,烦躁证已备,是太阳风寒,当以大青龙汤主之而不是反熨其背。
《医林改错》讲,胃的入口和出口紧贴于背而向脊,下底向腹;反熨其背是逼汗出,其热就会迭加于阳明,火邪会因此而入胃,阳明而受之。所以本条文讲: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阳明病全篇》第213条讲: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者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第218条讲: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者谵语;第217条讲: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今胃中水竭而躁烦,必发谵语,是表虚里实也。
发阳明谵语的原因即是本条讲的:从腰以下不得汗。从腰以下不得汗的原因是:谷气不得下流;谷气不得下流的表现即是《内经》讲的,脾不能为胃行气。脾不运化的时候,胃气该下而不得下,欲小便而不得。《医林改错》讲,小便是胃津液通过胃的出口后面的津门入肝、入脾、入网油而渗入膀胱的;今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欲小便而不得。
脾不运化的时候,胃气该下不得下而反上逆则呕;大便不行,小便不得者,即为失溲也。《医林改错》讲,人体内部有两根气管,起于会厌之下,沿食道两侧入心而左转,从肺而过,沿背前脊下行至尾骨,名曰卫总管,主气,在两胳膀、两腰、两腿处各有分支,与荣总管并行。荣总管者,血管也;其血因胃津液而得。反熨其背阻碍了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从腰以下不得汗是胃气因反熨其背而不得下行,小便当数而反不数,故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此为表虚。
《论》中讲,小便数者,大便硬也;今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即是多大便已。大便从硬到多,预示着因反熨其背而外越的津液将还自胃中,为欲解也。《阳明病全篇》第203条讲: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出。大便硬者,此为里实也。
今大便次数增多,小便次数反少,头卓然而痛是津液将还自胃中的表现。津液还于胃中,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谷气由此而下流,其人足下由恶风而转热者,胃气行也。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而躁烦,必发谵语,要在十日余才能恢复。
这个十日余是从未字,以阴数六至寅,在从未字数到足阳明胃经的辰字头,即是十日,《太阳病上篇》第7条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阳者六日愈,以阳数七,以阴数六故也;太阳风寒亦为阴也。
津液还自胃中,欲解的表现是:头卓然而痛,足心必热,其人振栗而自下利。振栗者,振颤也;下利者,大便行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40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