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医派
“钱塘医派”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大作者,推钱塘”。钱塘医派是明末至清代,以钱塘(杭州)医家组成,集讲学、研经与诊疗为一体的医学流派。开山之祖为钱塘医家卢复、卢之颐、张卿子,中坚人物是张志聪、张锡驹,还有高世栻、仲学轲这样的传承代表。钱塘医派有明确同门及师生关系的医家有40余人,人才济济颇为壮观。
张卿子、张志聪和张锡驹,被合称为“钱塘三张”。其中张志聪(1616—1674)最为著名,也是钱塘医派承上启下的一位大家。他少年丧父、弃儒习医,曾拜明末杭城名医张卿子(1589—1668)、卢之颐(约1598-1664,名医卢复之子)为师。张志聪年轻时为粮道书吏,因用一剂补中益气汤治好粮道官的癃闭顽疾而声名鹊起。
张志聪在吴山粮道山创建了侣山堂,粮道山曾是清代杭州粮道官府所在。张志聪“招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在侣山堂讲论医学,相当于一座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而且首创了对经典医著集体探究、合力著述的先河。侣山堂建筑在清代已毁,吴山天风石刻左侧山坡上,有一座侣山堂的纪念石碑。
张志聪以医论、医话的体例撰成了《侣山堂类辨》。而他和同学、门人共同讨论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仿宋明理学家注释经书的做法,逐句注释,对研究《内经》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除此而外,他还有《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注》、《本草崇原》等著作,其中一些由弟子高世栻合著续成。高世栻晚年著有《医学真传》一书,是与弟子论学之辑录。
张锡驹是张志聪的同门师弟,除了鼎力协助师兄注释经典外,还著有《胃气论》、《伤寒论直解》,他认为《伤寒论》是治百病的全书,而非仅为伤寒证治而著,将钱塘医派的尊经思想进一步突出。
清代儒生王琦(1696—1774),以教书为业,博通群籍。在文学史上,他以注释李白、李贺诗文而著名。他平生不储蓄,一有钱就用来刻书。他的宅邸与侣山堂相邻,所以从小对张志聪、高世栻讲学论医的故事既熟悉又敬仰。因为害怕钱塘医派著作失传,王琦罄其资产收集整理钱塘医派的著作,费时七年刻成《医林指月》,内含十二种医著,他亲自对《侣山堂类辨》、《医学真传》进行考订,并附以跋文。在他的努力下,钱塘医派的著作得以流传至今。
王琦故居(乔华堂)保存至今,位于粮道山26号,杭州博物馆旁,堂前有杭州市文物保护点“上八眼井”。故居主楼在民国时已改造成中西合璧式建筑,应当与王琦埋头整理医书时的样子大不相同了。
半痴山人
王世雄(1808~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祖籍浙江海宁盐官,出生于钱塘(杭州)。王孟英的曾祖王学权是一位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精通医学。
王孟英的父亲在王孟英14岁就因病过世,临终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王孟英因此立志学医济世,但因家境贫困,还有寡母和弟妹要抚养,因此去婺州(今浙江金华市)佐理盐务。他白天工作,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潜斋”以明志,后来他出的医案医话类著作《潜斋医话》、收录民间验方的《潜斋简效方》,都是以此命名。他如此勤奋地学习医学,坚持了近十年。
王孟英17岁时,他的领导盐务主管周光远,一日身体发冷冒虚汗,全身虚软,医生开了芳香开窍的药物。此时王孟英恰巧在旁边,他为周光远把脉后,发现脉象“微软欲绝”,阳气即将消失,此时不能再用开窍药。但是时间紧急,抓药已经来不及,王孟英急中生智,想到妹妹曾送给他一块随身佩戴的老姜祛邪,于是赶紧解下来熬成浓汤,将周光远救了回来。多年后,周光远得了疟疾奄奄一息,专程跑去找已经做医生的王孟英,王孟英又治好了他的病。周光远将王孟英视作恩人,出资刻印了王孟英的第一本医案《回春录》。
王孟英24岁时,回到杭州行医。当时的杭城,多见温热病证,而医生常从伤寒论治。请王孟英诊治的病人,大多是经其他医生误治后的复杂病证,还有的患者找他治刚起效,又用了其他医生的方子治坏了,再来找他。而他都不会拒绝医治,他以高超的医术救活了许多人,但从不会因此多收诊费,还经常因患者贫困而减免费用。
这导致后来王孟英避太平天国,举家躲至海宁时,什么家当都没有,只有一块当年父亲留下的砚台,所以那时他写的一本书叫做《归砚录》。旁人都觉得王孟英做人傻,赠了他一个外号叫半痴,王孟英也就自称为半痴山人。王孟英的好友袁凤桐为王孟英《归砚录》题诗有“仁心古谊继忠州,千顷波涛一叶舟”句,说王孟英一得知有病患,往往半夜就乘小舟前往医治,对病者的热诚可见一斑。
清道光年间,江浙一带霍乱流行,王孟英的妻子、女儿都先后因霍乱离世。王孟英不避秽恶,奋力救治霍乱病人,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1838年写成《霍乱论》一书。他指出霍乱、疟疾、痈疡诸疾,与环境污染、水源和饮食不洁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药审水源、验水质、用药物或生物来净化水质,还提倡改善室内外卫生条件,注重饮食健康等。
太平天国攻入杭州后,王孟英躲至海宁,生活贫困。他给自己的住处取名“随息居”,就是随处休息的意思。饮食上更是只能吃“麸核”为生。但他苦中作乐写出了著名的食疗书籍《随息居饮食谱》,共收载食物369种,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等7类,介绍其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提倡科学的服用食物。
清朝晚年,列强要求开放口岸,将繁华带到了上海,但同时也带来了蔓延西方的烈性霍乱。上海人口密集,瞬间成为人间炼狱,“死者日以千人”。王孟英晚年赴上海与霍乱战斗,在之前《霍乱论》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一书。此后他继续夜以继日地救人,但关于他的消息却消失在了历史中,很可能他最终也死于这场霍乱。
王孟英有一部温病通论类著作《温热经纬》,“以轩岐(黄帝、岐伯)仲景之文为经,叶薛(叶天士、薛雪)诸家之辨为纬”,故以“经纬”为名。本书为温病的集大成者,王孟英也被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旧 壶 卢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317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