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养生和疾病有时候需要分解开来去认识,比如春天,古人用了两个字“发陈”。发从眼睛里来,是动词,是发生。陈是名词,是有固定形状的,经过冬天没有被淘汰的东西。比如干枯的树枝突然有了新芽,就是发陈。
春天对于某些动物很重要,比如虫子。春天,从冬天的火气内敛到春天的表皮外散,需要运动,这就是发陈。虽然我们一年四季都是面对一台电脑,一成不变。但是我们人体会在春天有变化,毛孔会张开,从由里到外的一种更替、交接。这个过程人体的变化很大,反应过大就会感冒,皮肤会有应激,外放的气机不能发越。发陈是个衔接问题,冬天一般没事干,打打麻将等吃吃喝喝,消化系统比较满,没有地方承载更多的垃圾,这是过用。很多时候人体过用,会造成很多种毛病,发陈的过用,就是堆积,过用也是消耗。只要没有堆积,就不需要发陈,春天就不会生病。
过用是什么,就是长时间的一个状态,比如熬夜、长时间的疲劳、长时间坐着。这种状态就会把一个人从健康到不健康。比如熬夜,一般是惯性形成的,不是你必须这样。比如古人一般晚饭不超过五点,否则就是鬼食,不是人饭。但现在很多人八点才下班,再看会手机,再做饭,这就是个习惯问题。就像半夜醒来一样,虽然时辰和脏器有联系,但是不能硬套。身体是有记忆的,有些只是习惯问题,不是脏器问题。比如每天晚上三点醒来,第一夜也许是惊醒的,第二夜就可能是你心里想事情,或者看手机,而后慢慢养成习惯了。如果你真的是肺有问题,你在三点(寅时)醒来,不是这种状态,一般是被气憋醒的,后背的第1-3椎之间很酸,被顶住一样,这是肺有病。
即使是病,也需要一个对应的环节。比如午睡时候惊醒,不是心脏病,一般是我们的胆和胃有关系。前一日晚上没休息好,胆和胃就是一个强者和一个弱者在一起,前一晚如果休息好了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心脏病并不是会午时让你惊醒,而是会给你提醒。比如肩膀后边疼痛,肩胛骨外端有一点隐隐作痛,证明你心血管已经有问题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医学的认识和自然的认识不够,是因为我们常常生搬硬套。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子午流注的时间和脏腑对应就是病,这只有1%的对应关系。你的身体并不一定和别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身体的强势和弱势,不一定走在正中间。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认知和自然相互对应起来,否则你学的知识就是死的。自然就是天和地、节气、时间、风寒暑湿燥火、湿度大小、温度高低等等。但如果你学了知识后和这些连接不起来,那么知识就是累赘。因为知识如果你用不上,就像个包袱一样,扔了还可惜,因为这个包还是新的。这包里面的东西你觉得还是好东西,永远拽在自己的肩膀上,没有用。
知识需要实践,必须经历实践后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没有实践就等于空谈。大学生每年在学校里做题,却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我们每年都在学习,这些知识到底去哪里了?你学完了没有给知识经过一个思想过滤,人类的脑袋更新换代比电脑更快,今天听说一个新说法,明天不用删除就没有了,明天再听说一个新说法,今天的说法又没有了。大脑是个很灵活的东西,但在知识的认知里,大脑有时候不灵活,你不去思想,它不会给你自动回放让你去听。
学了知识还得去想,还得去反复过滤两遍三遍,这才是知识,否则就是认知。而这个认知,现在大脑里装的认知太多,把脑袋弄皮实了,很多是没有用的东西。知识是需要加以认知,加以过滤,把精华留下来,把垃圾代谢掉。你反复去练,比如一部经典,最少的字也有三四千,但是一年两年三年念下去,留下来的不到两百字,任何经典都是。因为有些需要你记忆,有些不需要你记忆,你不需要去想,你在天天的念诵中就做到了,不需要二次程序,这就是思想。
我们如果学知识的时候,就想着马上去利用,则就只能提高技能,而不能提高理念或者在知识上有所改进,因为我们没有给自己的理念一点时间,没有给自己的大脑一点空间,知识消化不了,吸收不了,虽然听过见过,别人一说就知道,但是应用起来就难了。比如农村里的医师,平时还能治点小病小感冒,但一看过《伤寒论》可能连感冒都不会治了。其实在自然这个工作状态里也能吸取知识,就像一个从卫校出来的人也能治病,但是一折腾一进修就完了,文化程度好了,理论水平高了,但是应用起来就不行了。有些人没有上成人大学前,病看地挺好,但是一上成人大学就不会看病了。
人是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空间,啥东西都好,都很吸引人,吸引人的同时,你得认知自己的本质和自己的质量。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93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