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十四章治燥剂—轻宣外燥—桑杏汤
2024
10-2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十四章治燥剂—轻宣外燥—桑杏汤

一起学习吧

桑 杏 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3g)

 栀皮一钱(3g)

 梨皮一钱(3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宣温燥,润肺化痰。

【主治】

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杏苏散和桑杏汤都是重点方,也是应全面掌握的方。桑杏汤产生于《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上把桑杏汤和前面讲的杏苏散作为一对,是治疗外燥的常用方、代表方。

病机分析:

桑杏汤治疗的是温燥,外燥当中的温燥,那也就是说这类证候产生的季节是初秋的阶段,初秋的阶段前面连着夏天,这个时候阳光还比较强烈,所以说秋阳以暴,燥热比较重,秋阳以暴,气候干燥,会伤耗人体津液,肺中津液被损伤,影响肺气不宣。温燥作为外邪侵犯人体,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会有表证,所以可以微微地有头痛、发热这些表证。但是桑杏汤证病邪比较轻浅,所以说身热不甚,有发热,有头痛,但不重,外邪较轻,它主要表现在温燥之邪影响肺气不宣,以咳嗽为主症,那咳嗽由于燥邪引起咳嗽,燥邪伤及肺的津液,肺津受灼,肺津受损伤,因此咳嗽表现出来是干咳无痰,或者痰少而黏,这在初秋季节是经常发生的,干咳,或者有一点痰,很少且黏稠,不容易咳出来,燥痰特点是:咳的痰可以起丝丝,严重的咳久还可以带血,咳伤肺络以后,痰中带血丝,至于口渴,咽干鼻燥,这个表现是反映了燥伤津液之后,肺卫系统津液不足。温燥的本质属于热邪,外来带有风热特点,燥热和风热这类都偏于热,所以有舌质红,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而干,薄白是正常苔,偏干一点是津液损伤,薄白是说明邪没有入里,还在体表卫分,还没有入里;脉浮数而右脉数大,浮数也是燥热初犯人体,是卫分有邪的表现,右脉数大,右脉是主肺有燥热伤肺这种表现。桑杏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有燥邪,虽然程度不重,毕竟是外邪侵袭卫分;第二方面,肺气不宣,是外有燥邪阻遏体表,肺气宣发不利。至于津液受伤,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咳嗽痰少而黏等等。

治法:

考虑到祛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且要恢复肺气的宣降,同时要补充津液的不足。因此这个方的功用是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清宣这个“清”是清热的清,“宣”有散的意思,使外邪向外散,清宣温燥;止咳要润,因为津液不足,燥热伤津,所以润肺止咳,止咳当然还包含降肺气止咳。

方义分析:

前面讲杏苏散,苏叶和杏仁相配作君药,这里是桑叶和杏仁相配,都用杏仁,因为共同的主症是咳嗽,咳嗽是肺气失于肃降,那用杏仁帮助降肺气。苏叶换成桑叶之后,桑叶擅长于轻清宣透表邪,宣透燥热之邪,所以这两味君药结合,反映了既祛表的燥热之邪,又能够降肺气止咳,针对了病机的主要方面。

臣药豆豉、栀子皮。淡豆豉有两种,淡豆鼓是在发散当中很平和的一个药,一种是用麻黄水加工的,一个用青蒿水加工的。这里是用青蒿水加工的,偏一点凉性,能帮助桑叶发散。栀子皮,大家知道栀子是一个清热泻火药,又能清热利水,用它的皮有一种以皮治皮(表)的含义,认为既能清热又能有一定的散邪作用。淡豆豉、栀子皮都能帮助桑叶发散,发散清宣温燥,作为臣药。

佐药,在解决了这种燥邪侵犯体表,解决了肺气不降之后,还要考虑一个润肺问题,所以这个功用,也就是治法的第二方面润肺兼有止咳作用。贝母就是很好的润肺化痰止咳药;沙参也能够养阴润肺,也有一定的化痰作用;梨皮呢,梨皮主要能够润肺,秋天梨皮往往用它润肺能够止咳。所以像贝母和梨皮呢,现在贝母梨膏这一类也是这样的一种基本结构的应用。

配伍特点:

杏苏散我们在治法上归纳了三个字“温、宣、化”,桑杏汤体现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字,以桑叶、淡豆豉、栀子皮为代表,体现了清;以杏仁为代表宣降肺气,体现了宣;然后贝母、沙参、梨皮共同特点都能润肺,体现了润。总的说来就是“清、宣、润”三个字。

与杏苏散相比,桑杏汤的“清”实际上也是清散,轻清宣透,向外散邪,不过药性偏于寒凉;“宣”是一样的,因为都是秋燥咳嗽,所以都用杏仁;杏苏散强调“化”,是温化寒痰,桑杏汤强调的“润”,是润肺化痰。所以对于外燥的两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如果我们把它们对比的特点弄清楚了,外燥的特点和治法我们都能掌握了。

类方比较:

大家一看桑杏汤就会想起桑菊饮。桑菊饮的主治证候也是咳嗽,而且说它的发散表邪也是轻清宣透,而且主症也是咳嗽。那这两个方运用当中有什么区别呢?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首先两个咳嗽造成的病邪有区别:桑杏汤,是外来的燥热之邪侵犯人体造成的,燥邪伤津液很突出,这类证秋天,尤其是初秋较多;桑菊饮,是风温初起,或者外感风热初起,这类证春天较多,当然,如果在其他季节里出现风热,桑菊饮也可以使用。从临床表现来看,都有咳嗽,但桑菊饮证的咳嗽没有强调咳嗽无痰干咳,或者很少,痰少而黏啊,这个没有,所以桑菊饮的燥象不明显,虽然说作为温热都会伤津,但桑杏汤的伤津要比较突出和严重,桑菊饮强调的是对外发散风热,恢复肺气的宣降,是以宣降肺气为主的,它润肺养阴生津力量较弱;桑杏汤的润肺养阴力量较强,比如沙参、贝母、梨皮,都有较好的润肺作用。所以两个方比较,都有宣降肺气止咳作用,但发散表邪作用桑菊饮强,而润肺力量桑杏汤强。也就是说,肺津缺乏的干燥症状是桑杏汤证比较重,这样在临床选择运用的时候就可以区分开了。在常用的季节上,刚才说了,也有一定的区别。

辨证要点:

表证不是太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这是运用的基本依据。

随证加减:

如果外感燥热较重,表现的发热较明显,有寒热现象,表证明显,特别是发热也较重,又不出汗,那就要加重它的发散力量,这个方里虽然有桑叶、淡豆豉、栀子皮,有一定发散力量,但是解表力量都不太强,可加薄荷、荆芥,这一点可以回过来理解当时讲银翘散的时候,荆芥穗是辛而微温的,荆芥也是辛而微温,在辛温解表药当中,它的力量是最平和的,但是它的发散作用就比其他辛凉药要强,所以加薄荷、荆芥能增加发散表邪作用。咽干而痛是说明什么?是说明伤津之后,或者肺气不宣之后,咽喉气机郁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加牛蒡子、桔梗能够清热利咽喉。燥邪很容易伤损血络,造成衄血,秋季感受燥热之邪以后,比如咳嗽都可能痰中带血了,如果燥伤肺络引起鼻衄,加白茅根、旱莲草。如果皮肤干燥,说明初秋的时候燥热较重,燥热较重首先表现出来口干,病人口干舌燥比较严重,甚至于皮肤干燥,那种津液损伤程度就较重了,方里可以加芦根、天花粉,芦根既可以清热又可以生津,天花粉也是常用的生津止口渴的药。

使用注意:

这类轻宣的方剂,解表的方剂,药量宜轻,《温病条辨》上讲,“轻药不可重用,重用必过病所”,用药量大了,它往往超过疾病的需要了,治气分的,量小走表,如果药量大,它偏于走里了,过去我们讲过,包括银花、连翘这些药都是这样,我们说花一类的轻清宣透,都指的用量较小,过去我们强调过,像银翘散虽然银花、连翘各一两量,但整个用量一次才用六钱煎熬了,如果银花、连翘用汤药各用二两,这样一两、二两这样一次用,那是治疮疡肿毒的了。对于桑叶、菊花,这一类的很多都有这个特点,用量大了,药过病所,不一定在表了,往往兼顾到里了。但这个方治燥热之邪在表为主,所以我们要注意用量要轻,不可重用。前面我们也讲过,一个多功效的中药,功效发挥的方向,你在配方的时候要有控制因素,不见得你心里想到用它起什么作用,它就会起什么作用。用量大量、中量、小量,分别是控制它功效发挥方向的一些重要因素。从这个方里,我们也能体会这一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