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肌间静脉血栓,到底要不要抗凝?
2024
08-17

肌间静脉血栓,到底要不要抗凝?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MCVT)是原发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周围型(见下图)。相对于膝关节以上位置的深静脉血栓,孤立的小腿深静脉血栓,向近端进展和导致PE风险要略低,危险性也更小。但仍有9%左右会蔓延到膝关节及以上水平的静脉段,并有1.5%会导致有症状的PE。因此,肌间静脉丛血栓,最开始症状比较轻微、但也有一定的比例会加重,围手术期应超声随访复查血栓范围是否增大,外科与麻醉医师均不能掉以轻心。血栓/抗凝两者的矛盾就在于严重的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的平衡。血栓治疗其实是血栓栓塞风险和抗凝出血风险的评估选择。所有患者应在抗凝治疗之前和治疗期间接受出血风险的评估。对于所有患者,都应权衡VTE预防的益处与出血的风险。 如果血栓出现症状,如明显的的小腿发硬、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且出血风险较低,可进行抗凝治疗。与近端DVT的治疗方式基本相同,针对小腿段深静脉血栓主要也是采取标准剂量、足疗程(3个月)抗凝治疗,目前可以选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口服抗凝药治疗。其他辅助治疗包括促进静脉回流的口服用药,以及穿戴弹力袜缓解急性期腿部肿胀不适的症状等。对于一部分症状性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如D-二聚体<0.5,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密切监测。无症状性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部分症状性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但血栓栓塞风险比较小的情况,如果患者存在血栓进展的高危因素,推荐给予抗凝治疗,这些高危因素包括:D-二聚体>0.5g/ml;超声可见小腿多条静脉形成血栓,如长度>5cm、直径>7mm;无诱因的DVT,比如近期的外科手术、下肢制动等情况;既往DVT/PE病史;持续性/不可逆性危险因素,如活动性癌症;长期制动;血栓形成接近近端静脉。而对于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暂不予抗凝治疗,采取严密观察至少两周的保守治疗方式。

远端下肢深静脉血栓该不该常规抗凝治疗?指南这样建议《2021 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静脉血栓管理指南》推荐:1)对于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抗凝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出血风险综合决定;2)对于症状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患者,如果需要抗凝治疗,建议抗凝治疗 3 个月;3)对于症状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患者,如果需要抗凝治疗,推荐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而非先使用低分子肝素后使用维生素 K 拮抗剂;4)对于合并肿瘤的症状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患者,应该考虑超过 3 个月的抗凝治疗;5)对于症状性肢远端深静脉血栓患者,如果不抗凝治疗,建议 1 周后复查全下肢血管超声,并予临床再评估。《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2018》推荐:1)急性孤立性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如有严重症状或存在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立即开始抗凝;2)如无严重症状及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 2 周内复查影像学,并根据复查结果,确定是否开始抗凝;3)急性孤立性周围性深静脉血栓,2 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无进展,不推荐常规抗凝治疗;4)2 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进展,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建议开始抗凝治疗;5)2 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进展至近端静脉,推荐开始抗凝治疗。根据上面的指南推荐,远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常规抗凝肯定是不合适的。远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胫前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腓静脉血栓和肌间静脉血栓。因此,对于单纯的肌间静脉血栓,在临床中,按照上面的推荐没有任何毛病。但从理论上讲,单纯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栓塞和进展的风险会更低。目前有限的研究表明,单纯的肌间静脉血栓多可自行消退,血栓进展和发生栓塞风险极低,抗凝治疗并无显著获益。

对MCVT的治疗应该综合考量

D-二聚体没有明显升高或没有新发血栓的证据者可选择密切观察,每天超声监测,连续一周;

如果没有蔓延,可以延长至每周监测血栓,可以不必用药。

一旦发现有蔓延或明确为新发的血栓,必须使用抗凝治疗。

国内外专家学者推荐抗凝时间的长短不一,除有较大出血风险之外的MCVT患者需要有效抗凝15-30天外,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MCVT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3-6个月)。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