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太乙·丁甲|全译
2024
07-29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太乙·丁甲|全译

《太乙.丁甲》

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

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

​这两句可以理解成一种简单的阴阳相生的规律,我个人倾向于用天文学的方向来解释这一句:

太阳走到黄道夏至点的位置,为阳极之末,在北半球看来,太阳高度角最低,圭表所测日影最短,日照时间最长,在这个时候,阴气却渐渐显现,表现为圭表所测日影长而复短,日照时间也开始重新变短。也就是“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

太阳走到黄道冬至点的位置,为阴极之末,在北半球看来,太阳高度角最高,圭表所测日影最长,日照时间最短,在这个时候,阳气却渐渐萌发,表现为圭表所测日影短而复长,日照时间也开始重新变长。也就是“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

​日影实测图

故天之有陽,地之生也。

地之有陰,天之所獲也。

​天之有阳,地之生也。这个很好理解,地中热气上腾于天,化为天之阳气,有点接近我们高中地理所学的地面辐射,加热大气层。地之有阴,天之所获也。这里有疑问的点在于“获”。《说文解字》:獲,猎所获也。按照《玄隐遗密》里面一贯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模型,这里一般写成天之所生,天之所降,天之所卑等一系列能展示天地气交的词,但这里用了获可能有特殊的深意,我个人不是很能理解,还是以天地气交的模型来解释这一句,故如上图。​

天有三光,一陽輝二陰。​三光者日月星,日为阳,而星月为阴,故曰“一陽輝二陰”。

地有三炁,二陽活一陰。​三炁者水火风,风火为阳,而水为阴,故曰“二陽活一陰”。​

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

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

​天之道,我倾向于理解成上面所讲的,天之三光日月星运行的状态,在古天文学里狭义的道,有日月七政运行的轨道的意思,如白道、黄道等。

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会使地面上的有形生物逐渐的显现生长。这里的形,不但代表人身,还代表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

《玄隐遗密》里说“天其示,寒熱。地其顯,生息。軌,日之遠近也。其軸之,以地圜。故日月見,晝夜分矣。”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会导致地上气温的寒热和物候的变化。

天道的运行,會影響地上一切有形生物的生長休息,即所謂“天之道,彰乎形”。

同时,天道的运行,也会对于人体和大地内部产生相应的生长收息周的影响,即“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

​​​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内经》云:地气上为云。地之精气,自地下萃发而出,也是人体内在萌发,而生有形人身。​

氣動乎形,形彰乎意。故名太乙者,是為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气动乎形,即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气温物候,会影响人身的状态。

形彰乎意,这里的“意”《说文解字注》意,志也。注:“志”即“识”,心所识也。意之训为测度,为记。按上下文,应为天意之意,即天地自然运行的道理。

​就前面这个天地气交,万物生息,阴阳相和的过程,是玄隐遗密所主要强调的一个基本的人体生理与天道相合的系统。所以这里才会说“氣動乎形,形彰乎意。故名太乙者,是為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玄隐遗密》建立了完整的范式,阐发了天道人身,归于一统的医理,所以了解自然变化的规律,就可以知道,审证治病的道理。“故名太乙者,是為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这也是太乙篇想讲明的道理。

故師言曰:“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表裏有道度,陰陽辨也。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

道度,这是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按前文,道之意,在天文学上有天体运行的轨迹的意思。度,这是一种天文单位,如周天365度。

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这里说的是脏腑、表里、阴阳都有随着天道逐渐变化的规律。

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这里说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天地物候的四时更替。

表裏有道度,陰陽辨也。这里有可能说的是天地之表里,也有可能说的是人之表里,如以天地之表里论,则天上为表,而地下为里,如运气之司天在泉。如以人之表理论则外为表,而内为里,表者皮肤筋骨经脉之类,里者脏腑骨髓之类。

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这里的阴阳应该和文章开头所说的“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是同一个意思,即黄道上太阳的位置,所影响的地球上的阴阳物候变化,表现为天地之间寒热的改变。

陽強者,以陰培之,培之陰,則陽道自平。

​阳气有余的人,用有形有质之物,消耗他的阳气,生精化液,如六腑烹炼水谷,先耗真阳,然后谷气流行周身。此处则如温病之用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为质重有形之品,《阴阳》云:填阴,则以重浊浓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滞也。用之于阳气有余之辈,耗其余阳,生化真阴,则阳道自平。

陰盛者,給之以陽,給之陽,則陰自衡。

阴气有余,则用阳化阴,如水湿停蓄,用苓桂术甘汤解之。《阴阳》云:辛甘发散为阳,与其辛散甘缓之故也。阳气健运则, 则阴液能乘阳气而行,周流一身,阴则自衡。《前汉·律历志》: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

故曰’陰病治陰,陽病治陽,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何謂也?及以五行之道言也。虛則培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阴受病则治阴,阳受病则治阳,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这是以五行来分辨治病的法理,体现的是虚则培七母,实则泄其子的道理。

故肝之病也,虛則益腎,實則損心。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

​所以肝的病,虚的话就补益肾脏,如以四物汤补左关肝脏之虚细乏力,则以地黄填骨髓入左尺肾中,以川芎当归引水精之气化血于左关,出两寸(川芎出左,当归出右)而及周身,兼以芍药引归有余之气敛内圜成一周。

肝的病,属于实证的,就要损心。實則損心,祖师爷在这句下面,做了特意的注释: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如左关肝脉瘀实,当责之以左寸心脉不开,用远志、菖蒲、郁金、连翘、桂尖、防风、柏子仁等。左寸一开,木火通明,则肝经所郁之阳气自然外发,阳气透出,肝之瘀实自解。

《玄珠》云“五臟為嶽,血脈為穀。六腑為海,經絡為川”,玄隐以五岳喻五脏,六腑喻为海,无四海水气蒸腾,则五岳之云气衰枯,草木败朽。五脏气液之运行,必求六腑承顺化物之通畅,六腑不用则五脏不化,故“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言欲求益肾之法,必通膀胱水腑之气化,小水行而肾气补,祛浊益清也。如六味丸之茯苓、泽泻。

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心与小肠亦组成一组山海意象,前云“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是开心之表而散郁气,郁热行则肝热解,故云肝实则损心。然心之阳气承自小肠,如小肠积热,气血痰食瘀结于内,此时利窍开心,如扬汤止沸,不能治其根本,必先疏小肠之升降气化,使气血痰食无得留住,方能奏功。如热之用黄芩利小肠;痰水停之用枳壳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血结之用丹皮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食滞之用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除痰实,肠间结热;气停之用厚朴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小承气者,承顺小肠之气也。小肠之经位左寸之表,小肠之腑当右尺之中,疏小肠本腑,于右尺之中求之。

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脾之府在胃,當以和之。

​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心虚补肝,木生火之类,使左手寸关贯成一气。心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如山楂、神曲、麦芽、大黄、芍药之类。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

胆为相火,寄于六腑之中蒸化水谷,心病肝虚,胆气必为之壅滞,胆气内寄六腑以化水谷,拥塞不行,则膓膋肝胃之属气必壅滞,气不行则膜原膜水不运,蒸阻为痰湿热饮,症见左关郁热,右尺湿濡数实,舌苔黄甚者黄厚而腻。用青蒿、茵陈、黄芩、陈皮、半夏、青黛、滑石、茯苓、芍药之类畅胆腑之道路。腑气清畅,臓营乃化,肝之能营,则肝自补,而能益心之气化。故云: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

心与小肠和为一气,泻心之实,必求右尺小肠之通畅,泻右关胃家,即心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

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瀉肺者,理氣(上气下火)宣通,袪滯者可也。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肺之輸大腸,當以清之。

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火生土也。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温小肠以生脾土,补右尺以实右关,用肉桂、附子、干姜、巴戟天、补骨脂、葫芦巴等以火生土。

脾實則瀉其肺。瀉肺者,理氣(上气下火)宣通,袪滯者可也。用生姜,白芷,紫苏,升麻,陈皮,麻黄等味,通右手寸关,平关中郁气。肺气一开,脾气得发泄,实则自消。瀉肺之法,理氣(上气下火)宣通,袪滯者可也,必求大腸,當以清之。火炉蒸腾,扬汤止沸无益,欲清在上之热,必从釜底抽薪,是清肺祛滞通大肠之法。

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實則瀉其腎。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脾之穀在胃,當以和之。腎之海在膀胱,法當清利。

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脾之穀在胃,當以和之。土为金之母,补右关以实右寸。金之虚则求土之运,故黄芪人参白术,运脾以生金;豆蔻干姜丁香,温胃以实脾;大枣饴糖玉竹百合山药麦冬,凭腑阳化为流通之精津阴液,皆是借土生金之法,但气血阴阳不同耳。

肺之病者,實則瀉其腎。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腎之海在膀胱,法當清利。肺病之实,乃金不生水,开右寸降之于左尺可也,如麻黄、茯苓、车前,桑白皮、甘遂、葶苈之类。臓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肺气必能宣发,方能肃降,勿见右寸实旺,即妄用苦寒,折其生气,且细查伏沉弦紧之乱,有表证者,当先发之。

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實則瀉其肝。瀉肝者,行其氣(上气下火),開鬱清解可也。肺之府大腸,以溫和之。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

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肺之府大腸,以溫和之。肾虚补肺,金生水也,或以天冬配生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也;或以玄参引青天氤氲水气而下,灌溉肾家;或以五味子敛精气于内,生阴中肌。

腎之病者,實則瀉其肝。瀉肝者,行其氣(上气下火),開鬱清解可也。柴胡,夏枯草,川芎,荆芥,薄荷,桑叶,菊花,木贼,桑枝,皆能行其气开郁清解。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即是调运胆气,祛其余热,龙胆决明川楝青葙芍药之类也。

故曰:“六腑者,若川穀之卑者也。卑不利,則溢髙。下不和,則鬱之上。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此自然之常也”。

​五脏六腑一体也,汉唐之后,论五脏之治者多,而知六腑之法者少,由是医道衰矣。

​卑之字形

搜集全书,三申道长注此字为:

卑(氣之下也)

卑(象形,天气下施也)

卑(象形,气在下也)

卑(象形,氣流於下)

卑(气行地下)

亢之字形​

搜集全书,三申道长注此字为:

亢(下氣冒上也)

亢(象形,地气上行也)

​亢(象形,气在上也)

亢(象形,氣發於上)

亢(云在地上)

六腑者,若川穀之卑者也。言六腑通降之性也。卑不利,則溢髙。六腑通降不利,则浊气益高。下不和,則鬱之上。六腑气机不降,则下气郁而上。

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六腑阳气不下,水谷糟粕不行,则热郁而亢上,白虎汤,承气汤之类也。​

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内经所论之厥证,​后人所谓真寒假热、水寒则龙起、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等,寒凝于六腑下焦之中,阳气不得下行,反而亢上,治当温开下焦郁结,引阳归根,四逆汤,乌梅丸,封髓丹之类也。

是以治髒則先清其腑,​行六腑之化也,六阳致化,水谷升降得路,臓营方能运转,治腑則先理其髒,​臓营运之有常,主明则下安,则六腑自运,治標者先固其本,治本者先導其標,​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上病者利下​行六腑之气也,下病者清上​助五脏驱邪也。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